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詩歌的藝術美
詩歌欣賞是壹種精神活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方式方法有很多。讀詩要在審美情趣上下功夫,感受它的韻律美,欣賞它的豐富感情,捕捉詩中生動的形象(意象),品味詩的意境。所謂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寫某事物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它是作家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和諧統壹的結果。欣賞意境美可以從意象組合的表現方法、表現形式、表現意義等方面進行探索。關鍵詞:閱讀鑒賞法原理、意境美我們知道,中國文學的傳統創作註重表現意境。當然,欣賞文學也要努力感受和進入意境,即欣賞意境美。我們讀那些意境深遠的作品。有時,我們沈浸其中,有時,我們沈浸在沒有我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有時,我們沈浸在“淚眼問花無言,秋日飛來”中,讓整個靈魂沈浸在想象的世界裏。其實我們是陶醉在作者為我們營造的意境中。那麽,怎樣才能欣賞壹首詩的意境呢?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知道什麽是意境。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寫某事物所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將某種生活畫面與壹種或多種思想情感交融的結果。比如在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我們看到的是壹片落寞單調的秋景(某壹幅人生圖景)和作者蒼涼斷腸的情懷(壹種或多種思想情感)。主要是通過詩中具體可感的意象,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他人”,但這些常見的場景已經不是簡單的“物”了,這些詞早已融化了作者的情感。此時,我們稱它們為意象。意象在詩歌創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詩人主觀感情的載體:如果運用得當,可以達到敘事語言無法比擬的藝術效果。再看下面的例子,如《沈船與千帆》中的“沈船與橫帆,病樹前的萬木春”中的“病樹”和“萬樹”是詩中的兩組意象;這兩組意象形成對比,描繪了千帆爭奇鬥艷、爭奇鬥艷的生機勃勃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對官員沈浮、世事變遷的豁達態度。對於詩歌來說,它的意境美是通過情景的組合,全方位地表現出來的。在詩歌中,音律和意象是起組織作用的兩個主要因素:音律通過詩歌的韻律和節奏反映詩歌的音美和音樂美,這在格律詩中尤其如此。如“山重/水繁/疑/無路,柳暗花明/有村”,強調平仄的節奏節拍,使音準抑揚頓挫,獲得音樂之美;而意境之美則是將詩歌中的事物、場景、事件的意象組合成具體可感的生活場景,通過它讓人感受到或崇高或美好,或憂傷或悲涼。讓人感慨* * *。這種情感* *是讀者的壹種心理美。當然,作為詩歌的藝術美,不是簡單羅列壹些景物或事物就能創造出來的,就像花草樹木、山石山泉、亭臺樓閣構成了壹道獨特的風景。妳不能隨意建造壹個景觀。然而,通過組合詩意的意象來創造藝術美並不容易,但有規律可循。首先,用“賦”、“比”、“興”的方法融合各種意象,形成某種藝術美。比如《詩經》中作品的藝術創作,就離不開“賦”、“比”、“興”的方法。《精女》意境的創造是“賦”的運用。《芒種》中用“桑葉先開後落”、“桑葉先落,又黃又落”來形容愛情的興衰。《何銘》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以聖賢治國;《說書》用《說書》比喻貪得無厭的奴隸主。《詩經》如此,現代詩歌也是如此。李白《送別》中的“我將在浮雲中想起妳,故在夕陽中想起我”、“夕陽”、“遊子”、“故人”等意象組合,是對“比”的運用,現代詩也有繼承。波浪中五彩繽紛的影子在我腦海中蕩漾”。前兩句描寫景物以引起感情,後兩句抒發由衷的感嘆,所以這首詩采用了“興”和“賦”的手法。“賦”的運用,往往使意象層顯得錯落有致、跌宕起伏,有壹種“橫看成嶺側成峰”之感,其意境更是真摯濃烈。有和諧之美。“興”的運用使意象如山泉般湧來,如浮雲般飄在空中,飄遠了。美麗的山脈像藍天壹樣令人心曠神怡。可見,分析傅碧興的方法為我們提供了壹種欣賞詩歌意境美的思路。其次,通過意象的並置、交叉、輻射來表現某種意境美。所謂並置,就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象平行並列,形成豐富的意境。如陶淵明《歸園居蔭》中的李濤落湯雞前,家中無塵埃雜物,空房有閑適。“劉玉”、“李濤”、“家庭”、“空房間”等意象分別並置,共同構成了壹種非常優雅舒適的田園生活。詩人超然物外、無憂無慮的情懷蘊含其中,表現了他厭惡官場生活、回歸自然的美好願望。這種意象的並置,使意境優美,令人回味。再如王之渙《在鷺樓》中的“山上的白13,黃河人海流”,分別由“白13”、“山”、“黃河”、“海”等意象並列,* * *與65438構成壹幅畫面。在視野的盡頭,天空觀、遠山觀、西觀以及黃河在樓前奔騰咆哮、滾滾南下、在遠處由西向東回海的江景,展現出引導用戶感受的壯闊。開發利用空間。設計工作最重要的是體現人文關懷的精神。這應該是當代設計的目的。設計應該是體現時代精神最廣泛、最直接、最敏感的手段,因為設計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極具消費性。新陳代謝非常快。設計應該和科學、藝術壹起,為人類提供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和思考空間,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社會進步,不斷提高大眾的生活質量。2.設計思維是設計創意的基礎。創意的圖形化表達,就是通過對創意主題的深刻認知、思考和系統分析,充分發揮想象力思維和創造力。想象想象力和想法。從如何分析,如何思考,如何表達的過程。由於人類獨特的社會勞動和語言,人們的意識活動達到了高度發達的水平。人的思想認識是壹個從認識表象開始,然後把表象記錄在大腦中形成概觀,再把這些源於現實生活經驗的概念加以概括和固定的過程。於是,外界的各種物體和過程,甚至自己的思維活動,在大腦中都有自己對應的圖像。圖形本身是視覺設計中的符號,是視覺傳達過程中更直接、更準確的傳達媒介。它在人們交流文化和信息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平面設計中,符號學的應用使得平面設計的信息傳遞更加科學準確,表現手法更加豐富多彩。“新穎”和“原創”的平面設計源於我們在認識和理解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全新發現。只有對事物有了全新的看法,找到了全新的視角,發現了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的全新意義,才會有新穎的表達切入角度。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獨特新穎的表演和壯觀的場面。所謂意象交集,是指同壹組合中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象相互包含,使詩歌用更少的文字表達更多的內容。這種意象組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更為突出。詩歌篇幅短小,最忌諱內容單壹單薄,強調“詩貴含蓄”、“尺度萬裏之勢”的特點。例如,魏的詩《暮雨給》中寫道:“雨是否壹直下到楚國?黃昏的鐘聲從南京傳來,妳濕漉漉的帆拖著不願離去,影影綽綽的鳥在慢慢飛翔,我們看不見深邃的海洋之門,清澈的樹木遠離紫色,同樣,因為我們偉大的愛,我們的臉上有水線”。這首詩與《暮雨》關系密切,是用墨汁寫的。第壹句是“雨”,第二期是“暮光”,三句是“帆”,四句是因為“雨”而寫的。七句寫的是其他感情的“黃昏”,最後壹句以“雨”結尾。兩者的交叉使意象錯綜復雜,渲染了煙雨黃昏中的離別,從而使意境含蓄。例如,杜甫《《春夜喜雨》》的中心意象是“春雨”,而全詩是由內而外、由遠而遠層層遞進形成壹幅幅不同層次的意象組合畫。再次,從構成意境美的意象來看,壹般都具有壹定的常規意義。這些常規的意象在創造出意境後,不會被讀者解讀或誤解。相反,它們內涵豐富。以唐詩為例,送別詩中常出現壹些意象,如雨、柳、落葉、遊子、故人、孤山、長亭、孤帆、浮雲、夕陽、黃昏、秋日、蟬鳴等。這些圖像在長期使用中帶有告別的色彩。如“雨”在長期使用中有表達送別之憂的功能,如“性與雨留此處,林端“客舍青柳色新”(王維《寄元二十岸Xi》)。這種全新的觀點、理解和認識,會導致與眾不同、突破刻板印象的表現,讓我們的設計創意由平淡變得神奇。在設計工作中,設計思維是壹種發散性思維,要由點到面,由表及裏,由這個到那個地審視事物。設計。表達是基於個人對物質世界的理解和個人對設計的理解。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程度,對形式的理解程度,其實是深化設計思維的基礎。要讓設計作品具有創新性,還必須具備豐富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想象力和分析能力是創造力的思維基礎。豐富的想象力和科學的分析能力是創造力的前提。正是在不斷的想象中,人類有了新的發現,然後發明創造。簡而言之,想象思維在設計和創作中的延伸,使我們在認識事物時獲得更多更新的認知角度和理解公式,這就是導致創作成果的思維。因此,設計創意離不開想象思維。在設計創作中,只有將想象力與自身的修養和知識緊密聯系起來,註重豐富的多學科知識的掌握和積累,才能在設計中充分發揮聰明的想象力,更好地為創意服務。如“月”的意象在長期使用中有鄉愁,如“月亮,現在長得滿滿的過了海,地平線是這樣的”(張九齡《望月遠眺》)。”他知道今晚的露珠將是霜,家裏的月光是多麽明亮啊!”(杜甫《月色憶吾兄》)。因此,克蘭默·賓在《大宴集序》中說:“月亮籠罩著中國舊詩壇...她把相隔千裏的戀人的思念聯系在壹起。“不僅是舊詩,當代歌曲《十五的月亮》也繼承了這壹意象的內涵。”楊柳”是古詩詞中最動人的東西。大雁飛來,明月消。”柳永曾有“楊柳岸風花雪月”之稱。當然,上面例子中提到的這些意象,並不是固定在任何壹個地方,任何壹首詩中。比如“骨”代表死亡,這是漢魏隋唐詩詞中的壹個意象,比如曹操的“行在浩裏”,杜甫的“路有凍死骨”。陳濤的《隴西窮江骨》。這些詩歌所包含的主要意象是相同的,但由於詩歌中組合的不同意義,其意義發生了變化。“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啼”的組合描寫了戰爭造成的荒涼景色。“朱門酒臭,路有凍死骨”,形成了強烈的貧富對比。“可憐的人在江邊,還活在夢裏”的組合,曾苦澀地控訴戰爭將妳帶向何方。所以在分析詩歌的藝術美時,也要對具體的意象進行分析判斷。以上是如何欣賞詩歌藝術美的簡單分析和舉例。欣賞詩歌藝術美的角度和方法要多得多。要分析欣賞具體詩歌的藝術美,感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