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古詩詞除了押韻,還有什麽要註意的?

古詩詞除了押韻,還有什麽要註意的?

詩歌的語法特征

由於文體不同,詩歌和散文的語法也不完全相同。格律詩受字數和格律的限制,在語法上需要更多的自由;由於該詞主要由格律句組成,其語法與格律詩相似。這種語法上的自由不僅不妨礙讀者理解,有時還會在壹定程度上增加藝術效果。這裏沒有必要詳細討論詩歌的語法特點,只挑壹些重要的點來講。

不完整的句子

本來散文也有壹些不完整的句子,但那是個別情況。在詩歌中,不完整的句子經常出現。詩歌是最精煉的語言,短短幾十個字就展現了壹幅千裏畫卷,所以很多句子的結構必須壓縮。所謂不完整的句子,壹般是指沒有謂語或者謂語不完整的句子。最明顯的不完整句就是所謂的名詞句。名詞短語是壹個句子。比如杜甫《春憶李白》中的兩句對聯:

李白的詩是庾信詩歌的清新之風,是俊哉作品的風骨。

現在,我獨自壹人在渭北的春樹上,而妳在東南方的太陽,晚霞,天空的每壹邊,只能思念。

按照散文的語法,這四句話是不完整的,但詩人的意思已經完全表達出來了。李白的詩像庾信壹樣清新,像鮑照壹樣飄逸。當時杜甫在渭北(長安),李白在江東,杜甫看到晚霞和春樹,引起友情的甜蜜回憶。這還不清楚嗎?如果加上壹些話,會讓人覺得多余。崔豪的黃鶴樓:漢陽的每壹棵樹都在水中變得清澈,鸚鵡島是壹窩甜草。這裏有四個意思:“清李川裏”是句,“曹芳郁郁蔥蔥”是句,“漢陽樹”和“鸚鵡螺島”不是句。但是,漢陽樹和清川的關系,以及曹芳和鸚鵡螺島的關系都表現出來了。因為青川生動,漢陽樹看得更清楚;鸚鵡螺島因為綠草如茵而更美。杜甫《月夜》:“雲發香帶霧,玉肩月寒。”這裏也有四層意思:“濕雲”是句式,“寒玉臂”是句式,“香霧”“清明”不是句式。但是,香霧和雲的關系,光芒和玉臂的關系是很清楚的。杜甫思念妻子,幻想她獨自在漳州看中秋月亮,在紛亂中思念丈夫,至今夜不能寐。雲被露水侵了,已經濕了,像壹片香霧;玉臂被明月照,越來越冷。

有時候,表面上看起來有主語,有動詞,有賓語,但仍然是不完整的句子。如蘇軾《新城路》中“脊上清雲披絮帽,初日樹上掛銅雀臺。”這不是兩層意思,而是四層意思。“雲”不是“垂”的主語,“日”也不是“掛”的主語。樹之初,太陽升起,仿佛壹只青銅雉已被吊起。婁山關:“西風強,天上雁叫霜晨月。”“月亮”不是“召喚”的對象。西風、大雁、霜月三意,形成濃厚的氛圍。天空中的鵝在結霜的早晨和月亮中啼叫。

副詞有時候不壹定要像散文裏那樣修飾動詞,比如毛主席的《沁園春》。長沙說:“只是同學少年風華正茂;這位學者非常生氣,斥責了方遒。“QIA”這個詞是副詞,後面沒有動詞。比如《菩薩蠻》(大白帝)裏說,“雨後夕陽西下,山破蒼穹。”“福”是副詞,不修飾動詞。需要指出的是,所謂的不完整句子,只是語法上的分析。我們不能認為詩人有意識地創造不完整的句子。詩歌的語言如畫,很難從語法結構上機械地理解。我只想強調壹點,詩歌的語言比散文精煉得多。

(二)詞序的轉換

在詩歌中,為了符合音律的要求,詩人可以在不損害原意的前提下,對語序進行適當的改變。現在,我們從毛主席詩詞中舉幾個例子來討論。

七律第二首《送愁神》:“春風楊柳千仞,六億神州滑如瑤。”第二句意思是全中國(中國)六億人都是堯舜。按平準法則是“平而平”,所以前兩個字放“六億”,第三個四個字放“神州”,“堯舜”就說是“舜堯”。“要”字放在句末,有押韻的原因。浣溪沙。1950國慶看劇後,第壹句“壹只公雞把世界唱白了”就是“壹只公雞把世界唱白了”。按平仄規律是“平仄”,所以前兩個字放“唱”,後四個字放“屌”。

西江月。《井岡山》後面的前兩句:“壁壘早已森嚴,更是眾誌成城。”“嚴格的壁壘”和“團結就是力量”是成語。但由於第壹句應該是“偶而偶”,所以第三四個字放了“嚴”,第五六個字放了“障”。

浪淘沙。北戴河最後兩句:“蕭瑟的秋風又來了,它改變了世界!”曹操原詩《看海》中的句子是:“是壹家人嗎?”按照“波為沙”的規則,這兩句話應該是“平而平,平而平”,所以“蕭瑟”放在前兩個字,“秋風”放在後四個字。

有時候,語序的變化不能簡單理解為符合音律的要求。還有增添詩意,讓句子成為詩的語言的重大意義。杜甫《秋興》(第八首)“香米啄鸚鵡粒,鳳凰棲老鳳枝”,有人認為是“鸚鵡啄香米粒,鳳凰棲老鳳枝”。這是不對的。“香島”和“吳彼”放在前面,表示詩人在吟誦香米和吳彼。如果把“鸚鵡”和“鳳帝”移到前面,詩人吟誦的對象就變成了鸚鵡和鳳帝,不適合做秋高氣爽的題目。再比如杜甫的《曲江》(第壹曲)“看花眼,酒入唇多傷不倦”。上壹句的“眼睛”這個詞好像是多余的,下壹句的“太疼了”(很多悲傷)這個詞好像是放在了“不要累”的前面。如果真的這樣修改,即使層次和平衡沒有失調,也會很有詩意。這些地方,如果按照散文的語法要求,是對詩歌藝術的無知。

(3)對偶中的語法問題

詩歌對仗,句子和對仗往往有相同的句式。如王維《致邊塞》:“征彭出,歸雁入湖田。”主語是帶動詞定語的名詞,動詞是單音節詞,賓語是帶專有名詞定語的名詞。毛主席《送瘟疫》:“紅雨隨心化浪,青山有意化橋。”主語是修飾顏色的名詞,動賓結構中的和作狀語,修飾動詞範和化,後接補語作浪和魏橋。

語法結構相同的句子(即句型相同的句子)是對立的,這是正例。但同時要註意,詩歌的對仗還有壹種情況,就是只要求字面上的相對性,而不要求句式相同。比如杜甫的八陣圖:“三國,四分五裂,已被他的偉大所束縛,八面堡是建立在他的名望之上的。”“國三分”是“蓋”的直接賓語,而“八陣圖”不是“成”的直接賓語。韓愈《精衛填海》說:“口中盡是巖石,心中卻充滿希望。”“細”字後加修飾語,“細石”等於“細石”;對仗是遞歸句:“我希望大海的波濤在我心中變得平靜。”我們可以反過來說“嘴薄的石頭”,但不能說“心平氣和的海浪。”毛主席的七大定律《致柳亞子先生》:“抱怨太多,要小心。”“太聲”是連讀,是“抱怨”的謂語:“常壹”是連讀,是“炫耀”的狀語;“心碎”是“預防”的對象;“大眼”是“量”的狀語,兩者的語法結構也不同。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同壹個句式中,對仗不能太死板。形式應該從屬於思想內容,對偶句式也不例外。

(4)提煉句子

句子精煉是壹個修辭問題,也往往是壹個語法問題。

壹句話提煉出來,全詩都充滿了色彩。

精煉的句子往往是精煉的詞。壹般來說,壹首詩中最重要的詞是謂語的中心詞(稱為“謂語”)。提煉這個中心詞,這個詞叫壹個金字,詩就變得生動傳神了。著名的“深思熟慮”的故事說明了這個道理。相傳賈導在驢背上得了壹句話:“鳥留池邊樹,月上和尚敲門。”他想用“推”和“敲”這個詞。他猶豫了壹下,故意用手比劃了壹下,不自覺地撞上了領頭的荊和韓愈。韓愈明白了,就決定替他用“叩”字。單詞“knock”也是謂語的中心詞。

謂語中心詞壹般用作動詞。所以,煉詞往往只是煉動詞。現在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證明壹下。

李白《夏塞之歌》第壹首:“曉戰隨金鼓,夜眠抱玉鞍。”“穗”和“抱”都練得很好。鼓是行軍的信號,所以只有“隋”字最貼切。“晚上睡覺抱著玉鞍”比“陪著玉鞍”和“傍著玉鞍”要好得多,因為只有“抱”字才能表現出等待妳的緊張局面。杜甫《春望》第三、第四句是:“何處花瓣已如淚流,何處孤鳥已唱出哀思。”“潑”和“精”都是精煉詞。都是使役動詞:花使淚濺,鳥使人慌。春天來了,鳥語花香,本該歡笑快樂;現在因為國家動亂,家破人亡,花鳥只能讓詩人揮淚。

毛主席的“菩薩心腸”。《黃鶴樓》有三四句:“煙雨茫茫蒼蒼,龜蛇鎖河。”“鎖”字精煉。“鎖”字充分說明了龜蛇山在局勢中的重要地位,非常形象。如果改成“夾河”之類的就沒味道了。

毛主席的《清平樂》。六盤山後面的前兩句是:“六盤山上,山高紅旗卷西風。”“滾”字精煉。用“滾”字來形容迎風飄揚的紅旗,說明紅旗是革命戰鬥力的象征。

毛主席的《沁園春》。《雪》第八、九句:“山舞銀蛇,原蠟象。”“舞”和“池”是精煉的詞。蝮蛇最初是用來形容雪後的山,蠟象形容雪後的高原。現在說“山隨蝮蛇舞,原蠟象”,靜變動,成了詩的語言。把“舞”和“馳”放在蛇和大象的前面,使生動的形象更加突出。

毛主席七律《長征》第三和第四句說:“五嶺興波,烏蒙服泥丸。”“騰”和“走”是精煉詞。從語法上講,這兩個句子也是倒裝句。原來說的是浪濤滾滾,泥球滾滾。更是轟轟烈烈的說“興風作浪”“走泥球”。毛主席用恰當的比喻生動地描繪了紅軍不怕艱苦遠征的革命精神。

形容詞和名詞用作動詞時,往往是精煉詞。杜甫《送別》第三句寫道:“草木衰時,超越刀劍,出征阻老江邊。”“老”這個詞是壹個用作動詞的形容詞。詩,順,影,饕餮,最後壹棵樹,和聲,ⅲ?椅女劍?家破人亡,我老了,滯留在晉江邊上。這裏只用了壹個“老”字來充分表達這種強烈的情感。

毛主席的《沁園春》。長沙後面第七、八、九句:“導國,啟發文筆,汙垢是萬戶侯。”單詞“dirt”是壹個用作動詞的名詞。毛主席當年視萬戶侯為糞土,這是對階級敵人革命精神的蔑視。“糞土”這個詞不僅用得恰到好處,而且言簡意賅。

形容詞即使不用作動詞,有時也有煉詞的作用。王維《觀蠟》中第三、四句:“草枯如鷹眼疾,雪輕如馬蹄。”這兩句有“枯”、“病”、“疲”、“輕”四種句式,都是謂語。然而,“枯萎了”和“筋疲力盡了”是常見的謂語,而“生病了”在草枯萎後,老鷹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詩人說的是“快”(病)而不是“清”,“快”比“清”更形象。雪走了以後,馬蹄鐵走得更快了。詩人說的是“輕”而不是“快”,“輕”比“快”更形象。

以上都有,涉及省略(不完整的句子)、語序(包括倒裝句)、詞性變化、句型對比等。,也都和語法有關。雖然語法在古代沒有明確的定義,但詩人在創作實踐中經常會接觸到很多語法問題,而且實際上處理得很好。今天,我們也應該從語法的角度來理解舊體詩,這樣我們的理解才會全面。-

【1】這兩個公式之所以不完全正確,是因為其他氣質原因,如上圖。

[2]這是壹個比較尷尬的句子,這裏不詳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