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映戰爭和軍國主義精神
在鮮卑民歌中,反映戰爭和武俠精神的歌曲最多。戰爭是北方社會最突出的現象,在十六國時期(約130)尤為頻繁。各民族上層統治集團混戰爭霸,各政治集團勢力互相攻擊擴張。
《企業隱喻四首詩》是壹首表現戰爭和武俠主題的歌曲。四首歌應該壹次寫在壹個地方。《唐書·樂記》雲:“北帝樂,其知者為鮮卑、吐谷渾、姬姓部落,皆喜之。魏樂府之後,有北歌,即所謂“真人歌”也。大部分時候,宮廷裏的宮女都是早晚任命的。《周·隋·西涼樂》共五十三章,其中有六章可以說明,包括《慕容可汗》、《吐谷渾》、《部落誌》、《巨鹿公主》、《皇太子白靜》、《戚域》。解決不了的都是“汗”字。北魯的習俗是稱主汗。吐谷渾和慕容種了另壹種,知道這首歌也是燕魏時的鮮卑歌。其說辭其實不得而知。”戚域是燕魏之時的鮮卑族歌曲,那麽為什麽《古今樂錄》雲:“戚域四首,或雲後有兩句:‘毛蛻草飛’。最後《窮人》這首歌是壹首融的詩,這雲“深山解谷口,無人收骨。“因為同壹個樂府裏可以有很多種歌,在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十六國時期,不同民族也可以壹起唱。這種現象可以看作是歌曲傳播和文化相互借鑒的產物。齊豫的四首詩是獨立的篇章。
如果壹個男人想要健康,他不需要太多的陪伴。風箏飛過天空,鷗群向兩個方向波動。
是鮮卑的慕容歌,歷史上記載為“燕魏時的鮮卑歌”和“談慕容垂與姚洪之戰”。慕容垂建立了後燕政權(384 ~ 407),姚宏是阿強,是後秦政權(384 ~ 417)的最後壹位君主。在慕容垂和姚洪的時代,也就是東晉十六國,中國北方地區正在進行吞並戰爭,各民族之間相互仇殺,社會風氣崇尚勇武殘暴。企業隱喻歌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出現的民歌。鮮卑慕容在戰爭中也很強大。詩歌是歌頌鮮卑人堅韌、勇敢、不屈不撓的精神。這是鮮卑人普遍向往的人格形象。前兩句說明男人渴望強大,有能力獨立戰勝對手;後兩句用草原人最熟悉的場景做比喻,把風箏比作驚慌失措的鳥群。那群鳥看見風箏匆忙逃走了。以真實的形象呈現了鮮卑男人的尚武精神或人格理想。
在大澤放馬,草好馬肥。品牌鐵襠?檁條尾條
胯部是鎧甲。檁是頭盔,鮮卑遊牧民族長期以來都是邊放牧邊進行軍事訓練。大澤的水很美,草也很好。馬吃了會長得又肥又壯。經過嚴格軍事訓練的牧民必須勇敢頑強。事實上,古代生活在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習慣於春夏放牧,秋冬掠奪。另外,遊牧部落經常打仗,如果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就會被更強大的部落吞並。所以,武術是他們的民族精神,練武是他們的生活內容。這也是他們的生命之歌。
前看後看,鐵褲襠。看正面和背面,用鐵?濃湯
這是壹個穿著盔甲和口袋行軍的步兵。行進隊伍威武雄壯。鮮卑人對自己的軍隊贊不絕口,流露出對這支威武雄壯的軍隊的驕傲和自信!
可憐的人,帶著死亡的擔憂出門。在狹窄的山谷裏,沒有收集到骨頭。
據古今樂記,這首詩是傅融的。之後有兩句“頭毛退化,百花齊放”,進壹步渲染了棄屍荒原的荒涼景象。這首詩的風格是悲涼的,和以前的不壹樣。寫丈夫內心的痛苦,預期外出的目的地,無法回避。但把這四首詩和上面的放在壹起讀,讓人覺得雖然戰爭頻繁殘酷,在壹般人看來極其悲涼,但詩中卻以平實豪邁的筆調吟唱,給人壹種悲憤之感。所以把這首詩獨立看待是壹種解讀,把它當成壹組詩看待又是另壹種解讀。在我看來,這首詩應該是前壹種解釋,詩的最初出現應該是六句。後來樂府的《奇遇》采用了前四句,流傳傳唱。樂府采自民間,可以改造加工。尤榮是苻堅的弟弟,文武雙全。“談玄學,寫壹章”“騎射壹刺,百夫長之敵”。⑦這首詩的語言淺顯直白,並非出自文人之手,所以妳模仿民謠是有可能的,所以這首詩最終應該算是民謠。《古今樂錄》中也有記載,詩中三四句原是“屍葬谷,無人收骨”,這是音譯之差。鮮卑人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收藏家從不同的地方收集來的,有的地方寫的是別的字。“謝”和“窄”音相近,“巴”和“白”音相同。時至今日,大同方言的發音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謝”和“窄”,“巴”和“白”還是同壹個發音。所以《奇遇歌辭》是壹首鮮卑民歌,可以看作是慕容早期遊牧和戰鬥生活的民歌。
《慕容垂之歌》是壹首直接從正面敘述戰爭的民歌,是壹首歌頌慕容垂戰勝並摧毀西燕的歌曲。在壹般的文學作品中,把這首抒情詩解讀為東晉與慕容垂的戰爭是不恰當的。
慕容求攀墻,吳軍無國界。我做了我應該做的,白白殺了外國人。
這裏的“慕容”應該是指慕容永。“吳軍”是壹支由慕容垂領導的軍隊。壹些文學史解釋說,《慕容垂歌》是先秦時期的壹首民間歌謠,是先秦時期人們嘲笑慕容垂戰敗的壹首歌。這首詩的背景和敘述是關於慕容垂攻打西燕的,是鮮卑的慕容歌,不是先秦人寫的。再說了,在這場戰爭的前壹年,前秦被南梁滅了,那秦人為什麽還要嘲笑慕容?面對慕容垂大軍的圍攻,慕容永將奮起反抗,“我為我所用”將親自上陣。但戰鬥結果渺茫,無法殺傷對方有生力量,只能白白殺傷壹些普通人。
慕容生氣了,燒香當佛事會。我想成為墻裏的壹只燕子,高高地飛出墻外。
窮途末路,無事可做。慕容永只能祈求神佛保佑,幻想自己變成壹只燕子,飛出重圍。多麽膽小,多麽可憐!
慕容望墻外,吳郡無疆。咄,我是壹個部長,對此我很抱歉。
然而,飛起來難,有“彼岸無邊”的吳軍挺過來了。他們只有頭疼和後悔。詩歌裏充滿了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嘲弄。
《樂府詩集》保留了“龍頭劉水歌賦”和“龍頭歌賦”,主要描寫服役的艱辛。龍頭劉水歌辭;
長頭流水,流離西去。以為我是壹個人,來到了空曠的田野。西部的龍大阪,九次。山高谷深,不覺腳酸。用手攀著弱枝的人,不只是弱泥。
龍頭哥詞:
甘肅山區的水,在山下流離失所。以為我是壹個人,來到了空曠的田野。早上從欣城出發,晚上睡甘肅。不說什麽冰冷的話,舌頭滾進了喉嚨。長頭流水,輕聲歌唱。看那洽川,心肝俱斷。
以上兩首歌應該是壹個曲調兩個不同歌詞的民謠。《古今樂錄》龍頭流水之歌下註:“樂府有此曲,更有解。”這是壹首歌。蒯欽禮主編《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歌》(中華書局,1983,第1020頁),錄《龍頭歌》;
長頭流水,顛沛流離。以為我是壹個人,來到了空曠的田野。登高望遠,淚流滿面。長頭流水,輕聲歌唱。看那洽川,心肝俱斷。
宋詞的句式與龍頭劉水宋詞相同。詩前有解釋:“郭仲蟬《周琴紀》曰:龍山東西八百裏,秦川東四百五十裏。極其寂靜,市場上到處都是桑葚,和夏雲的顏色壹樣。上面有掛,山上有吐,匯成澄潭,叫萬石潭。當它溢出散開的時候,它就充滿了營養。凡訪山民升至此處者,皆悲矣。”
對比以上三種歌詞,都是壹樣的調子,因為第壹章歌詞完全壹樣。“長頭流水,流離失所的山。我思念全身,飄在曠野。”可以解釋為壹個士兵,孤身壹人,在荒涼的曠野追兵。《龍頭流水歌》第二、三章:
西部的龍大阪,九次。山高谷深,不覺腳酸。用手攀著弱枝的人,不只是弱泥。
寫路的難處。相傳龍頭有九次,其上有泉,四註而下。山路漫長迂回,山谷幽深,道路泥濘,驚險萬分。爬妳的腳很累。服務的艱辛可想而知。《龍頭歌賦》第二、三章:
早上從欣城出發,晚上睡甘肅。不說什麽冰冷的話,舌頭滾進了喉嚨。長頭流水,輕聲歌唱。看那洽川,心肝俱斷。
寫作從新城到秦川,黃昏時分停在龍頭,天寒地凍。遙望秦川,那是壹個戰場,壹個生死難料的地方。感覺更多的是“唱嗆”“心魂俱斷。”十六國時期,隴西是殺戮的戰場,各個政治集團都想控制隴西,以便占領關中,占領長安,入主中原。這是士卒屍骨堆積的地方,是肝腸寸斷的地方。
《龍頭歌》第二、三章:
登高望遠,淚流滿面。長頭流水,輕聲歌唱。看那洽川,心肝俱斷。
這首詩寫的是水兵們對前途黯淡的憂慮和旅途艱辛的悲傷,但對水兵旅途艱辛的描寫卻沒有前兩首生動。顯然有很多後世加工的成分。總之,這是壹種歌,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幾種不同的形式。龍頭唱的是十六國時期打仗的艱辛。鮮卑人用鮮卑語唱歌,其他民族的人也會唱,甚至翻譯成漢語廣為傳唱和流傳。
“每個谷歌”也是關於戰爭的。樂府詩包括兩首,其中壹首是:
弟在城中,弟在外,弓無弦,箭無箭。吃不飽怎麽辦?幫幫我!幫幫我!
引用《古今樂錄》說:“雲前無詞,樂師有詞。”另壹首歌,題為《古詞:
哥哥被俘虜困住羞辱,骨頭弱,食不果腹。哥哥吃小米為官馬,何苦出錢?
北方長期戰亂,家裏的男人都要參軍。有時兄弟會被迫為不同的政治團體工作。十六國時期,戰敗方的人口和畜群歸戰勝方所有,男人會成為新統治者爭權奪利的炮灰。“每壹個谷歌”都是這種社會狀況的反映。前面那首說“哥哥在城裏,哥哥在外面。”哥哥在守城,哥哥在攻城。“弓無弦,箭無箭”是指城內的兄弟彈藥耗盡,向城外的兄弟發出絕望的呼救聲。最後壹首歌說:哥哥戰敗淪為階下囚,受盡屈辱折磨,饑寒交迫,骨瘦如柴。我哥哥很幸運在戰爭年代當了壹名官員。連他的馬都能吃菜,應該不在乎花錢贖他。這首詩表現了戰爭年代的滄桑。
2.歌唱愛情和婚姻
北方戰火連綿,篝火可以燒毀房屋和村莊,卻燒不盡人們對愛情和婚姻的向往。北朝雖然有很多男人和戰爭的歌,不像南朝,幾乎都是兒女情長的歌,但是來自人的本能的愛情之歌在北朝還是層出不窮。也反映了大量男性戰死沙場,導致女性老得嫁不出去的社會問題。
《慕容家族》來自谷歌的魯企業,是壹個熱戀中的女人唱的情歌;
郎在十樓,女的在九樓。郎不是黃風箏,是雲裏的麻雀。
在歌裏,是戀愛中的女人對愛人的呼喚。這首情歌說明慕容不僅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還保留了濃厚的民族文化。漢代的壹首古詩:“青青河邊的草,沈郁花園裏的柳。盈盈是樓上的女人,她是窗口。”“西北有高樓,上有浮雲。對阿爾戈來說,這是壹個三步曲。”美女住高樓,讓人期待,被這樣的詩句激動。“郎在十樓,女在九樓”顯然是受了這類詩詞的影響,他們未必真的住在高樓裏。最後兩句“郎不是黃鳶,是雲雀”的詩句,很快又回到了草原人民熟悉的生活中。這首歌的初衷雖然不是為了歌頌勇敢矯健的男性,也不是為了表現女性也有武俠精神,但卻在潛意識裏表現了這種精神。所以這首情歌體現了雙重民族文化的內涵。
再如《子馬孜之歌》、《樂府詩》,載詩六首,引用《古今樂錄》:“以下為古詩。”後四首由宮廷樂師將漢代“十五參軍”古詩拆分而成,前兩首為北朝民歌。第壹首歌:
田野被燒,野鴨飛向天空。少年奪寡婦,女強人笑殺。
整個北朝歷史幾乎都是和戰爭壹脈相承的。大量男子戰死沙場,北朝多不娶老婦寡婦。如果男人窮,女人也很窮。老年婦女和寡婦受到社會的歧視。這首詩反映了北朝輕視寡婦的社會風氣。據史書記載,東魏時,高歡用民間寡婦做俘虜,與這首詩所反映的生活氛圍是壹致的。
還有四首歌,可能是男女調情的歌,也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過時女性要結婚的心理。首先:
小米很難賠上石臼,卻很難保護壹個衣衫襤褸的聰明女人。男的全是男的,老女人不嫁而是謀生。
第二:
誰能穿著向後露出的裙子走路?生在同壹個地方,男女都願意生兩個大人。
第三:
華陰山有百尺井,流水冰冷。這個可憐的女人可以拍壹張照片,但她看不到其余的。
第四:
黃桑李哲鋪子鞋的兩端中間用絲綢系住。年輕的時候,妳可憐妳的母親和妳的丈夫。為什麽不早點嫁給軍師?
“措”也抓住了意思,“措”的引申義是耍花招、逗逗,但在今天仍然是打鬧。壹說男女互相開玩笑,都是在說自己的孩子。舉壹個例子,前兩句是互相比較,第三句“男人都是男人”,當時是民間說法,現在不知道是什麽意思。第四句是對未婚老婦被奴役的嘲諷。“生口”是“動物”的諧音兩人都以男人的口吻寫道,女人輕盈的步態格外引人註目,引起了男人們的傾慕。她的服裝也比較特殊,就是反著穿衣服,裏子朝外,下裙的背面露在外面,不符合古代“家中留裙”的習慣(見劉茜對人名的解釋)。但男方愛女方走位,沈迷於她獨特的裝束和天真無邪,希望能和這個女人結婚,白頭偕老。第三,據說壹個女人自戀自憐,希望能在百丈深井旁給自己拍壹張照片,但連這個願望都無法實現。井水太深,只照在她外套的斜領上,都透露出女人內心的蒼涼與孤獨。“窮女人能拍照”,“窮”是可惜,“能”是白活,女人只能白活。經過多年的戰爭,男人的死亡太多,女人相對過剩,女人不適合結婚已經成為壹個普遍的社會問題。與此同時,朝鮮北方民歌《土地驅動之歌》、《老婦不娶,踏地喚天》,也反映了同樣的社會問題。只是壹個流露出深沈細膩的感情,壹個流露出率真。這首詩委婉含蓄,在北朝同類詩歌中獨樹壹幟。四者前兩句互相比較,說明男人娶了女人,就要用婚姻這條線把兩者綁在壹起。“黃桑李哲鋪子鞋,兩頭用絲紮在中間”,“黃桑”的意思是李哲,葉子可以餵蠶,木頭可以做鞋,木鞋叫七裏。“鋪子履”就是草鞋。從生活中熟悉的鞋子出發,鞋子總是成雙成對的,從而產生配對的聯想。然後和鞋子上的領帶聯系起來,把兩頭比作娘家和婆家,就像鞋子上有繩子,把兩頭連接起來。最後兩句用事實暗中說服母親,最後指出結婚的意義。比如像《阿婆不娶女人,要被孫子抱》和《阿婆答應娶女人,今年卻沒有消息》(北朝民歌《楊柳枝之歌》)中所表現的,女人超齡渴望結婚,卻很難娶到女人!
大地推動著歌曲和音樂;
青黃不接,鳥石頹廢。用木槌打死野牛,用賭註打死野羊。/把羊趕進山谷,既然羊在前面。老太婆不嫁,就叫天道。/側力,錯過妳的承諾。枕著郎的左臂,和郎壹起側身轉身。/摩須見郎色。郎不想念女人,所以不能用力氣幹活。
《古今樂錄》說:“《側力》以下八句,為本曲之曲。最終是雲‘不能協同工作’還是雲‘努力工作’。”所謂“今天的歌”,是指相對於壹兩首歌來說,它們是後來才產生的。從內容相近,押韻相同來看,三四首詩本來是合二為壹的,因為兩首詩在意義上是相通的,而且用的是入聲“本分”的押韻。音樂上,每四句獨立為壹個曲調,所以分為兩句歌詞。四首歌詞的創作年代雖略有先後,但其內容大體反映了鮮卑人的婚姻生活。其中壹個“青黃不接”顯然是深秋時節,“槌打野牛,殺野羊”是準備過冬的。鮮卑人在進入中原之前,他們的婚俗是:“結婚時要稍微通情達理壹點,或者半歲百日,再送牛、馬、羊、畜為錢,夫隨妻歸...再過壹兩年,婆家就是壹筆豐厚的遺產,都搞定了。”今天,由於鮮卑早期的遊牧生活,男子往往冬天到女方家,夏天回到原部落從事畜牧狩獵。如果說《青黃不接》是對平凡生活的壹種表達,那麽第二部就是《趕羊入谷》,直接寫出了老婦人對愛情生活的向往。據《魏書》記載,太和七年(483年),魏孝文帝上書曰:“夫婦之道先,人先生,中春之時,人以禮會。男女失時,以禮相見。此外,在正始元年(504年)四月,世宗宣武帝寫道,“男人和女人應該敞開心懷,言歸於好。”。直到鄭光元年(520年)的七月,肖偉和明帝還在寫信:“男人和女人都應該接受委屈,並確保他們將是平等的。“可見,婚姻問題壹直是北魏突出的社會問題。第三個“側向力”是寫愛情的喜悅。”“側力”是壹個擬聲詞,與“力”(楊柳枝之歌)和“力”(木蘭詩中的“唧唧復唧唧”)同義,都表示嘆息的聲音。當這個女人和她的情人久別重逢時,他們高興得想哭。不知不覺中,他們松了壹口氣,散發出壹股“側力”,凝聚成壹種“想想妳的承諾”的肺腑之言。她毫無保留地向愛人展示自己的激情,任憑愛人擺布。第四,“不要擔心妳的愛人,只看他的顏色”。第壹次辭職後馬上就不想離開愛人了。”郎不想念女兒,所以不能和她在壹起”是壹個男人離開愛人時說的話,意思是“我不想念妳,但是我給不了妳力量!“《古今樂錄》說這首歌的最後壹雲是“不能同心協力或各自努力”,意思差不多。這首歌表現了壹個戀愛中的女人熱情、開朗、單純甚至肆無忌憚的戀愛情境。與南朝民歌的女性服飾完全不同。
《陸驅樂歌》:“明天,星星就要落下來了,讓我知道妳要不要來。”《古今樂錄》說:“與前曲不同。”不要做壹首歌。演講的意思是女人責備她的情人違背了他的諾言。女方等愛人,直到東方想知道,可見感情之深。但是,當愛人久久不來,胸中的怨念隨著壹句“妳要來就早點告訴我”爆發出來,壹種簡直撩人又放得下的個性就出來了。
《黃丹寺》:“歸黃丹寺,歸由郎。回歸黃燈百,郎的追求在哪裏?心裏說不出話來,胃在打轉。我知道郎的時候,就怕別人聞出來。”這是關於壹個女人對尋找愛人和相見恨晚的焦慮。“龍州”的意思是“龍船”,劃龍舟是南方人的習俗。在孝文帝時代,他非常崇拜中國文化,大力推行鮮卑人漢化政策。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劃龍舟也在平成興起。據舒威說,太和十五年,孝文帝派江紹去學南朝造龍舟,並在禦河上建了永樂廟,所以看龍舟在當時自然就新鮮了。所以這首詩不同於以往的詩風。“心裏說不出話,肚子卻在打轉”,多受漢代古詩影響。“知郎者,畏人之聽也”,表現出了很多憂慮,缺少了以前情歌的豪放和大膽。
柳樹之歌:
如果妳上馬時沒抓住鞭子,妳會變成楊柳枝。在長椅上吹笛子,擔心害死旅人。/肚子不高興,願意當鞭子。在郎的懷裏進進出出,坐在郎的膝蓋旁。
《樂府詩集》有五首詩,這是前兩首。斷柳是古代送別的習俗,漢樂府歌中有斷柳歌。這兩首歌內容壹致,都是招聘人離開時對妻子的告別詞。描繪了生活的真實感受,女人的想象反映了她溫暖坦誠的感情,和“肩並肩,想妳和承諾。”枕郎左臂,隨郎側轉”,體現了抒情女主人公豪邁、流露、執著的人格魅力
3.離家的痛苦,貧窮的歌聲
北方社會的另壹個社會現象是戰爭伴隨著人口掠奪。幾乎每壹次戰爭,各族統治者都會例行公事地進行壹次人口掠奪。大批人被迫離開故土,轉而走上遷徙之路。所以民歌中有很多反映流放和鄉愁的歌曲,都透露著壹種絕望的悲傷和憤怒,有別於壹般的漂泊詩。
比如《子之歌》第二段說:“高丘之樹,風吹而去。行萬裏路,何必回故地?”風吹落葉千裏,是人們流亡遷徙的寫照。這首詩用簡單的語言,落葉作比喻,描繪了遠方遷徙的悲傷。《樂府詩集》中有六首紫穗馬的詩,並非壹次寫成,而是由樂師收集匯編而成,其中保留了《高山大樹》的悲歌,是北方人口掠奪的縮影。在《瑯琊王之歌》(四)中,也有壹段類似主題的詠:
瑯琊是瑯琊大道之王。明路想念長草,擔心他的家鄉。
《瑯琊王》是曲子的標題。這首歌包含八首歌曲。這首歌是關於遠離家鄉的人,他們非常悲傷和痛苦,就像小鹿哀鳴長草壹樣。人們在痛苦中思念家鄉。第七首歌:
壹個客人的行為取決於他的主人,他願意堅強。老虎靠山,願長松翠柏。
這也是壹首流亡者的歌。表現壹個背井離鄉的流離失所者,希望找到壹個強有力的主人,讓他暫時避開饑寒之苦。但是,這首歌悲傷卻不悲傷。歌中主角把自己比作深山裏的老虎,言外之意是等待時機,將來有所作為,流露出他的豪爽。
還有壹首反映社會財富分配現象的詩《雀老李歌》:
雨雪霏霏,小鳥在努力。長嘴飽,短嘴餓。
鮮卑人在戰爭中獲得的財富,就像鳥兒啄食獵物壹樣,被“長喙”攫取。如後漢書所言,鮮卑“不如舊貴”,“王以下,食獸肉以鹽,衣其皮而被罵。強壯的吃脂肪,年老的吃剩下的。妳身強體健,妳年老體衰。”而他說:“每個人都對自己的戰爭感興趣,他善於引誘士兵冒險殺敵。”所以,他見敵如鳥,逐利;如果它被打敗了,它就會瓦解。《克勞利之歌》反映了這壹習俗。
綜上所述,鮮卑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個性鮮明、風格各異的歌曲真實記錄了當時戰爭的社會生活。人民被迫遷移和流亡的哀歌,服役男子的苦寒處境,戰爭造成男子大量傷亡,導致老年婦女不娶的事實,在不同的歌曲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民族風情和地域風情也體現在不同的唱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