壹起欣賞雅仙的紅玉米。
註意:
1.雅弦,弦的口語發音是“xuán”(都是這麽叫的,就像紀弦的弦),創世紀三劍客(愛情、張默)之壹。
2.宣彤,1909 -1912。
表姐,我姐念“jiě”。為什麽要這樣發音?因為詩人自己就是這麽讀的,當然他確實有這個讀音。
4.叫妳哥葫蘆,叫妳哥鼻涕蟲。
5.銅圈滾過柱子,滾銅圈滾鐵圈,是物質匱乏時代孩子們的玩具和娛樂方式。
6.對於我出生在南方的女兒來說,“地”字是“的”,讀音是“的”,但詩人讀“地”,用人稱代詞時用“地”。
7.比利時詩人瓦爾哈倫(1855-1919)關註鄉村農耕。但他不會理解中國北方的憂郁。
“老家很遠,什麽時候去?”亞賢,河南人,因戰亂背井離鄉,詩中時常思念故鄉。1958的亞賢才26歲,他卻說“我老了”,是因為“在記憶的屋檐下”。
從時間上來說。據說這首詩寫於1957 65438+2月19,跨越三個時空。爺爺奶奶-宣彤-1958,這是記憶的時代。讓人仿佛置身於時代潮流中,親眼見證封建主義、革命和戰爭。這種時間感就像包道詩人向陽寫的《我的姓》(詩人向陽是現在知名度很高的詩人)。
從形象上來說。宣彤、私塾和京華有著微妙的時代記憶感;紅玉米,毛驢,桑樹,嗩吶,蕎麥田,叫兄弟,都有壹種中國北方和河南農村的生活感。
節奏方面。《宣彤年吹的風》《吹紅玉米的弦》《掛紅玉米》這些重復的句子,讓這首詩有了壹種循環往復的音韻美,就像那些逝去的記憶還在耳邊縈繞。
童年的詩人壹定是調皮貪玩的,所以受薛老師的尺子教育,也喜歡逗鼻涕蟲,滾銅環。這是壹個多麽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童年,農村的壹切都是那麽美好,那麽寧靜。沒有人會想到“三個月的戰火之後”和“打破了彩虹裙和羽毛大衣的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