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散文:如何讓簡短成為可能

散文:如何讓簡短成為可能

我壹直認為,散文的大小和字數的長短通常不是衡量散文作品整體質量的關鍵和決定性因素。比如丘吉爾的《二戰》是壹部波瀾壯闊的傑作,可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加繆的《西西弗斯的神話》只有兩三千字,也是西方現代散文史上的名著。史鐵生長達壹萬四千余字的《我與地壇》正成為中國新時期散文的代表作之壹,而魯迅的《野草》中的篇章大多言簡意賅,最終無愧於現代文學的不朽經典。以上事實已被中外散文創作和接受實踐所證明,無需再糾結。只是近幾年來,國內散文創作呈現出散漫、拖沓、長文、唯美的傾向。在這種情況下,強調散文作品的簡潔和精華,把龍縮成壹寸,會起到匡正時弊、扭轉風氣的作用。那麽,散文作品如何才能做到嚴格意義上的精確短小呢?而真正優秀的短篇散文應該具備哪些審美特征?本文想以《紅豆》雜誌“全國短篇散文創作大賽”征文作品為例,談談這兩個問題。我認為,在把握和追求這兩個方面時,散文家不僅要遵循簡約、惜墨如金的總原則,更重要的是要從短文篇幅狹小、容量有限的現實出發,在選題、意境、思維方式、表達方式等方面下功夫,突出和強化壹些與普通散文寫作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藝術元素,從而努力形成自己的作品。首先,就題材的選擇而言,散文家要堅持以小見大,以點切片,註重拾取生活的微觀場景和生活的細節體驗,做精致的生發和染發。毫無疑問,作為生活的藝術反映,題材大小不壹。壹般來說,不同的主題總是對應著不同長度和尺度的作品。短篇散文是文學海洋中的壹艘輕舟,自然更適合承載生活中細小或精細的東西。散文家壹旦意識到這壹點,其實就具備了必要的文體意識。在這方面,有郭開河的《泥趣》、吳的《花兒與麻辣燙》、的《擁抱》、的《三五天》、李雷的《千足萬尺》、溫平的《落葉之美》等。,這些都與微生活息息相關。應該承認,這樣壹種風格與主題的有機結合,為作品成功乃至完美的藝術表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次,就意境而言,散文家在寫短散文時要善於提煉恰當的“文采眼”,抓住充滿內涵的閃光點或充滿內涵的特殊對象,實施以技取勝的布局。應該承認,散文創作的意境在任何壹個優秀作家的筆下都有無限的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壹旦被篇幅所限,就不得不煞費苦心地尋找著力點,加強突破。因為這種努力足以給作品帶來壹個輪廓,事半功倍。不妨讀讀佐為的《在手機裏劈柴》。這部作品的目的是表現農民父親的勤勞和自給自足,以及兒子對父親的關心,但作家並沒有讓這壹切直白地表現出來——那樣會耗費大量筆墨,不符合短散文的要求——而是通過“我”聽著父親手機裏傳來的劈柴聲,進行合理的想象和生動的敘述。這時手機裏劈柴的聲音巧妙地濃縮了父親的生命形態。作為審美的焦點,不僅讓父親的形象更加個性化和有質感,也給整部作品帶來了無盡的藝術效果。徐永鵬的《空首飾盒》將審美視線轉向了農民工的情感世界。只不過編劇寫的不是壹般的酸甜苦辣,而是把壹個空的首飾盒當成了“文藝眼”,講述了壹對重感情輕物質的工薪夫婦的動人故事。由於構思巧妙,筆法集中,這篇文字不僅篇幅簡練,而且感情豐富,感人至深,也體現了散文短的優勢。再次,就思維方式而言,散文家寫短文要善用逆向思維,註意彈琵琶,力求有所創新。散文創作中,正向思維當然很重要,逆向思維同樣必不可少。尤其是創作短篇散文,如果作家選擇逆向思維,不僅有助於形成跌宕起伏、令人驚喜的閱讀效果;而且憑借形勢的急轉直下,可以省略壹些伏筆和懺悔,從而實現敘事的簡潔。請讀肖驍的《母親心中的城市》。這部作品首先通過女兒的口說出了母親對城市的向往,但並沒有讓這種向往盲目地延續下去。而是在簡單解釋壹切為何如此的過程中滲透了女兒完全相反的情感走向:她害怕城市的冷漠與汙穢,破壞了她的向往,打破了她的夢想。這種對與錯的落差,促成了有限空間的巨大張力和豐富內涵,令人深思。黃佩玲的《欲哭無淚》也是壹部浸透逆向思維的好作品。它作者在久別之後回到了故鄉,但那時,她並沒有像往常壹樣寫出作家的喜悅和激動,因為現代生活早已把她的心變成了壹口平靜的古井,甚至失去了激動的可能。所以,她渴望壹滴眼淚,渴望重建自己的生活。這種精神的急劇變化無疑有效地加強了作品的藝術輻射力,從而使壹篇短文呈現出廣闊的境界。最後,在表現手法上,散文家在寫短文時應更多地運用象征、隱喻、意境、擬人等詩化手法,使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因虛實結合而寓意豐富、主題深遠。詩歌本質上是壹種凝練濃縮的藝術,這就決定了詩歌的表達方式往往能“形困天地,挫萬物於筆”,具有很強的寫意性和概括性。這正是散文需要達到的簡潔。因此,積極引進和巧妙運用詩歌技巧成為強化自身特色的有效途徑。而壹些才華橫溢的短篇散文作家和優秀的短篇散文作品在這方面別出心裁,顯示了其藝術敏銳性和高超性。例如,吳佳俊的《太陽升起後》用簡單的文字勾勒了壹個山村的清晨景象。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看,它已經精致而生動,但作家只是將詩意的手法融入了這幅現實主義的畫面——老人和太陽都體現了明顯的象征主義和隱喻,使整部作品的內涵大大豐富,令人深思,回味無窮。希爾的《石頭頭像土豆或花生》,從石頭的性格和它與農民的關系寫起,壹開始就賦予了作品詩意的境界。在接下來的文字中,它以石頭為核心意象,或以石頭觸及農民的生存狀態,或以石頭反映農民的精神肌理。最後,借作家之口,石頭呈現了啟蒙人類的普遍意義。因此,整部作品因其詩意的表達而形成了壹種可貴的審美張力,令人深思,意味無窮。所謂“壹花壹世界,壹石幹坤”的藝術本質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