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朱自清的山水散文

朱自清的山水散文

荷塘月色

這幾天心裏挺煩躁的。今晚坐在院子裏乘涼,突然想起了每天路過的荷花池。在這個滿月,它應該看起來不壹樣。月亮漸漸升起,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笑聲再也聽不見了;我的妻子在房間裏拍著蹦蹦跳跳,迷迷糊糊地哼著壹首睡歌。我悄悄地穿上壹件大襯衫,奪門而出。

沿著荷塘,是壹條彎彎曲曲的小煤渣路。這是壹條僻靜的路;白天很少有人行走,夜晚更是寂寞。荷花池的四面都是樹,很陰森。在路的壹邊,有壹些柳樹和壹些不知道名字的樹。在沒有月亮的夜晚,路上陰沈沈的,有點嚇人。今晚很好,雖然月色還很淡。

路上只有我壹個人,背著手走來走去。這片天地似乎是我的;我也喜歡超越平時的自己,去另壹個世界。我愛熱鬧,愛平靜;喜歡群居,喜歡獨處。就像今晚,壹個人在這無邊的月亮下,什麽都想,什麽都不想,就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白天必須做的事,必須說的話,現在都可以忽略。這就是獨處的美好,我會享受無邊的荷香月色。

在彎彎曲曲的荷塘之上,我期待著田甜的葉子。葉子高高地伸出水面,像壹位優雅的舞者的裙子。在層層樹葉間,有的白色花朵零星點綴,有的優雅綻放,有的羞澀綻放;就像壹顆珍珠,就像藍天上的壹顆星星,就像壹個剛洗完澡的美人。微風吹過,送來縷縷清香,像遠處高樓上幽幽的歌聲。這時,葉子和花也微微顫動了壹下,像閃電壹樣,瞬間穿過了荷塘。葉子並排挨得很近,所以有清晰的波痕。葉子下面是脈(糜)的流水,被遮住了,看不到壹些顏色;樹葉更多地暴露在風中。

月光如流水壹般,靜靜地落在這片葉子和花朵上。壹層薄薄的藍霧漂浮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好像在牛奶裏洗過;就像紗籠中的夢。雖然是滿月,但是天上有淡淡的雲,所以不能發光;但我覺得這只是好處——深度睡眠不可或缺,午睡也是獨壹無二的。月光透過樹叢照進來,高處的灌木叢投下參差不齊、斑駁的影子,陡如鬼魅;彎彎的楊柳稀疏的影子仿佛畫在荷葉上。池塘裏的月光參差不齊;而光影卻有著和諧的旋律,比如梵高淩(英文小提琴的音譯)演奏的壹首名曲。

荷塘四周,遠近高低都是樹,柳樹最多。這些樹圍繞著壹個荷塘;只是在小路的壹側,有壹些縫隙,似乎是專門留給月光的。樹木顏色的壹個例子是多雲,乍壹看像壹團煙霧;但在煙霧中可以辨認出柳樹的豐富。樹梢上有遠山,只是稍有不慎。還有壹兩盞燈從樹縫裏漏出來。無精打采的是那些渴睡的人的眼睛。這個時候,最熱鬧的是樹上的蟬和水裏的青蛙;但是興奮是他們的。我壹無所有。

突然想起了采蓮的事。采蓮是江南壹個古老的習俗,看似由來已久,卻興盛於六朝。妳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壹個粗略的想法。采蓮者是十幾歲的女孩,她們蕩著小船,唱著鮮艷的歌曲。采蓮人就不用說了,還有很多看采蓮的人。那是壹個熱鬧的季節,也是壹個浪漫的季節。梁元帝在《采蓮賦》中說得好:

故妖子袁(yuán)女,劃船心許;鷸(y √)使首許暉,傳羽杯;Zhào會動,但藻會掛,船會動,會航行。二七纖腰束素,延古布;立夏春後,葉嫩花早,笑怕觸裳,采怕傾舟(jū)。

可見當時是有流浪的場景的。這真的很有意思,可惜我們現在沒有幸福。

然後我想起了《西州歌》裏的那句話:

南塘秋采蓮,荷花過頭頂;低著頭撥弄著水裏的蓮子,蓮子像湖水壹樣綠。如果今晚有采蓮人,這裏的荷花會被認為“過了頭”;不可能只看到壹些流水的影子。這讓我真的很懷念江南。

這樣想著,我突然擡頭,覺得那是自己的門;輕輕推門進去,沒有聲音,老婆已經睡了很久。

做出贊賞的評論

首先說明作者思想的變化:不安→求靜→得靜→離靜,回歸現實,高於現實。

帶著淡淡的憂傷走出家門,趁著月色放松壹下,沿著幽靜的小路,很自然的來到每天路過的荷塘,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光下的荷塘太美了,有著和白天不壹樣的風。荷葉是壹條婀娜多姿的裙子,像壹個舞者。妳可以想象它隨風起舞時優美的姿態。而點綴其中的白蓮花,也不禁讓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質。荷花形態各異:“有的優雅地綻放,有的羞澀地綻放;就像壹顆珍珠,就像藍天上的壹顆星星,就像壹個剛洗完澡的美人。“用‘婉約羞澀’這個詞,荷花在作者眼裏好像是仙女。作者以細致入微的筆法和絕妙的比喻,對荷葉的形、神、格進行了引人入勝的描繪,荷葉的美好意象仿佛壹直展現在我們眼前。

這還不是最美的,壹縷“清風”讓這幅美麗的荷花圖動了起來:“清風拂過,帶來縷縷清香,仿佛是遠樓上淡淡的歌。這時,葉子和花也微微顫動了壹下,像閃電壹樣,瞬間穿過了荷塘。葉子並排挨得很近,所以有清晰的波痕。葉子下面是流動的水,被遮住了,看不到壹些顏色:但是葉子更有風。”瞬間,荷香如歌,似有似無,枝葉顫動,水波漾,葉、花、形、色、味融為壹體。人們也沈醉在微風中的荷塘美景中。

而這似乎還不夠極端!再看池塘上的月色:“月色如流水,靜靜地傾瀉在這壹片葉子和花上。壹層薄薄的藍霧漂浮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好像在牛奶裏洗過;這就像壹個夢,裏面有壹層薄紗。”樹葉下的流水被茂密的樹葉遮住,看不見,但樹葉上的月光卻是“悄悄瀉下”,“瀉”字化靜為動,讓人看到月光的流動感;“薄薄的青霧浮在荷塘裏”,“浮”字突出了霧的淡而朦朧。樹葉和花朵都籠罩在薄霧中,朦朦朧朧,仿佛被牛奶洗過壹樣,如夢如幻。月色朦朧柔和,薄霧輕飄。這月亮下的荷塘真的像仙境壹樣!雲淡風輕的滿月給人“午睡”的感覺,就像作者此時的心情,但又恰到好處。作者在這裏不經意流露出壹絲淡淡的欣喜。"彎彎的柳樹稀疏的影子就像荷葉上的畫."楊柳的倩影並不是“投”在荷葉上的,作者只是用了壹個“畫”,仿佛是壹個繪畫大師在潑墨,在用心地畫,使投在荷葉上的影子恰如其分,自然,優美逼真,趣味盎然。"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蒂岡演奏的壹首名曲."月色淡淡,黑白光影像壹曲和諧的旋律,蓮香綿綿和諧。作者微妙的感情真的很讓人著迷!

這美麗的風景可以讓作者忘記悲傷,對嗎?但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麽都沒有。”作者還是擺脫不了那種憂郁。淡淡的憂傷和淡淡的歡喜交織在壹起,美麗的月色下的荷塘蒙上了壹層朦朧的面紗,清幽淡雅,寧靜柔和,朦朧和諧,荷塘和月光融為壹體!

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感覺自己置身荷塘,仿佛走在幽僻的小徑上。婀娜多姿的綠色荷葉,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朦朧,霧氣蒙蒙的荷塘,展現在我們面前。

壹是寫壹個真實的故事。

《荷塘月色》描寫的是什麽景色?題目標得很清楚:壹個是荷塘,壹個是月色。歷代寫荷塘的詩很多,寫月光的更多。但本文中的荷塘月色與其他荷塘月色是絕對不同的。這裏的荷塘不會是“荷葉無限艷,荷花映日影別樣色”;這裏的月光不可能是“玉門簾卷不起來,砧上可刷回。”這裏的荷塘是“月下荷塘”,這裏的月光是“荷塘月色”。正因為作品鮮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征,生動地再現了特定環境中的特定景物,文章中所表達的真摯情感才有了可靠的寄托,使讀者感到真實親切。

先看對荷葉的描述:“葉子高高地露出水面,像苗條的舞者的裙子。”如果拋開具體環境,是否可以用“綠玉盤”來比喻荷葉?當然,它很有表現力。這種描述不僅描繪了荷葉的顏色,也顯示了它的質量和形狀。然而,這個比喻必須在朝霞、夕陽或細雨中,而決不能在月光中。晚上分不清顏色,更分不清質量。月光下看到的荷葉,主要是它自然舒展的形狀,很像裙子。

在寫荷花時,原文用了三個比喻:“在樹葉間,散落著壹些白色的花朵,有的在優雅地綻放,有的在羞澀地綻放;就像壹顆珍珠,就像藍天上的壹顆星星,就像壹個剛洗完澡的美人。“蓮花是美麗而奢華的,堪比美人。宋代詩人楊的《荷花》詩中有壹句“恰似漢廟三千女,半濃妝半淡妝”。朦朧的月色裏,荷花算是美人,剛出浴,朦朧的感覺恰如其分。相反,如果不是在朦朧的月光下,把荷花比作“珍珠”和“星星”就有些牽強了。

文章是這樣描述荷花香的:“清風拂過,帶著淡淡的清香,仿佛是遠處高樓上的幽幽歌聲。”這種時斷時續,看似不在的感覺,永遠不會在書聲響亮的清晨產生,也不會在陽光普照的刺目正午產生,只會在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笑聲再也聽不見的寂靜月夜產生。再來看另壹句關於花的話:“除了燦爛,這裏還有壹股淡淡的香味,那香味好像是薰衣草,夢壹般溫柔地罩住了我。”(紫藤落)這是燦爛陽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在“與陽光互相戲弄”。耀眼的紫色刺激作者覺得香味是薰衣草的,很自然。

只有壹句話直接描述了月光。文中月亮多以影射來寫,這也是歷代文人推崇的表現手法。“高高的灌木叢,落下參差斑駁的陰影;彎彎的楊柳的美麗形象仿佛畫在荷葉上。池塘裏的月光參差不齊;但光與影有和諧的旋律,如範阿靈上演奏的壹首名曲。”這裏的陰影參差斑駁,給人壹種解脫感。為什麽?就因為掉在荷塘裏了。在荷塘裏,“微風吹過...葉子和花微微顫動,像閃電壹樣,突然掠過荷塘的另壹邊。葉子並排挨在壹起,所以有壹個清晰的波痕。”影子落在這個波痕上,當然更加參差斑駁。正是因為荷塘處於這種動態之中,楊柳的美好形象才像是“畫”而不是“印”在荷葉上。正是因為那道藍色的波紋,光影呈現出壹條如五線譜般的曲線,讓人想起“範阿靈號上演奏的名曲”。

第二,用真言表達真情

文壇上很多作家為了寫出不朽的作品,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實感受,但他們寫文章時,往往給人矯揉造作的嫌疑。當然,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壹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深厚的語言功底,導致言語不穩的反感,真情的喪失。《荷塘月色》這篇文章,可以用準確恰當的語言表達作者因置身於它的美景而產生的“淡淡的歡喜”和社會帶來的終究難以擺脫的“淡淡的憂傷”。

荷塘的月色奇妙而溫暖,這種景色當然能給人歡樂。文中很少有直接的抒情句子,但通過描寫風景的文字不難理解作者當時的快樂心情。葉子像裙子,裙子是“曼妙的舞者”;花兒優雅地綻放,也羞澀地綻放。花如“歌”,光影如“名曲”。這些話哪壹句不是充滿喜悅?但這種喜悅終究是“微弱”的,沒有激動和狂喜。上壹節提到的“剛出浴的美人”這種被刪除的比喻,不僅與具體的環境相悖,而且與“輕喜”這種具體的情感格格不入。試想壹下,站在壹群“剛從水裏出來的美女”面前的喜悅能“暈”嗎?

這種“淡淡的歡喜”壹直彌漫在山水寫作的全過程,但原文在“落下參差斑駁的影子”後有壹句“像個鬼”;光是這句話就足以擾亂溫馨的美好,破壞愉快的心情。陰森的幽靈帶給人的只有恐怖,沒有歡樂,甚至連“淡淡的憂傷”也不會從中生起,更不會生出“範阿靈號上演奏的名曲”這樣奇妙的聯想。

我雖身處美景,卻送不走“淡淡的憂傷”。“在無邊的月光下,壹個人什麽都想得到,什麽都想不到,感覺自己是個自由的人。”在語言中放壹個“絕”字,給文章增添了無限的意義;“少”字真的成了自由人,然後只有歡喜沒有憂愁。還有“白天必須做的事和必須說的話現在可以忽略”這兩個“必須”,更能表現出作者內心難以言說的難處。

在描述美麗風景的過程中,應該是充滿歡樂的,對不對真的不是。看這句話:“還有壹兩盞路燈從樹縫裏漏出來。無精打采是瞌睡蟲的眼睛。”描寫路燈時,選用否定詞和事物,句式舒緩,語氣低沈。讀者似乎能從字裏行間聽到作者無奈的嘆息。作為壹個燈的作家,我的《空中樓閣》是用這樣的語言寫的:“山腳下的燈照亮黑暗,山上的燈照亮黑暗,輕如煙,輕如霧,山空樹影縹緲。”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在這首如歌的行板中,作者充滿了抑制不住的喜悅。當然,上面兩段描述的詞語是不能互換的,甚至句型也永遠不能互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