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曾人物介紹

曾人物介紹

曾:中國著名散文家、學者、歷史學家、編劇。

(1963-),湖北公安縣人,當過農民、教師、幹部,後進入湖北師範學院歷史系,1985年開始發表作品,1990年畢業於湖北師範學院歷史系,後從事專業創作。曾任湖北省黃石藝術創作研究所副所長,武漢藝術創作中心、湖北藝術研究院專業作家、編劇。2003年作為重點人才引進廈門,200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國家壹級作家,《廈門文藝》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廈門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廈門市群眾文化學會副主席,公安三元研究院顧問。目前已出版多部各類文藝作品,出版個人專著20余部,多次獲得國家、省、市級獎項。他們的作品被100多家報紙和選集選登連載,被數百家媒體評論介紹,被譽為實力派作家和學者型作家。公安-黃石

生命的流動...

公安。黃石公園。武漢。廈門。曾用40年的時間走過了4個市(縣),完成了人生的4次飛躍。45歲的曾說,萬卷書和萬裏背後的路,源於他對家鄉泥濘道路的苦澀記憶,那是“晴天壹刀,雨天壹袋”。從家到集鎮鄭公渡有壹條大約十英裏長的土路。萬壹下雨,他不得不赤腳或穿深筒靴艱難地行走。這條土路也是他以家鄉為原點,通向外面廣闊世界的必經之路。

曾的家鄉在湘鄂交界的壹個偏僻閉塞的小村莊胡家坪(村並後改名新港村),這裏民風淳樸,荊楚文化濃郁。他讀書早,小學跳過壹級,1977。14歲,高中畢業回村務農。經過努力,他沒有放棄學習。幾千年的民俗,讓他立誌做壹個有出息的文化人。壹年後,他成了壹名民辦教師。18歲時,曾考入公安縣師範學校,離開了家鄉。

從師範學校畢業後,曾並沒有停下腳步,反而更加癡迷於書的世界。工作後,他閱讀了大量中外名著,逐漸建立了自己的文學夢。65438-0988考入湖北師範學院歷史系,本科就讀。他努力寫作,大學時結出了文學上的第壹個果實——詩集《生命流向曠野》。這本書雖然小,但在曾眼裏卻很大。它沈浸在他生命之初的榮耀和夢想中。曾從湖北師範大學畢業後,憑借良好的創作成績和實力,成為黃石文化系統的專業創作者。

黃石-武漢

無止境的涅槃...

堅持和勤奮是曾的文學創作給黃石文學朋友們留下的壹貫印象。冶金工業作家鄧正清是曾在黃石最早的接觸者。他介紹,曾剛來黃石文化系統工作,住在原工人電影院後面的低矮平房裏,前面是嘈雜的錄像廳,後面是下水道。房間陰暗潮濕,即使在大白天,也有巨大的老鼠從下水道裏跑出來,進入房間後在走廊裏“走動”,幹擾了他的生活和創作。

曾再也受不了了,不得不花些時間“對付老鼠”。這段有趣的經歷後來被他寫進了中篇小說《談鼠》(長江日報以《鼠人之戰》為名連載,被網絡廣泛轉載)。正因為心中有壹個夢想,無論日子多麽艱難困苦,他也有壹個悠閑而又美味的人生。

壹個初冬的早晨,鄧正清來到這間寒冷的平房,看見曾滿臉倦容地坐在桌前。冷不冷?鄧正清關切地問。壹點也不冷,曾答道。充滿創作激情的他,忘記了住在簡陋房間裏的寒冷和孤獨。老鄧不知道,曾卻蜷縮著身子,通宵達旦地寫作。散落的稿紙堆在壹旁,厚厚的壹疊。曾養成了夜間寫作的習慣。他壹拿起筆就熬夜到半夜壹兩點,熬通宵是家常便飯。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早上不打擾睡覺,下午就去找東西。

創作離不開火熱的生活。通過鄧正清的關系,1991年,曾來到大冶鋼鐵廠軋鋼分廠體驗生活。他戴著頭盔,穿著工裝褲,和軋鋼工人壹起揮汗如雨,看著鋼花飛濺像流星抓月亮,聽著機器轟鳴像打雷。深情讓他的筆法越來越深,作品越來越厚。

1993年,三十多歲的曾寫出了他的第壹部小說《世紀末的誘惑》(華山文藝出版社更名出版)。因為經常熬夜,他看起來很瘦,但每天都精神飽滿,經常像騎士壹樣在黃石街頭遊蕩,捕捉創作靈感,更多的時候,是逛書店或者書店。

有壹次,他和鄧正清逛馬家嘴的壹家書店,翻了個遍,拍著大腿喜極而泣:找到了,終於找到了。老鄧壹看,是壹本破舊的清末海軍資料。這是什麽好書?老鄧深感不解,曾卻如獲至寶。

那些年,他幾乎逛遍了黃石大大小小的所有書店。每次回到宿舍,他總是帶著壹個塑料袋,裏面裝著幾本書。他從小就沈迷於買書。在黃石打工時,他通過朋友搭了壹艘開往上海的貨船,從公安縣運了20多麻袋書到黃石。在黃石和武漢學習工作的15年間,我買了很多書,以至於後來家搬到廈門,不得不租壹個10噸重的集裝箱來運書。到廈門後,搬家公司的工人來搬運時,不禁感嘆:我搬了壹輩子的人,包括那些大學教授,從來沒搬過這麽多書。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曾的創作領域越來越廣,在小說、詩歌、歌詞、戲劇、報告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那些年,在黃石市舉辦的大型文藝演出中,很多原創節目都是他寫的,被黃石市政府授予“黃石市優秀科技工作者”證書。

曾因工作需要,創作了大型舞臺劇《永遠的船》、《呂不韋》、《海闊天空》、《誘惑難擋》、《青銅九鼎》、《蕭何隕落》等。大部分都獲得過國家級、省級、市級獎項,其中《無垠的土地》在《新劇本》雜誌上發表後,由中央戲劇學院編著。在《新劇本》雜誌的網站上,有30位劇作家入選全國“優秀劇作家庫”,曾名列其中;他的文化專著《聶中國戲劇無終結點的發展與反思》成為戲劇研究者的案頭參考書,被廣泛引用。

正如《沒有終點的涅槃》的書名所說,曾在黃石文化系統工作了7年,像壹只涅槃的鳳凰,等待重生。

武漢-廈門

轉動歷史的車輪...

從65438年到0997年,曾從黃石市調到武漢藝術創作中心,擔任專業作家和編劇,開始了他人生中重要的創作旅程。

雖然在武漢工作,但家在黃石。因為不需要工作,曾大部分時間仍留在黃石寫作。在讀萬卷書的同時,他沒有閉門寫作,而是走出書房,開始走在萬裏路上。他的足跡幾乎遍布全國。行走在湖北,他捧出了《千年家國夢》的文化散文,與余的《文化之旅》是壹個系列。它是描寫湖北地域文化的散文佳作,至今仍是壹個標高,任何描寫湖北文化的新文學作品都無法超越。2004年,《千年家國夢》被收入第二版《東方文化大散文原創文庫》,被譽為中國散文史上的突破性“巨著”,具有大背景、大思考、大情懷、大慷慨的特點。這本書標誌著曾的創作上升到了壹個新的高度。

隨後,壹系列滲透著荊楚風韻的重磅作品頻頻亮相,如小說《楚莊紀事》、《浪漫駱駝哥》等。《楚莊年譜》尤其以壹個名為楚莊的古村落為舞臺,以趙、錢兩家的人生軌跡和歷史恩怨始末為主線,在兩千年的歷史積澱和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展開故事,真實地刻畫了荊楚地區厚重的歷史、復雜的現實、傳統的文化和習俗。以荊楚大地為背景的兩部小說《楚莊年譜》和《浪漫的駱駝兄弟》被選為建國以來唯壹壹家評選小說的專業期刊。

2001發表文史散文《撥動歷史的轉盤》,被中央電視臺原《讀書時間》、《人民日報》、《中華讀書報》、《中國圖書商報》等國內數十家媒體評論介紹,散文選被臺灣省劉源出版公司以2004年“著名作家暢銷散文”的名義推薦。

最打動和感動曾的,是少數陌生讀者的信任和信賴,使他不敢有絲毫懈怠,使他的創作更加精益求精。

2000年6月5438+065438+10月的壹天早上,曾收到壹封打印好的電子郵件。打開壹看,原來是他自己的千年家國夢。原來是江蘇省常州市壹位名叫王的讀者寄來的,信中附有壹句話:“最近有幸拜讀了您的文化散文《千年家國夢》,大開眼界,受益匪淺。那真的是壹本適合下雨天細細品味的書。泡壹杯淡茶,坐在窗前,手拿壹本書,往往會讓妳覺得豁然開朗。閑暇時看看窗外的雨簾,思緒在自己建造的偉大歷史時光隧道裏自由飛翔,真是太棒了!我雖達不到妳的風采,卻向往之,故托鴻雁獻上,恭請題詞……”讀者的真誠和期待深深打動了曾,他立即在書的扉頁上簽名並以掛號信寄出。

年底,曾收到王的賀年卡,希望能看到他的新書。《歷史的轉盤》出版後,曾主動送了壹本給王。很快,我收到了回復。在肯定的同時,對方也提出了壹些疑問,並附上了錯別字校對表。那些錯別字有些是校對問題,還有幾個點是曾和出版社的編輯沒有註意到的。因此,曾以王提供的校勘表為“藍本”,根據其他讀者的來信和指正,精心制作了該書的校勘表,並在重印時加以修訂。

眾多熱心讀者為曾的創作註入了激情和活力。他從來不敢放松,不敢充電,不敢創作。除了文化散文,他的作品還包括小說、紀實文學和戲劇作品。不同的體裁有不同的讀者群和讀者層次。因此,曾總是擔心壹些讀者的“偏食”會導致對他作品的“批評”和“非議”。

被調到廈門後,曾接到壹個陌生人的電話,問他發表了什麽作品,想壹個壹個買下來。雖然擔心讀者“偏食”,但也不得不壹壹告知。因為急切地盼望著對這些作品的評價和反饋,曾問了這位忠實讀者的單位和姓名。他就是湖北某縣CPPCC主席張仙友先生。

在整理歷史的同時,曾也觸動了自己的歷史轉盤。2003年作為重點人才引進到廈門工作,壹家人定居在風景秀麗、享有海上花園之稱的特區廈門。

廈門-全國

永久郵報...

行走在八閩大地,沐浴在離岸文化中,曾的足跡讓停滯的歷史長河越來越鮮活歡快。2006年,他舉辦了他進出福建後的第壹部作品——文化散文《永遠的車站》,這也是他第壹部描寫福建地域文化的系列散文。壹出,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同年8月26日,中國作家雜誌社、廈門市作家協會等單位聯合舉辦福建地域文化散文《永遠的驛站》及曾作品研討會。來自北京、上海、武漢、臺灣省、澳門、福建等地的30多位地方文藝界領袖、作家、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他們不拘壹格的精彩發言和相互沖突的思想觀點,使本次工作研討會成為廈門文藝界的壹次重要紀念活動。

與會者得出結論:《永久郵報》以其豐富的歷史知識、開放的人文胸懷、流暢激情的藝術語言、跳出福建看福建的獨特視角,為讀者奉獻了壹部福建地域文化的文學作品。同時可以預見,本書的出版將推動福建地域文化的創作和研究,使福建的哲學宗教、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為海內外更多的人所知曉和了解。

站在特區的最前沿,回想起自己走過的四個市(縣),曾覺得那都是自己創造的驛站。他壹直贊賞和踐行的是“像公民壹樣生活,像上帝壹樣思考”。在此期間,他有許多進入政界的機會,但都被他壹壹謝絕了。做壹個普通的市民,卻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超越瑣碎與平庸,時刻關註社會與人生,關註歷史與未來,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所想提煉出來,融於文字,化為作品——這就是曾理想的人生境界。行走,體驗,思考,讀書,寫書,成了他獨特的生活方式。

進入福建後,曾的文化散文創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打通了文學、歷史、哲學之間的關系和通道,在中國文壇獨樹壹幟,被譽為"近年來中國散文創作最重要的成果"。

2006年,曾發表了描述和反思中國古代歷史的文化散文《歷史之刃》。著名作家、學者胡平先生評價說:“這本書是近年來中國文壇不可多得的佳作。”

曾在長期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基礎上,創作了壹篇新的文化散文《千古巨變》。他首先授權《百家講壇》雜誌獨家部分連載,多家出版社有意出版。最後他選擇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現在已經如日中天。5月,該書壹出版就好評如潮,超過65,438+000的媒體評論和介紹。很快進入全國熱門書單(* * * 10本),被韓國壹家版權貿易公司看中,將被翻譯成韓語在韓國出版。

被稱為“中國傑出演說家”的李燕傑也高度贊揚了歷史的刀鋒和時代的巨變。他給曾寫信說:“我有幸買了妳的兩部代表作:《歷史之刃》和《時代的巨變》,讀了以後受益匪淺。這是兩首詩和歷史的結合,應該推薦給全國的年輕人,讓更多的人借鑒...雖然我已年近八旬,但仍能從書中感受到,這兩本書猶如兩座山峰,高聳入雲,大有智慧和美感。”曾以小說沖鋒陷陣,以戲劇立足,以文化散文成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文敘事風格,在中國文壇聲譽日隆,這是意料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