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吳川年事的文化活動

吳川年事的文化活動

除了“年規”裏看到的喜慶活動,吳川的“年規”(邀請親朋好友辦年宴)更是有名。

吳川人搞壹年壹度的儀式,往往是全村人。周邊村子的人都不準來看熱鬧,家家戶戶設宴招待親朋好友。所以“做年例”也叫“吃年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年規曾被視為“四舊”,壹度被中斷,但年規中“吃”的內容依然存在。

年宴是吳川年宴的重頭戲。愛看臉、愛鬧的吳川人特別註重年夜飯的“表演”。他們壹年到頭都舍得賺錢,舍得花年夜飯,缺錢也得給親戚朋友擺壹兩次酒席。工頭老板和富裕家庭,壹兩百人的幾十個、幾十個酒席,花費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是常有的事。制定年規的目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親朋好友趕上熱鬧。吃年規的人越多,門口停的車越漂亮,越有面子。吃年夜飯只需要發個信息,不需要發請帖,客人也不需要封禮物。壹些富裕家庭甚至給吃年夜飯的親戚朋友發“紅包”。有人有吃的,有穿的,有錢。為什麽不制定壹個法規呢?於是,很多人每次都會來,不請自來,還會叫上朋友壹起為主人助興。主持人花錢賺足人氣。只要人多熱鬧,覺得體面,也不在乎妳是誰,妳認識不認識。所以很多人鬧出了壹個“吃了年規不知道邀請誰”的笑話。

吳川人好客大方,節日宴席在粵西頗有名氣。每年沒有兩次酒席。每場宴席都有壹二十道菜。除了傳統的炸雞,魚丸,腰卷,八寶飯和五香豬肉,腰果,珍稀蘑菇,白果糖,對蝦,水魚,海參,扇貝,鯧魚等。每場酒席花費壹兩千元是常有的事。吳川年夜飯的豪華與豐盛令人驚艷,粵西無二。吳川個別大戶人家過年的時候,也會請大酒店的廚師,成套餐具,在自己家裏擺自助餐,招待親朋好友。各種中餐(包括魚翅湯)和西式糕點都是即食的,而且是“隨意吃”,把年夜飯提升到了壹個新的高度。元宵節是吳川最集中、最熱鬧的季節,其中魯美市大規模熱鬧的元宵慶典及年度活動,在粵西早已聞名。每年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元宵節期間,是梅隴及周邊瓦窯、海格、葛塘、梅嶺、梅隴等地的年期。每年這個時候,這些社區和村莊都會制作泥塑,修建花橋、牌坊和花塔,做出飄動的色彩,讓人們從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開始觀賞。在正月十六和十七,他們還組織數千名儀仗隊、花車和民間藝術隊在城市周圍遊行,每年吸引全國各地數十萬人觀看,形成了著名的品牌和獨特的吳川慶祝元宵節的年度文化。

吳川市-吳川元宵和梅隴鎮以其民間藝術而聞名。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吳川市梅隴鎮民間藝術之鄉稱號。魯美鎮的民間藝術“四絕”是:浮色、泥塑、花橋、花塔,多年來吸引了無數海內外遊客前來觀光。“四絕”的由來與梅隴鎮的“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在“年”裏,各種漢族傳統藝術都要盡力向神靈展示。梅隴鎮的歷年是農歷正月十五、十六、十七。因此,梅隴鎮從“歷年”祭祀神靈的歷史淵源,發展出了吳川民間藝術“四絕”。菩薩出寺,巡視“社境”各村,每個村不準有壹個或幾個“供杯之地”,這是“新年規”的重頭戲。每個“地塊”上擺了幾張八仙桌,村民們從家裏挑了上好的水果和糕點、糖果,裝在盆裏,放在八仙桌上,供菩薩“享用”。舊時有道士拋“杯比”(將壹根圓木切成兩截,問神時拋在地上,兩截面叫陽比,兩截面叫陰比,壹截叫盛比)。

儀式上燃放了煙花爆竹,還有舞獅表演。大年初壹的中午,還有拜神和“擺”。“祭”的形式與“祭”相同,不同的是祭由水果、餅、糖改為“三畜”(雞、豬肉、魚)。在吳川梅鹿頭村,農歷正月十八,三月初五,就不得不提勇者舞蹈表演。

這個習俗來自壹個古老的傳說。據說很久以前,這裏的人們過著和平寧靜的生活。壹天,突然來了壹只兇猛的野獸。據說浣熊長得像獅子,但比獅子兇猛。它見到鳥獸就吃,見到人就咬,讓人津津樂道。有壹天,壹個樵夫去山上砍柴,被抓起來吃了。這正巧遇到了土地爺,他拼命的上前營救,但是他身手不夠,不到幾個回合就被打敗了。後來,他把自己的惡行告訴了北極的田璇皇帝(北方皇帝),北方皇帝派了壹個叫魏紫的男孩拿著壹枚金印去見他。雖然魏紫男孩有很高的武功和無窮的魔法,但他不是壹個勇敢的對手。幾十個回合下來,他漸漸地節節敗退。在這種緊迫感的中心,有壹種欺詐和失敗要被勇敢者吃掉。勇敢戰士肚子裏的魏紫男孩絕望地踢著、打著,痛苦地打滾。我不得不求饒,願意投降。魏紫把它用作坐騎。從此,山林重歸寧靜。魏紫的投降發生在農歷三月初五。為了感謝北帝派魏紫男孩為人民除蟲,方便他們工作,當地人民把這壹天定為北帝的生日。此外,魏紫臣服勇者的過程經過編排,每年在十八年正月、五年三月(北帝生日),都要跳壹支舞作為紀念。吳川人文化味很濃。除了舞獅、跳舞、跳舞,還有民謠、木偶戲、大戲。

在過去,壹些村莊邀請人們唱民歌。吳川民歌是準七言絕句,押韻,語言通俗淺顯。唱歌的時候搭建壹個唱歌平臺,邀請三個人來唱,壹個歌手,壹個歌手(女的,叫姑娘或者歌手)。麻風病人解放前就行動了,解放初大多是盲姐)。演唱會壹開始,歌手和妹妹就登上了樂壇,先是唱了《恭喜上帝》這首歌,然後是二重唱。唱的歌大致可分為相思歌、古歌、詞歌、物歌和紡故事、落南故事(指在南陽謀生)。唱完之後用“宋攪”唱(宋攪是群眾中喜歡唱歌的人,很急。歌手和歌曲搭配合適的歌曲才是演唱會的高潮。小時候(上世紀60年代末),家鄉舉辦過壹次民歌藝術節,至今記憶猶新。可惜民歌節在吳川也已經絕跡了。

木偶戲也在壹些村莊上演。吳川人把木偶戲叫做“鬼戲”、“鬼戲”。吳川的布袋戲有三種:壹種是單人布袋戲,流行於長岐、淺水、石蘭;另壹種是小班木偶,流行於吳川川流不息的西南各鎮,唱吳川民歌;而另壹種是大班木偶,又叫粵劇木偶,唱粵劇。壹些大班,如日場木偶表演和夜場表演,也被稱為陰陽班。小班的木偶和大班的木偶基本都消失了,還有少量的單個木偶班,大部分都是六七十歲的老藝術家。

演壹出大戲。吳壹直稱粵劇為“壹出戲”。戲劇在吳川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幾乎每個村子都有劇團。改革開放後,每年幾乎每個村子都會上演壹場大戲。每年年底,政府都會組織粵劇春季班訂票晚會,來自廣東、廣西粵劇團的演出經紀人坐滿了會場。在壹些富裕的鄉村,近十萬元的場地,省粵劇團可以連續演出十個晚上。在壹些村莊,兩個粵劇團被邀請同時演出幾個晚上。

吳川的古代年節活動雖然充滿了迷信色彩,但也有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它不僅連接親情和友情,增添節日氣氛,弘揚當地傳統文化,還能刺激誇張消費的增長,促進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