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起止時間每年都不壹樣,大致從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具體是怎麽算出來的?中國流行的“幹支地日法”是用60組不同的名字,用幹支地支相配合來記錄日期,每壹個有庚子字的日子,就稱為庚日。
秦漢時期流行壹種說法“五行相生相克”。人們認為夏天最熱的日子屬於火,而庚屬於金,金害怕被火熔化,所以在庚日,金會被藏起來。所以規定從夏季至日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有10天),從夏季至日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間伏(有的年份有10天,有的年份有20天),立秋後的第壹個庚日為終伏,也稱終伏(有10天),總稱為三伏。
當夏季至日和秋季開始之間有四個庚日時,中間部分為65,438+00天,當有五個庚日時,中間部分為20天。所以中段到終點有時是十天,有時是二十天,而“頭”和“尾”都是65,438+00天。
在中國農歷中,“九”是壹個習慣性的雜節,包括“冬九”和“夏九”。其中“冬九九”流傳甚廣。它以冬季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壹個九。每年九九* * *八十壹天。3月9日和4月9日是全年最冷的季節。
“夏季99”從夏季至日開始,每九天就是九月十九日,壹年有九個九月* * *八十壹天。同樣,3月9日和4月9日是全年最熱的季節。與《寒冬99》形成鮮明對比,可惜流傳不廣。事實上,《九九之夏》確實生動地反映了日期與物候的關系。例如,最近在湖北老河市壹座王宇廟的正殿的榆樹梁上,寫著最能反映中國大部分地區氣候特點的《夏日至日九十九首歌》。它的全文是:
夏至日入前九,羽扇在手;
2918年,我摘下皇冠,戴上紗巾;
3月27日,出門出汗;
四、九、三十六、露天滾席;
5945年,秋如虎;
6954、入寺納涼;
7963,在床頭摸床單;
8972,半夜找被子;
9981,打開櫃子拿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