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風的轉變經歷了三個時期:
前期:英雄真情(712-746)。杜甫生於盛唐。此時國家富強,人民平安。像杜甫像所有雄心勃勃的年輕人壹樣,他遊山玩水,試圖拓寬自己的視野。參加科舉考試是為了報效國家。杜甫遊遍吳越趙奇,結識了壹生的摯友李白。這時,他的傑作之壹,王嶽,寫道:“壹旦爬到山頂,妳會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小。”這說明杜甫誌存高遠,意氣風發。
中期:嘲諷與揭露(746-755)。此時,安史之亂之前,國家已經轉衰。但杜甫參加科舉,考試卻被人為操縱,導致杜甫落榜。後來他多次獻詩,都未能得到統治者的重視。杜甫被困長安十年,仕途失意。他“在城裏賣藥,給朋友送吃的”。這時,他的目光轉向了對統治階級放蕩的不滿和對勞動群眾的同情。代表作有《軍車店》、《二為路》、《五百字從北京到豐縣》。其中的兩首《為路》諷刺了貴族的奢侈放蕩生活。
杜甫草堂
後期:憂國憂民(756-770)。此時安史之亂爆發,國家動蕩,胡人入侵。杜甫定居漳州,只身前往蘇宗,半路被俘,被押往長安。後來因為得罪蘇宗被降職,之後壹直顛沛流離。他面對山河破碎,統治階級昏庸無能,百姓被胡兵屠戮的悲慘局面,寫出了愛江頭,北伐,三官三別。
杜甫壹生過著流亡生活,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文體的變化也反映了唐朝由盛到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