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金代文學詩歌創作的基本成就

金代文學詩歌創作的基本成就

正如劉勰在《西晉文壇》中所說:“金雖不識字,人才輩出。”西晉雖不重視文學,但人才輩出。鐘嶸在《詩序》中列舉了三位詩人(張載、張協、張康)、二陸(陸機、陸雲)、潘亮(潘嶽、潘妮)、左毅(左思),說他們是“繼前朝吳王,但風流韻事未沫,文章也盛”。事實上,他們不僅擅長詩歌,他們中的壹些人還擅長散文或散文。除了這八人之外,當代以文學名篇著稱的作家還有傅玄、傅先、張華、程公燧、夏侯湛、舒、、芷瑜、皇甫謐、張翰、孫楚、左等人。

然而,這壹時期的作家雖多,但成就普遍不太高。劉勰說:“金石是壹群人才,他有點光;張盼離開了土地,堪比詩歌。壹開始就要主動,對建安要手軟。或者是分析文字很精彩,或者是弄巧成拙。這也是粗糙的。”(《文心雕龍·史明》)這個評價基本上是實事求是的,中肯的。太康詩人既缺乏建安詩人建功立業的誌氣,又缺乏正始詩人深邃的思想境界。但另壹方面,這壹時期的文學得到了進壹步的自覺。陸機在《文賦》中說:“詩因情而美”,這說明魏晉詩人更致力於抒發個人情感,追求文學之美。詩人們開始傳播安排情侶對壘,運用典故和成語的風氣。陸機在太康詩人中的領先地位,透露出當時詩歌風尚的壹些信息。他的準古詩、準樂府,大多脫離實際,步古人後塵,讀來索然無味。但他的壹些仿古的詩,能擺正自己的位置,“為文造情”,窺視“前知無意”,探尋“聖人”之“難得”之處,“只想深看而廣談”,未嘗不可。因此,模仿古代作品,在謝濤的逮捕下,蔣保和的路子拓寬了。他的《文賦》是壹部寫得很好的傑作。雖然它簡單敘述了文學發展的起源和文學作品的批評標準的變化,但它非常親切和詳細地敘述了作家的創作過程,甚至遣詞造句的辛酸。它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弟弟陸雲的《平原與兄弟》也有很大篇幅談論創作活動。潘嶽,又名陸機,被前人反復比較,或“潘文淺而潔,陸文深而亂”,或“陸才如海,潘才如河”雖然各有得失,但也不是沒有競爭。但是,潘嶽的《悼慈篇》仍然是古今壹致的輿論,《悼亡》這部作品流傳千古。張協的詩數量不多,也以“詞巧”、“詞彩、韻鏗鏘”著稱。陸機、潘嶽和左思都反映了西晉文壇的主要創作特征。比如陸機,曾被譽為“太康的英語”。不過,左思應該是西晉最成功的詩人。他的詩不同於當時崇尚雕琢的習慣。他的詩作數量雖少,但卻是對“建安體”的繼承和發展。他歌唱歷史,為傳統題材註入新的生命;在貴族統治的時代,敢把好友當艾晨,胸襟第二高,筆法豪邁的人,比不上狂妄浮誇的人。魯迅說:“正始和朱琳的名人精神消失後,就沒有敢於向別人學習的作家了。“左思是個例外。此外,還有壹些作家也有不可忽視的貢獻。比如張華除了詩詞賦,還寫了著名的《博物誌》,是現存誌怪小說中較早的壹部。張敏的《頭文》、的《餅賦》和魯保的《論錢神》也類似於軼事小說。劉勰《文心雕龍·和諧》篇:“屬醜女,賣餅之類,尤有功效,蓋百。魏晉滑稽,盛世。”這也顯示了當時文學發展的另壹面。智玉的《文章集》匯集古今文章,對後世的選文和文學批評影響很大。

西晉後期政局特別動蕩,很多作家在政治鬥爭中喪命。如西晉東晉時期,北方失陷後,繼續領兵在並州壹帶與劉聰、石勒作戰的劉昆,留下了幾首悲壯慷慨的詩篇;郭璞,其詩《遊仙》為《闞永懷》,被贊為“豪言壯語”。可以看作是西晉東晉之間“文章復興”的終結。值得註意的是,這壹代作家大多不得不依附於富紳,身不由己地卷入了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風暴中,死去了。張華、潘嶽、石崇、陸機、陸雲、郭璞都是貴族自相殘殺的犧牲品(只有劉琨死於段譽之手)。所以,劉勰在指出西晉文壇“人才濟濟”之後,也深有感觸地指出,這壹代作家“涉時涉世,人無所有才”。

東晉

玄言詩和玄言賦在東晉文壇頗為流行。劉勰曰:“中朝既然高貴神秘,江左就叫盛。因為講殘氣,成為壹種風格。是以天下之極,而言易臺。詩必為柱旨,賦為漆園之義。”鐘嶸說:“在永嘉,有點空談。當時寫的,說的,說的都是雞肋。所以,至於江表,微波還在蔓延,孫綽、、桓、郁的詩都是平如道德,建安已盡。“這些玄言詩和賦,都是那個時代‘暢所欲言,慎之又慎’風氣的產物。雖然它照搬了老莊和佛經中的玄學詞語,但也可以使用壹些更接近口語的語言。這壹時期最有成就的詩人是陶淵明。陶淵明是為了清貧而做官,但他從做官開始就過著隱居的生活。他幾次出入官場,看透了官場的虛偽、欺騙和齷齪。他決心辭掉工作,回到農村,過上自負盈虧的生活,在艱苦的貧困中磨練自己的性格。他的詩寫的是他從做官到歸田的人生經歷。他的詩裏也有壹些老子、莊子、儒家的哲理,但他盡量寫得親切樸實,接近田家的口語。他盡量避免提及時事,但人們還是能從他的詩中看到壹些時代的影子。讓人感到新鮮的是,他第壹次把春種秋收的田園生活,桑樹、芝麻、雞、狗的日常風光寫進了自己的詩裏。他的詩自然而真實,所以喜歡花言巧語的南北朝詩人和批評家並不太重視他。直到唐代,詩人和批評家才越來越認識到他的詩歌中所蘊含的樸素而高尚的思想和審美價值。

東晉時期,除了詩歌,小說創作也開始繁榮。由於魏晉時期巫術盛行,佛道傳播,鬼神作品較多。由於清談風氣的影響,記錄文人逸事的小說開始出現。東晉幹寶《搜神記》是繼張華《博物誌》之後又壹部影響較大的著名小說。裴琦的《林玉》是軼事小說的開創者。《西京雜記》為劉欣所撰,《新唐書·易文誌》被認為是東晉初年葛洪所作,與事實頗為接近。

葛洪不僅寫了《西京雜記》,還寫了《抱樸子》,體現了他的文學觀。他反對當時文人中存在的重古輕今、遠近親疏等習慣勢力,很有時代感。李沖的《論翰林》對古今有褒有貶,並考慮了疾病的優點。雖然失傳於今日,但對後世的文學批評和選本也產生了壹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