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面孔在人群中像幽靈壹樣,
潮濕的黑色樹枝上的許多花瓣。
這首詩很短,只有兩行,卻家喻戶曉,耐人尋味,因為它給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首先,從內容上看,主要是詩人在陰暗潮濕的地鐵站臺上看到花瓣般的面孔以及詩人當時的驚訝。這個結論從何而來?主要是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合理想象。這首詩中上下兩組意象對應——即“鬼魅臉”和“黑樹枝上的花瓣”。“面”是本體,“瓣”是載體。這兩組圖像在我們眼前拼湊出壹幅畫面——天空陰沈,或許是剛剛下過雨,潮濕的空氣中彌漫著物質頹廢的味道。在城市裏壹個黑暗的、“潮濕的”地鐵站裏,人流湧動,人們就像沈默的魚,醒著機械地互相遊動著。周圍總有壹種狡黠和戒備的神情,總有壹張張不容易看到痛苦的臉。詩人像“黑樹枝”壹樣站在地鐵站這裏,心情壓抑,疲憊不堪。突然,詩人眼前壹亮——天真無邪的孩子們的臉出現在詩人面前,手拉著手,用稚氣的聲音唱著兒歌...多麽可愛生動的畫面啊,讓詩人覺得很美。這些如“花瓣”般美麗的臉龐出現的太過突然,如鬼魅般神秘飄忽,給了詩人意想不到的驚喜,詩人的心情豁然開朗。
這首短詩不僅內容富有想象力,而且思想內涵更耐人尋味。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花瓣”不在綠色的枝條上,而在潮濕的黑色枝條上。鮮艷的花瓣與黑色的枝幹形成對比,“花瓣”更美,“黑色的枝幹”更令人反感。由此可以想象詩人對現代都市生活的極度厭惡——對金錢的迷戀、膨脹的物欲和冷漠的人情,以及對“真善美”的迫切渴望和對壹切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美好事物的向往,這兩種情感在“花瓣”和“黑樹枝”的映襯下更加強烈。
(2)“花瓣”實際上出現在“黑枝”上,比如“花”的臉實際上出現在黑暗潮濕的環境中。這怎麽能不讓人吃驚呢?“鬼魅般的面孔”和“黑樹枝上的花瓣”在趣味中相映成趣,聯系生活,發揮想象力,我們不難發現其中蘊含的哲理:社會雖有其陰暗面,卻是醜陋的,毫無生氣的。雖然生活艱難,充滿了困難,但希望和機會是伴隨著它的。因此,我們不應該在逆境中失去信心。在順境中,我們應該保持憂患意識。
上述在內容和思想上的隱晦含義,都來自於欣賞的創作方式。欣賞首富想象力的這首小詩所帶來的快感,就像品茶,越品越濃,回味無窮...
原詩更長:
陷入這個復雜的圖像中,我找不到出口。
甘願被太陽埋在地下。步行
在黑暗中旅行,迷失在心中
只有滄桑的石頭,啞口無言。
表達具體、抽象和模糊的語義
深入骨髓的痛,腳踏實地
占據了我的身體。離開
壹個孤獨的靈魂,被幾片孤獨的羽毛覆蓋。
這是壹條通往天堂的地鐵。
我們夢了無數次的夢,此刻越來越暗。
我看見風,在光禿禿的樹上哭泣。
也有惆悵的雲,承載著壹些悲傷的句子。
在我家後面的山頂上,它是平坦的。
我遵循了那個承諾,爬上了幻想的手指。
盈盈抱著。那個夢,那個小鎮
這些日日夜夜和我的手指連在壹起。
埋在地鐵裏,我壹生的摯愛。
很容易,它傷害了妳。
看著這些濕漉漉的黑色花瓣,我只想
在黑暗的出口,有壹縷溫暖的陽光...
龐德(1885—1972)是美國著名詩人和評論家,意象派詩歌的創始人之壹。他主張用生動、準確、含蓄、簡潔的意象來表現具體的事物,而這首《在壹個地鐵站》就是意象派詩歌的代表作。
有人說很難徹底“理解”這首詩。有道理。詩歌既不是對客觀現象的機械反映,也不是對主觀感受的直接表達。正是因為詩歌具有“寫心”的特性,才要求欣賞者運用想象、聯想等方法,調動自己的情緒去理解、感受、欣賞,從而產生強烈的* * *聲,這就是詩歌的“再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