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論《毛詩序》中詩歌的特點、內容、分類、表現及社會作用。求解答。

論《毛詩序》中詩歌的特點、內容、分類、表現及社會作用。求解答。

《毛詩序》是我們目前所見的文學史上第壹部詩歌專著。也就是說,它對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開拓性貢獻已經很顯著了。但更重要的是,它第壹次註意到了詩歌創作中最本質的情感因素,明確地將情感與誌向聯系起來討論詩歌的動機,提出了新的抒情言誌的概念。序言開頭說:詩人有抱負之地。心中有抱負,說話如詩。情感在中間運動,在文字中形成。說出來還不夠,所以是嘆息;哀嘆不足,所以永遠唱下去;缺少永恒的歌,是不知道用手跳舞,用腳跳舞。這既是對先秦以來詩歌是心靈與擁抱的理性表達的認識,也是對理性表達有賴於情感萌發的闡明。心靈在語言中的表達雖然是詩,但語言的表達必須是感性的,光有語言還不足以成為《詩經》中的雅頌之詩,它是文字、音樂、舞蹈的結合體。還需要悲嘆,情緒更強烈的長歌長舞。所以序言接著說:情出於聲,聲寫為聲。統治世界的聲音是快樂的,...亂世之聲怒訴,...亡國之聲以思悼,...所以是得與失,動天地,感鬼神,不近詩。進壹步指出詩歌在強烈表達情感過程中所創造的審美屬性,以及藝術美所產生的巨大感染力。應該說,毛《序》中關於《詩經》情感特征的論述,是接近文學自覺時期的詩學理論的,只是當時的詩歌創作並沒有從最初依附於樂舞的狀態中獨立出來,成為壹種自覺的語言藝術..這無疑是壹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進步,對後世的詩學理論影響很大。西晉陸機的《文賦》詩情論始於此。但《毛詩序》在評論所謂《詩經》六義四始時,對詩歌情感特征的開創性論述,卻陷入了先秦儒家詩教理論只能為禮義政教服務的怪圈,產生了矛盾和謬誤。這段話全文如下:前王向夫妻學習,變孝順,與人為善,教育美國,移風易俗。所以詩有六層意思:壹是風,二是賦,三是比,四是盛,五是雅,六是頌。風化之下,風之下,主文與諫,言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故稱風。至於君衰,禮義之廢,政教之失,國之外政,家之奇俗,但風變了,雅變了。國史明得失跡,傷人倫,哀嘆刑政之嚴酷,吟詠親情,乘風而動,達事而惜舊俗。所以,風變得多愁善感,止於禮讓。送情懷,人民的情懷;止於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壹國之事,壹人之基,謂之風;談天說地,形成四面八方之風,是壹種優雅。雅,是也,王說由廢興也。有大政府,就有小政府和大政府。贊美,對美麗和美德的描述,也是通過它的成功告訴諸神的。意為四始,詩為最。

前王這裏說的孝順、倫理好、教育美、夫妻移風易俗是可以理解的。正因為詩歌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具有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陶冶性情的獨特社會價值,所以前朝國王用它來提高道德、實施教化。這裏不存在,也不應該得出詩歌只能服務於道德和教化,而不能有愉悅和審美功能等其他結論。而《毛詩序》卻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提出抒情要止於禮義。於是背離了情感在中間、言語在前面的廣泛包容性,退化為必須在人為的思想禮義之內調節的情感,失去了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自由,成為統治者手中的工具。因此,表達自己的感情是人民的天性;止於禮義,先王之澤也。這種感覺將不再被允許是真正自然的,而將成為迎合統治者專制口味的虛假感覺;上半部分風化,下半部分風刺,刺的時候也要諫、避、婉轉,這是詩歌創作的唯壹目的和歸宿。總之,壹切都回到了春秋末期孔子的天真、溫柔、真誠的詩教,以前的情誌論發出的光芒開始暗淡。正如魯迅在《摩羅詩論》中尖銳批評的,如中國的詩,順雲表誌,後有李賢說,雲持人之性情,以三百為目的,為天真所掩蓋。天真無邪的堅強,不是男人的野心,也不是男人的野心。想要擺脫骨刺的束縛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討論六義四始的時候,只涉及到與奉王政教內容密切相關的四始:風、雅、雅、贊。至於藝術表現上的賦、比、榮,則只字未提。這樣就為後世俗儒學徹底拋棄情感,提倡先秦落後的言誌論打開了大門。總之,《毛詩序》實際上是文學批評中深刻見解和謬誤保守見解的矛盾混合體,無論是優秀的情感闡釋還是落後錯誤的闡釋,都對後世詩論產生了深遠影響。壹本專著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矛盾,很可能是因為它不是壹個人的作品。兩宋所作《後漢書》在《儒林外史》中說:謝初居九江,善受訓練。(魏)洪壹曼清有教養,因寫《序》而得風雅之旨,流傳於世。還提出魏宏寫《毛詩序》是在西漢東漢儒學復辟占蔔的鼎盛時期,與東漢三國不壹致。如果魏宏真的參與了《石矛序》的文字處理,而當時的儒學甚至到了以神話為王權服務的層面,那麽就有篡改西漢初年毛蚶論證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