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話詩是什麽樣的?
1、普通話定義的演變普通話是現代中國人的通俗稱呼,又稱現代標準漢語,在臺灣省稱為普通話,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稱為普通話,也有人稱之為漢語。普通話是現代中國人用於交流的語言,包括口語和書面語,也是目前中國各民族的共同語言,還是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省和海外華人的共同語言。1902年,吳汝綸從日本考察回來後,第壹次提到了“共同語言”這個名字。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與留日學生組織了壹次“演講聯絡會”。“普通話”這個名稱也出現在了小冊子的草稿中。1906年,學者朱在其著作《江蘇新信》中將漢語分為“漢語(文言)、普通話、俗語(方言)”三類,首次明確提出“普通話”的名稱,並將其定義為“各省通用詞”20世紀30年代,瞿秋白在《地獄之門外的戰爭》壹文中說,“文學革命的任務絕不限於創作壹些新的詩歌小說和戲劇,而應是為中國建立壹種現代的國語口音。”“中國各地習慣上應該使用現代普通話這種新的漢語言,有現代的‘人話’,有復音,有結尾……”,並對普通話的定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了表示對少數民族語言的尊重,避免“普通話”這個名字可能引起的誤解,中國決定對普通話及其文字進行改革。1951,毛澤東說:“書寫體系必須改革,世界書寫體系的拼音方向要壹致。”。...漢字必須簡化。“1955 10 6月15 ~ 23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召開“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暨現代漢語規範化學術會議”,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和中央的文字改革、教育、科學、作協、外交、郵電等方面的207人參加。張奚若做了主題演講:“中國人有壹種語言由來已久,現在命名為普通話,需要進壹步規範,確定標準。這種實際上已經逐漸形成的漢族* * *諧音是什麽?這是以北方方言為基本方言,以北京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為了簡單起見,這個民族諧音也可以叫普通話。為了突出我們是壹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各民族語言的平等,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采用普通話這個名字。如果叫普通話,怕被誤解為把華人放在中國其他民族之上,所以最後決定叫普通話。”普通”的意思是“普遍”和“* * *”。2.普通話地位的演變1955 10 10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努力推進漢字改革,普及普通話,實現漢語規範化》的社論,其中提到:“中國人諧音,即以北方方言為基本方言,以北京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對普通話的含義進行了補充和完善,正式將普通話定義為“以北京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型現代白話文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語”,並從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對普通話的標準進行了明確界定和闡述。在語音方面,普通話以北京音為標準,而不是“以北京音為主,兼顧其他方言”。語音標準是壹個整體,並不是北京話的每個聲調都是壹個規範和標準。從詞匯上來說,普通話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而不是北京話,因為詞匯流動性大,相互滲透強,沒有語音那麽系統,不能以某壹種方言為基礎,否則會過於狹隘。語法,普通話的標準是典型的現代白話作品,指魯迅、郭沫若、茅盾等現代傑出作家、理論家的代表作品,毛澤東、周恩來的作品,以及國家頒布的各種書面文件,如法律文本、通知、政令等。1956 65438+10月,第壹批簡化字誕生。1958年2月,第壹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準實施《漢語拼音方案》,開始推廣普通話。1958 10年10月周恩來總理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中指出:“逐步統壹六億漢族人民的方言,是壹項艱巨的任務,只有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多久了?這取決於交通、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及我們的工作,但只要我們繼續努力,這個任務壹定可以實現。“1959年,國務院公布了第壹批2238個簡化字。1957 -1962普通話語音考級委員會公布了《普通話異讀詞語音考核表(草案)》。1962年,普通話語音測試委員會頒布了《普通話異讀詞三種語音測試(第三部分)》初稿。1977年,國務院公布了853個簡化字,給漢語和社會生活造成了壹些混亂。在1986,取消了。1982《漢語拼音方案》成為國際標準(ISO 7098)。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從65438到0998,中國市政府將每年9月的第三周定為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2000年6月365438+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正式確立了普通話的法律地位,規範漢字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3.普通話的英文翻譯普通話的英文詞匯是“Mandarin”,或者直接用漢語拼音“普通話”,現實生活中也有人用“漢語”這個詞。普通話的英文翻譯成普通話並不是“滿語”的諧音。明代與中國有官方往來的葡萄牙人開始用這個詞來指代中國官員。後來,其他歐洲人用“mandarino”或“mandarin”來指代中國官員、中國官話和普通話。普通話在明清時期才被翻譯成英文,西方人使用的“mandarino”這個名字來自葡萄牙語動詞“mandar”,意思是“命令和管理”。利瑪竇在《中國手記》(譯作《利瑪竇中國在臺灣省傳教史》)中說:“凡軍部或文職大臣,稱為官員,意為指揮官或監督人,其尊稱或非官方稱謂為領主,意為主人或父親。“葡萄牙人稱中國官員為‘官話’,來源於‘Mandando’或‘Mando Mandare’,即命令或命令。英語的“Mandarin”和意大利語的“mandarino”都來源於葡萄牙語的“mandarim”,而“Mandarin”則來源於葡萄牙語的“mandar(命令),mando(權力、指揮、軍事力量和裁決)”。澳門現存最古老的平面圖(約1615 ~ 1622)已用葡萄牙語標註了“mandarim”字樣,可見葡萄牙人在明朝萬歷年間已將中國官員稱為“mandarim”。1749澳門平面圖中,前山寨兩個字標註為“La CaseBlanche Maison Du mandarin”,“Twitehof,Huiz des mandaryn”,表明“Mandarin,mandaryn”是“Mandarin”的音譯。四。普通話和漢語方言漢語方言是普通話的壹個地理分支,是中國現代漢族人的通用語。它不是與普通話並列的獨立語言,而是從屬於通用語的低級語言形式。語言的使用和發展與社會發展、經濟體制的建立和變革密切相關。舊中國長期以小農經濟為主,形成了自給自足的封閉小農經濟。所謂“壹雞壹狗之聲相知,老年不相往來”,逐漸形成了各種漢語方言。地域遼闊、山河阻隔等地理條件,進壹步促進了地方方言的自我封閉發展。1955年,羅昌培、羅叔湘在《現代漢語規範化》壹書中將漢語方言分為八大區,即北方方言區(包括華北、東北、西北、中原、江淮、西南)、吳語區(包括蘇南、皖南、上海、浙江)和閩語區(包括福建、海南、西南)。又可細分為以廈門話為代表的閩南話,以福州話、閩東話、閩中話、莆仙話為代表的閩東話,廣義的閩南話還包括海南話、潮州話、浙南閩方言等。)、粵方言區(包括粵、港、澳及部分華僑)和湘語區(湖南大部,通常分為新老方言,新湘語更接近北方方言。1988年,香港朗文出版公司出版了《中國語言地圖集》,將漢語方言分為十大區,即:官話區(包括東北官話區、北京官話區、冀魯官話區、膠遼官話區、中原官話區、蘭音官話區、西南官話區、江淮官話區)、晉語官話區、吳官話區。1955 65438+10月15日,在“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暨現代漢語規範化學術會議”期間,與會人員就普通話基本方言的選用進行了激烈的爭論。最後,采用投票法從漢語區的15種主要方言中選出普通話的基本方言。各方言投票結果如下:北京官話(以北方方言次方言為基礎,以北京音為標準音):52票西南官話(以北方方言次方言為基礎,以成都音為標準音):51票吳語(以吳語為基礎,以蘇州或上海音為標準音):46票粵語(以粵語為基礎)。廣州話為標準讀音):中原官話25票(以北方方言次方言中原官話和開封讀音為標準讀音):冀魯官話7票(以北方方言次方言冀魯官話和濟南讀音為標準讀音):江淮官話6票(以北方方言次方言江淮官話和揚州讀音為標準讀音):閩方言6票(以閩方言為基礎) 以福州或泉州為標準讀音):2票東北官話(以北方方言次方言東北官話為基礎方言,以沈陽為標準讀音):1票西北官話(以北方方言次方言西北官話為基礎方言,以蘭州音為標準讀音):0票膠遼官話(以北方方言次方言膠遼官話為基礎方言,以旅大音為標準讀音):0票金官話(0票金官話)。 太原音為標準音):客家話0票(以客家話和梅縣音為標準音):贛語0票(以贛語為標準音,以南昌音為標準音):湘語0票(以湘語為標準音,以長沙音為標準音):0票棄權:165438+北京話0票。北京話成為漢語同音字的發音標準並非偶然。元明清時期,南京是明朝初年的首都,全國政治文化中心是北京。從皇帝到大臣,從文人到普通百姓,都以會說北京話為榮。700多年來,北京話實際上扮演著中國貴族語、官方語、民族通用語的角色,既有厚重的歷史積澱,又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民國初年,中國政府曾有過將粵語作為國語的動議,結果無果而終。後來的“京華之爭”也以北京話的勝利而告終。北京話不只是北京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