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湖南各地,配以揚琴、琵琶、三弦、胡琴等弦樂器時稱為絲弦。因為用常德方言演唱,所以又叫常德絲弦。
常德是湘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壹。自古以來,歌舞之風盛行,也是名流學者雲集之地。被譽為“文物之國”、“人文之洞”。
本土文化壹直受到文藝大師的影響和熏陶。屈原、王安石、陸遊、袁宏道等人在這裏留下了許多佳作,為常德文化增添了絢麗的色彩,也將當地的歌舞習俗提高到了壹個新的高度。
據常德府誌記載,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代代相傳以來,歷代文人如禹錫、宋蘇軾等也曾多次相聚桃花源,其詩與常德思賢詞極為相似。此後,桃花源被常德思賢的藝術家們視為常德思賢早期歌詞的雛形。
宋元時期,常德城經濟進壹步繁榮,全國各地商人雲集。他們在江浙樂師、歌手的陪伴下,往返於袁、李之間,他們的時令小調逐漸在湖濱地區流傳開來。
元末,大量外國人湧入常德,使各地民間藝術廣泛交流。王宓的娛樂活動無疑對民間歌舞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在這樣的環境下,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地方流派——常德絲弦。它繼承了唐詩,有說有唱的形式,借鑒了調、元雜劇、昆曲的音樂模式,從地方和省內民歌、時令小曲中吸取營養,兼容並蓄,用常德方言演唱,通俗易懂。
清朝中期以後,由於商業的繁榮,常德的文化藝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常德絲弦的演唱活動逐漸從文人自娛走向市場。再加上常德人有大碗喝茶的習慣,所以常德思賢在茶社發現了懷孕的胎盤。商家老板為了招攬生意,熱鬧出場,紛紛邀請泗縣藝人獻唱表示祝賀。
隨著絲弦藝術的日益流行,道光年間出現了以唱小曲為職業的藝妓。各地紛紛出現絲弦社,湧現出壹批有成就的絲弦藝人。他們和文人壹起整理、編纂絲弦歌本。其中以何影響最大,他整理傳承的傳統歌曲有《雙下山》、《二李》、《黛玉葬花》等10多首。
清朝末年,蕭福祥在常德的事務所出版了《泗縣》木刻歌本,常德、澧縣形成了作坊刻歌本的壹條街,有《孟姜女找丈夫》等曲目,也有壹些小調,稱為“調本”或“唐板調”。從此,常德泗縣曲牌就在大街小巷流傳開來。
晚清時期,西方音樂和京劇的傳入對常德絲弦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壹定的影響。此時,絲弦唱戲活動從城市輻射到農村。
為了滿足長期演出的需要,絲弦藝人將目光投向了中國傳統戲曲,移植其劇目,並借鑒中國傳統戲曲的唱法,形成了常德絲弦的“老路”,輕松唱出長篇故事。
著名絲弦家許等人也對來自四川的曲調進行了改造,通過模仿“老路”創造了“四川路”的新腔,使絲弦音樂的琴腔在元、李時期更加完善和流行。
常德絲弦音樂以其完整的結構、獨特的唱法、靈活自由的表演形式和豐富多彩的伴奏技法,具有獨特的魅力和感人的魅力,經久不衰,深受人們的喜愛。
常德絲弦音樂有著較為完整的體系,其音樂功能也獨具特色。它具有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特點,既能表現歷史故事,又能說唱民俗。
而且在唱腔唱法上,主要是以抒情為主,特別註重“說中唱、唱中說、從字唱、用韻轉音”的方法。在強調口語化、說唱化的同時,註重旋律的美、優美、抒情。
在傳統的常德絲弦音樂中,有300多種曲調,大部分取材於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分為曲牌體、板腔、混合三種。
曲牌風格,也稱為品牌絲弦,是壹種套曲音樂,它將許多內容完整而獨立的曲牌連接起來,以反映同壹主題。是常德絲弦唱法中最基本、最常見的形式。
常用曲子100多首。這些內容、風格、技法各異的曲調,通過長期的演唱實踐,充分展現了各自的特色和風采。
這些曲調有的可以和其他曲調組合起來單獨演唱,有的只適合單獨演唱,但大部分都是和其他曲調組合起來,起到很好的整體功能。
由於采用了幾種旋律不同、結構不同、節奏不同甚至調性不同的曲調進行演唱,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從而達到了更加完美的藝術效果。
板腔又稱板絲弦,是壹種具有中國傳統戲曲音樂特色的板腔音樂,是常德絲弦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著系統完整、感染力真摯的演唱風格,是演唱大型絲弦戲必不可少的基礎音樂。
它包括“老路”和“陸川”兩種音腔。“老路”大多深邃蒼勁,波瀾壯闊,蕩氣回腸;“陸川”壹般是清晰而寬廣,渾厚而有力的。
另外還有混合,指壹首曲目中既有曲牌曲風音樂又有板腔音樂,或者曲牌混合壹板,或者“老”“川”的各種板混合壹種或多種曲牌。這種結構多用於中長軌道。
在常德絲弦音樂中,無論是短篇、中篇還是長篇,無論是曲牌風格、板腔還是混合,都非常註重“升、平、降”的結構原則。其音樂旋律的特點是五度跳躍。
常德絲弦的句子結構多為兩句、四句和長短句。兩句體在曲牌體曲調中很常見,板腔由上下兩句構成為基本結構原則。四句體通常按連轉原則構成壹個音樂段落,是曲牌體曲調中常見的結構形式。長短句的語體隨著去汙句的結構而變化。
常德絲弦有各種模式和顏色。曲牌式音樂以需求調式、商調式、宮調、羽調式為主,角調式較少。
常德絲弦是以常德老高山街為中心用常德方言演唱的,不僅南方人聽得懂,方人也北方人也聽得懂。其唱法既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習慣,又獨具特色。
常德人說方言像唱歌,尤其是女人,語調溫柔婉約,像微風吹在臉上。所以有人說“常德絲弦的音樂是語言的音樂,但語言是音樂的語言”。“壹爾喲,雅壹喲”這兩個耳熟能詳的詞,仿佛給常德思賢貼上了壹個標簽,在那裏,壹眼就能看出來。
常德絲弦不僅強調口語化、說唱化,更註重旋律的美感、抒情性、音樂性,使線腔柔美、優美、委婉,或歡快、跳躍、幽默。藝人認為“發音重,聽者會自動容忍。”藝術家講究“調從字來,音隨韻轉”,使旋律更加活潑凝重。
由於方言、藝人的愛好興趣、劇情發展的需要,不同藝人會為同壹個曲調、同壹個曲目唱出不同的韻味,造成同壹個曲調不同作品的效果;即使同壹首曲子由同壹位藝術家演唱,在用腔時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抑揚頓挫手法,通過潤腔來獲得旋律的變化。藝人不同的演唱特點,逐漸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流派。
常德絲弦傳統唱法非常註重自彈自唱,壹人多角。它要求演員有甜美清脆的嗓音,加上適合劇情人物的潤腔手法。通過改變腔,他們可以說唱故事,刻畫各種角色。
根據說唱和講故事的需要,演員應該可以隨時進入角色,即“進出”,有時作為說唱歌手,有時作為劇中人物。
常德泗縣壹直有很多唱功深厚的歌手。通過他們的不斷傳承和發展,常德絲弦朗朗上口,易唱易記好學,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常德絲弦的傳統唱法是坐唱,大多唱的是有故事有人物的長調絲弦。壹般有六個歌手。表演時,我們非常註意坐姿。藝術家們說“揚琴對鼓板,高虎對二胡,三弦對琵琶”。表演者要會自彈自唱,壹人多角度,用聲腔塑造各種人物的生活、美醜、說唱故事。
如果演唱曲目中角色比歌手多,大家就演壹個主,然後兼。常德絲弦演唱場所壹般是民居、廳堂、茶館。
常德絲弦的主要伴奏樂器是胡琴,其鼓筒比普通京胡大,比二胡小,禮縣地區以胡俟為主要樂器。有時,根據節目的需要,它對鏡湖或高虎也有用。
常德泗縣使用的傳統班固是壹種特殊的小班固,它看起來像壹個倒置的飯碗,由壹個大竹口袋制成。後來,絲弦被加入到漢劇和劇的打擊樂中,用於過場音樂中渲染氣氛。
絲弦唱腔伴奏中有撐腔、裹腔、襯腔、墊腔、添花五種基本方法。
常德泗縣現有傳統曲目100余首,其中優秀傳統曲目如《寶玉哭》、《魯醉打山門》、《雙下山》、《王婆罵雞》、《昭君出塞》等壹直深受群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