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中的意象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含義,寄托著復雜的感情或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詩人的主觀感受是通過意象來表達的,主客觀意象同構,形成極具美感的詩歌意象。
詩歌意象可以是人物意象,包括客觀意象和主觀意象(客觀意象是作者描寫的人物,如《回首赤壁》中的周瑜,主觀意象是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林玉令》中調侃我們的意象),還有詩人從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事物(物)。
在圖像分析中,重要的是把握圖像背後的寓意,即梳理圖像之外的圖像和場景之外的景物。比如《上善初行》裏,聽見茅店月雞啼,人走在板橋霜地上。詩人通過幾個簡單的意象表現了壹個忙碌的旅人的形象,而在《玉林嶺》中,他通過逗柳、逗清風、逗殘月,表現了詩人悲涼的離別情懷。所以在欣賞詩歌意象時,僅憑詩歌意象去猜測詩人的感受是不全面的。意象的選擇往往表現了詩人的感情、好惡、哀愁。比如《天凈沙·秋思》撩撥老藤,令烏鴉昏,令舊路西風瘦,令太陽落山,斷腸人在天涯。通過六組刻意選擇的意象,詩人表現了旅途的疲憊、漂泊生活的無奈和思鄉之情。
在引導學生分析詩歌意象時,首先,學生要有壹定的意象儲備,如逗殘月往往寓意思念,逗楊柳指離別等。在積累了壹定數量的意象後,學生會形成初步的意象鑒賞,但此時學生往往會形成壹種調侃的刻板印象,每當遇到相似的意象,就會做出統壹的解釋,意象單壹。所以要對學生進行區分,尤其是不同詩詞中相似意象的不同含義。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掌握詩歌意象的真諦。
二,詩歌的語言
語言是詩歌表達的載體。分析詩歌的語言,要從詞語入手,了解詩歌語言的含義,理解其中的寓意和寓意,進而把握詩歌表達的語言特點。詩歌語言具有凝練性、含蓄性、抒情性、跳躍性等特征,更重要的是詩歌語言的語境意義。不同的語境可以讓普通的文字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春天裏逗紅杏的枝頭。王國維評價:境界全在壹個滑稽字。為什麽壹個普通的吵字在這裏用的很好?因為它描繪的是春暖花開的景象,類似於張喜安在花影領域的調侃之詞。再如2003年全國高考王維《過季翔寺》中的《逗壹條小溪唱過盤山巖》的分析,在月光下的《逗咽》、《逗寒地》,被稱為全詩。“逗咽”這個詞是動詞,“寒心”這個詞是形容詞。在這裏,“令人窒息”和“令人心寒”是擬人化的修辭。泉水被巖石堵住了,聽起來像嗚咽聲。然而,照在松樹上的月光,因為森林的黑暗,似乎更冷了。“揶揄咽”和“令人心寒的揶揄”這兩個詞,形象地表現了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所以是全詩的眼睛。
學生在分析詩歌語言的時候,最大的問題就是太籠統,套話太多。有的只是因為看不懂,才寫出生動微妙地逗樂詩歌語言的文字。因此,在訓練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細致的分解,即把讀者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詩歌的意義表達清楚。然後讓學生知道哪個詞是全詩的醒目之處,以及在詩中的作用。這樣會引導學生去分析,學生也不會覺得不會寫。也就是說,根據單詞的上下文含義,會有壹個清晰的思路。
所以,不管題目怎麽要求,分析語言最重要的人,把詩意語境和語境結合起來,就不會無所適從。
第三,評價詩歌的寫作技巧
古典詩詞是用幾個固定的詞語來表現某些人物和景物,以此來表達某種情感。僅靠高度凝練的語言並不能完全達到表達情感的目的,還需要壹定的寫作技巧。
1,修辭手法。詩歌中有許多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借代、對偶、誇張、象征和借宿。比如《詩經》中嫻熟的調侃手法在後世被廣泛運用,比如樂府詩。比如《孔雀東南飛》的前兩句,徘徊五裏激動,就是說焦仲卿和他的妻子分居了。
詩歌中的修辭往往不難看出,難的是理解修辭在詩歌中的作用。在教學中,有的同學只是指出這首詩用了什麽修辭,卻沒有提到作用,這其實反映出鑒賞能力不夠高。因此,學生有必要了解詩歌中常見的修辭手法,了解這些修辭手法在詩歌中所起的作用,以便在實際欣賞中全面具體地回答。
2.表情。詩歌的表現方式主要有四種:敘事、描寫、議論、抒情,其中考核的重點是描寫和抒情。描寫方法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在教學中,很難把握逗與假的結合,有人稱之為逗與假的結合。很難決定什麽是虛擬的,什麽是真實的。其實虛擬的真實是相對的,逗別人開心的都是真實的,沒有壹個是虛擬的,這才是最根本的原則。具體來說,詩歌中的幻境包括三類:(1)、神仙鬼神夢的世界,如李白《夢裏登天》中的天目山仙境。(2)、過去的場景,這種虛擬場景是作者在歷史上經歷過或發生過的場景,現在不在眼前。比如李漁的《幼美》挑逗雕花籬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