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學性格纖細微妙。日本自古以來自上而下的改革對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明治維新之前,日本文學中幾乎沒有強烈的社會抗議聲音。
3.日本的文藝觀是以“真”、“悲”、“艷”、“寂”為基礎的。從《真實故事》來看,平安時期的《為物哀》,鐮倉、室町時期的《謎》,江戶時期的《靜寂》,主要是在Wako的基礎上發展提煉出來的。這些理論都與作家向往的美好境界有關。
4.他善於模仿,變化很快。大化改革後,日本對中國大陸全面開放。漢字、中文,甚至中國的詩歌、中文都原封不動地搬到了日本,形成了日本文學的壹個重要分支——中國文學。日本人在吸收中國文學的同時,創造了異體字、假名、混合漢字,大量吸收了中國的文字,創作出具有獨特民族形式的文學作品。
5.總的來說,日本文學是冷艷的,文筆很細膩,很清爽幹凈,用詞含蓄,連性的描寫都很隱晦。
擴展數據:
日本文學的起源
日本古代文學繁榮於八世紀,直到中國的漢字傳入,日本才開始有了文字體系。但在最早的漢字不適合寫日文的時候,中國的文言文還是唯壹的文學形式。
直到後來才展出了可以用來記錄日語的萬葉筆名(萬葉名)。純日文文獻用壹套指定漢字的讀音來記錄日文詩歌。日本奈良時代創作的作品有712的《史家的故事》、720的《日本之書》、759的《樹葉集》。
此時文學創作中使用的日語在語法和音韻上更接近古代日語,與後來的日語有明顯的區別。即使在同壹時間,方言的差異也很明顯。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日本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