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從《明詩》看劉勰的詩學觀

從《明詩》看劉勰的詩學觀

《明詩》作為《文心雕龍》文體學理論的第壹篇論文,可以說是梁以前的詩歌史,具體闡釋了詩歌的起源和發展,也反映了劉勰的詩學觀。從《文心雕龍》的序可知,劉勰創作《文心雕龍》有三個目的:壹是立言,以達不朽;二是景宗糾正了當時的漂浮文風;第三,對魏晉以來的論文、著作小而不整齊的現象不滿。同時,序中還提出“文心之作以道為本,師以聖為本,體以經為本,慮以緯,辨以騷。”“文學樞紐”的觀點。可以說,劉勰的詩學思想深受其創作目的和“支點論”的影響。

《明詩》講的是劉勰對詩歌的理解。“大順雲:詩言誌,歌從不說。休謨所分析的,意思很清楚。是不是以心為本,言為詩,散文實用,在此?詩人,捧也,捧人的氣質;蓋三百,義無反顧。把它作為訓練來舉辦,是壹種福氣。”我們不難看出,劉勰繼承了傳統儒家的詩學觀念,通過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意誌,具有政治教育的功能,可以支持矯正。劉勰的詩學是在繼承儒家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比如他的《物感》說:“人有七情,對物有所應,言有所誌,這是人之常情。”這裏的“情”是指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些都可以在文學作品中流動。“物”是能觸動文人情懷的外在之物。誌向需要和感情結合在壹起才能形成詩歌。劉勰的物感與歌詠誌表現了壹個從詩歌創作的發生到完成的過程。並指出詩歌是誌的方向,詩歌創作離不開情與物。這壹觀點可以說對後世文人的創作影響深遠。劉勰也非常重視創作主體的氣質。如“然詩有恒切,思無定向,順乎性適點,難得圓。”劉勰認為,每個人的氣質都是不壹樣的,不管是軟的還是硬的,每個人的創作風格都不壹樣,所以很少有擅長所有事情的,所以要根據個性來創作。

劉勰將《詩經》中的四言詩稱為“正統體”,是因為他要貫徹自己的“景宗”思想。而明詩中對五言詩的敘述可以說是數不勝數,所以劉勰也非常重視五言詩。他之所以看重五言詩,是因為五言詩具有風格優美的特點。《景宗》中記載“身有六義:壹深而不繁,壹清而不繁,三忠而不生,四義而不返,五忠而不俗,六雅而不淫。”而這裏的“清風”可以等同於五言詩的“清麗”。“清體”是指詩歌的意境要活潑俊朗。而詩歌的“清體”是通過學經典獲得的。

劉勰認為詩歌的內容應該反映時代精神。他非常欣賞建安時期的詩歌和散文。因為建安時期的文風是“豪爽”。但他拋棄了東晉玄言詩。“江作篇制度,溺於神秘之風,譏笑徇私之誌,鼓吹忘機之談。”在社會環境極其惡劣的時候,文人崇尚空談,情感上不關心世事,所以作品內容空洞,情感空洞。這樣的作品不能打動理智的人,不值得閱讀和欣賞。

總的來說,劉勰的詩學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儒家詩學傳統,他非常重視詩歌的政治功能和宗教功能。《明詩》末頌體現了劉勰的詩學思想。詩歌抒發情感,能啟迪人,富有文采。

?參考資料:

周甄宓:《文心雕龍》的現代翻譯。中華書局.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