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吹破了小屋。杜甫
八月秋高氣爽好,我家三毛卷起。毛飛過河,灑在河的外圍。最高的掛壹根長林尖,較低的飄到神堂坳。
南村的孩子欺負我,我能忍受當小偷。我堂而皇之地把毛抱進了竹林,嘴唇幹得喘不過氣來。回來的時候,我拄著拐杖嘆氣。
俄羅斯的風定了雲墨的顏色,秋天的沙漠變暗了。這塊布已經冷得像鐵壹樣很多年了,焦耳已經躺下來開裂了。床頭櫃裏沒有幹燥的地方,雨腳如麻。既然亂了,睡眠不足,怎麽能壹夜淋濕!
安得有幾千萬豪宅,大大保護了天下窮人滿面春風,風雨不動如山!喔!突然看到眼前這房子,我會壹個人凍死!
詩歌和散文欣賞
760年,肅宗元年,杜甫求親,在成都浣花溪旁建草堂,終於找到了安身之處。沒想到,第二年8月,大風把房子刮壞了,大雨也隨之而來。詩人夜不能寐,寫下“茅屋被秋風吹破”。
這首詩分為四個部分。第壹節有五句,每句押韻,有陣陣風從五個張著嘴的平仄韻足處吹來。氣勢迅猛,“風怒”二字之聲宏大,如秋風之吼。壹個“怒”字擬人化了秋風,讓《在我家滾三毛》充滿了動作和情感。“翻滾”、“飛翔”、“穿越”、“灑落”、“懸掛”、“漂流”此起彼伏,構成了壹系列畫面,緊緊影響著詩人的視線,觸動著詩人的心弦。第二節的五個句子是上壹節的發展。詩人眼巴巴地看著大風把房子上的茅草壹層壹層地“卷”走,有的“掛長林頂”,有的“漂沈池塘”,再也收不回來了。能挽回的都被“南村群童”帶走了!“欺吾老而無力感”這個詞是極其深刻和痛苦的。“歸靠自嘆”中的“歸”字,是對“歸”字的補充。詩人第壹次聽到風聲,就拄著拐杖出門,直到風吹破了房子,茅草都沒了,他才無可奈何地回到房子裏。“自嘆”這個詞特別痛苦。如此不幸,卻沒有人同情和幫助,只有“自己”嘆息“自己”。世風淡化,意在含蓄。
第三節,八句話,我寫的是房子破了,遭受連陰雨,現在卻包容過去,以小見大。成都的八月並不冷,但是“床頭櫃裏沒有幹燥的地方”,布又舊又破,感覺很冷。“布衣多年寒如鐵,嬌子臥足裂”這句話講的是正氣,概括了長期的清貧生活。而這種貧窮與國家的混亂有關。“既然失眠,怎麽能壹夜淋濕?”兩句話,壹豎壹閉。壹是從眼前的處境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慘痛經歷,從風雨飄搖的茅屋到戰亂破碎的國家;壹合就回到了夜濕布似鐵的現實,自然過渡到全詩結尾。
第四部分以“安得”壹詞開始,表達理想和希望。有三句話,“寬敞樓房千萬間,天下窮人皆樂,風雨不動如山”。前後用七句,中間用九句。“廣廈”、“千間”、“大庇”、“喜面”、“安乳山”等表達寬廣境界的詞語,響亮有力。這種激情和希望,缺少了歌唱,於是感嘆:“唉!”突然看到眼前這房子,我會壹個人凍死!“詩人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展現得淋漓盡致。
《白雪歌》中的《送別田書記吳回家》(以下簡稱)可以說是唐詩中的壹朵奇葩。既是邊塞詩,也是送別詩。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冰雪嚴寒,表達了送別朋友的深情。
這首詩有壹個美麗的風景。詩的前四句是詩的開頭,“若有石頭從高山上落下來,不知其來,令人驚異。”(沈德潛《說詩》)尤其是“如春風,夜來,吹開萬株梨樹的花瓣。”把人帶入壹個風雪彌漫,景色新奇的境地。"春雪充滿了空氣,摸起來像壹朵花."(東方朔的)和(蕭子賢的行)的“梨花落雪”在構思上是相似的,但這首詩無論驕傲與好奇,都應該分為三個部分。詩人把北方冬天的雪花比作南方春天的梨花,寒中透春,別有壹番滋味。冬天,百花藏而不見,所有的昆蟲都消失了,到處都是壹片荒涼的景象:腐爛的幹草,凜冽的北風,天空陰沈的雲層,大地冰雪。面對這壹幕,人們的心情應該是憂郁苦澀的,但詩人卻可以別出心裁,用筆壹轉,把這壹片悲傷的雪花變成春天的梨花,為全詩增添壹點亮色。詩人可以把雪花和梨花聯系在壹起,這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雪萊所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大雪紛飛,世界銀裝素裹。然而,在這場雪中,軍帳上鮮艷的紅旗格外醒目。這種冷色調的暖色壹方面讓整個畫面更加白凈冷峻,另壹方面又給人以活力、火熱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精神。這是詩中又壹精彩的壹筆。
在這美麗的景色中,詩人設宴送別了回京的朋友。這是多麽感人的壹幕啊。
唐詩中的送別詩很多,各有千秋。王波的“然而,只要中國保持我們的友誼,天堂仍然是我們的鄰居。何必在岔路口徘徊,孩子* * *沾毛巾。”勸朋友不要和孩子忸怩,體現了告別時的豪邁情懷;李白的“孤帆遠眺青天,我卻能看見長江在天空中流淌。”對朋友表現出深厚的友誼;而王維的“勸君多幹壹杯酒,人無理由西去陽關。”酒石酸是有感情的,頻繁的勸說中有無限的深情,在詩中透露出壹種其他時候的憂傷。
然而,白雪歌的告別場面卻不同。詩人在白雪皚皚的張忠軍為他的朋友們舉行了壹次告別晚宴,這種友誼是非同尋常的。
詩中對告別的具體場景著墨不多,用的是側面對比。詩中用音樂來烘托送別的場面,但寫音樂並不以音樂本身為重點。取而代之的是幾首具有代表性的邊疆器樂,而演奏他的蠻族琵琶、吉他、豎琴,則被挑選出來引入無限遐想。在這裏,既有邊疆音樂的魅力,也有緊急管理的溫馨歡快的場景。在這陌生寒冷的沙漠中,詩人曾與朋友同甘共苦,自然使關系更加密切,感情更加深厚,而活潑略帶苦澀的音樂在這歡樂中傳遞出離別的惆悵心情。
告別宴會壹直持續到黃昏。詩人送朋友出轅門,從轅門到輪臺東門,離別之情躍然紙上。“入天峰路雪堆”,風雪狂,歸途遠。詩人的內心既有深深的離別之情,又有隱隱的憂慮,情緒極其復雜。
"然後他在轉彎處消失了,只留下了蹄印."這句話和李白的“孤帆遠航青天,唯有長江流於天”是壹樣的。有異曲同工之妙。朋友在路上,詩人卻還站在雪地裏,久久地望著朋友遠去的馬蹄印,不願離去。為什麽?是感嘆“時間久了才遇見她,分開了才更久”還是擔心朋友“漫漫長路何時休”?是為了安慰妳心中的朋友嗎?莫愁前路無知己”,還是怨恨“春風不過玉門關”?長長的感情,像茫茫白雪,無邊無際,有說不完的話,也有說不完的意思。
這首詩氣勢磅礴,景物既從大處寫起,又從小處寫起,把美麗的雪景寫得惟妙惟肖,同時也表達了朋友回京所帶來的無限傷感。可以說,景物飽含深情,達到了“壹切景物文字都是感傷的”的藝術境界。
詩歌的語言很美。在詩中運用了押韻和傳遞到場景的變化,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旋律。聲入韻,急促而激烈,映襯著雪花,緊接著是春雪,展現出春暖花開的美景,再是“冰泉寒澀”的場景,結尾逐漸放緩,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韻味,讓人回味無窮。
“揚州第壹會賞樂天”賞析
這首詩是白居易醉酒贈劉二十八使的酬謝詩。詩壹波三折,表達了詩人對受到政敵打擊,長期被流放異地的憤慨。其中對聯“沈船邊的千帆,病樹前的萬木春”是壹句形象豐富、寓意深刻的名句,將前兩句的沈郁化為豪放。這句話既是對朋友關心的感謝,也是對朋友的* * *鼓勵,意味著我雖然被貶,但後繼有人。作者沒有在艱難和挫折中消沈,而是以樂觀豁達的心態從容應對。全詩感染力強,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
至於《揚州第壹宴賞樂天》中的對聯“沈舟邊上的千帆,病樹前的萬木春”,人教版出版的教師教學用書中的“文評”說:“頸聯...以“沈舟”和“病樹”為對照,描繪了千帆爭雄、千樹競春的生機勃勃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對官員的態度。
後來在有關材料中,卞、卞琦對這幅對聯的評價是這樣的:“和宛母,比喻他貶謫後以仕途為榮的暴發戶。這幅對聯是劉禹錫感嘆自己身世的憤懣之語。”
對於“千帆”和“萬畝”的理解,我覺得卞氏說的更有道理。可以聯系劉的另外兩首詩來看看。
永貞元(805)年,劉禹錫因未能參加王變法,被貶為郎州司馬。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想起了柳宗元等人起用他,同時被貶。從郎州回長安後,寫了壹首《元和十年從郎州到北京,給看花的先生們壹出戲》的詩。詩中說:“紫陽紅塵來,無人不看花回。杜宣關裏有幾千棵樹,都是劉郎去了以後種的。”這首詩的前兩句,表面上是描寫賞花的盛況,暗地裏卻是贊美桃花的繁盛和美麗。後兩句由事及人與自己的處境有關,似乎有壹種“壹棵樹怎麽會這麽美”的感嘆。其實骨子裏的詩人把千樹桃花看成是近十年來因為投機取巧而在政治上越來越得意的暴發戶。他在最後壹句指出,這些看似偉大的新貴,都是在“我”被排擠出去之後才被提拔起來的。他的輕蔑和諷刺是苦澀的,讓他的政治對手感到非常不舒服。於是這首詩壹出,作者和他的戰友們立刻遭到了攻擊和報復,再次被降職。
是14年後,也就是大和二年(829),詩人才被召回長安。詩人《再訪杜宣觀》雲:“百畝院半苔,桃花皆開。道家回歸何處?劉郎今天又來了。”故意舊事重提,挑戰攻擊他的權貴。詩人至今還在用這種方法,表面上寫的是桃花的沈浮,寫的是杜宣觀中對世事難料的感受,但實際上還是把桃花看得比暴發戶還貴,道家指的是當時鎮壓革新運動的掌權者。20多年後,這些人有的死了,有的失勢了,於是他們提拔的新貴壹改原來的玄氣勢,讓位於別人,就像“桃花都開了”,而桃花之所以都沒了,是“桃農何去何從”的結果。這時,被排斥的“我”又回來了。詩人再壹次對那些扼殺政治革新的政敵投以輕蔑的壹笑。(見沈祖禹)
仔細研究,“萬畝”、“千帆”和“千棵桃樹”的隱喻是相同的。只是在兩首“桃”詩中,作者表現出更多的是輕蔑和嘲諷,而在老朋友白樂天面前,詩人敞開心扉,更多的是憤怒和壓抑。當然可以。劉禹錫壹向豪放,豪放,堅毅,可見於第四部“今日聽君壹曲,暫且靠壹杯酒的精神”。
割麥賞析
田家在月子裏閑的少,人在五月裏忙了壹倍。到了晚上,南風起,麥子黃了。婆婆食物豐富,孩子滿嘴鍋漿。跟田翔走,丁壯在南港。充滿了鄉村的熱氣,後背被陽光炙烤著。我不知道熱,但我後悔漫長的夏天。又有壹個可憐的女人,抱著兒子在身邊。右手抓耳,左臂掛筐。聽著他關心的話語,聽著很難過。這個家庭失去了所有的稅收,所以他們拿起這個來充饑。時至今日,我已無功德,也從未從事過農桑工作。陸離有三百石,八歲就有余糧。私底下讀到這個我很慚愧,每天都忘不了。
白居易(公元772 -846年),本名樂天,祖籍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南),後遷居(今陜西省渭南市北)。歷經代宗、德宗、憲宗、穆宗、景宗、文宗、武宗七朝。曾任周誌偉、左世義、左贊善、江州司馬、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太子少府等職。白居易早期有熱情,有精神。他是壹位同情人民,敢於反映人民疾苦,敢於揭露官場貴族陰暗面的官員和詩人。後期精神消失,棱角磨平,投身佛門,為了滿足長樂,“獨活”。白居易的詩以通俗和質樸著稱。今存作品三千余首,他將其分為諷諭詩、閑適詩、感傷詩、雜詩四大類,元稹為此編輯了白的《長慶集》。
《看割麥》是白居易在周至縣任縣令時寫的壹首詩,感受到當地百姓勤勞、貧困的生活。作品批判了造成人民貧困的重稅,對自己吃飽喝足什麽都不做深感愧疚,表現了壹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這首詩寫於唐憲宗元和二年(807),詩人時年三十六歲。周至縣位於陜西省Xi市的西部。縣尉負責郡內的抓賊和收稅。是因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也最清楚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遭受的災難:收割。
全詩分為四層,第壹層是四句話,說明時間及其環境氛圍。俗話說“農民壹月閑少,人五月忙兩倍”,下面的事情會發生在人忙兩倍的五月。這兩句話總是牽壹發而動全身,開頭就流露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夜裏南風起,麥子披黃。”有豐收景象,大圖賞心悅目。但誰能想到這豐收景象下農民的心酸?
二樓八句,通過壹個個具體的家庭來展現這種“忙碌”的麥收場景。婆婆和媳婦提著米筐,小孫子提著水壺。他們打算給在地裏幹活的人送飯。男人在黎明前去田野;女人起床後,先忙家務,再做飯;小孫子在奶奶媽媽送飯的時候,跟著奶奶媽媽去地裏了。晚飯後他們將和男人們壹起工作。妳覺得這家人忙嗎?“充滿了鄉村的熱氣,我的背被陽光灼傷了。我不知道熱,但我後悔漫長的夏天。”這四句話正面描述了麥收。他們的臉朝著地球,背朝著藍天。底如籠蒸,頂如火烤。然而,他們用盡全力揮舞鐮刀,壹路向前砍去。看來他們已經完全忘記了炎熱,因為這是“虎口奪食”,時間壹定要抓緊!媳婦:媳婦和婆婆。在古代,媳婦叫婆婆阿姨,公公叫叔叔。蓮花:挑肩;食物裝在籃子裏,這裏指的是米籃。壺漿:壺裏裝的是水,這裏指的是水壺。田:在工作的人是送餐的。丁壯:成年男性勞動力。烘烤。珍惜:珍惜。舍不得浪費。天氣那麽熱,日子那麽長,但人們努力工作,又怕浪費壹點時間,可見人們是多麽珍惜即將到手的小麥。“可憐”這個詞在這裏用得很好,是壹種違背人性的寫法,以突出此時此地人們的情感強度。白居易的《炭人》中有“貧衣樸素,心憂炭,望天冷”的說法。“願”字的用法和這裏“惜”字的用法壹模壹樣。
在三個故事和八句話中,鏡頭轉向壹個被稅收毀了的可憐女人。目前她只能靠收麥穗維持生計,比上述忙著收麥穗的家庭低壹個層次。看她的形象:左手抱著壹個孩子,懷裏掛著壹個破竹籃,右手拿著掉落的麥穗。多累啊,收獲又少啊!但是我們能做什麽呢?現在該收麥子了,還有麥穗要摘。如果妳想改變,妳必須沿街乞討。去年和前年,她家也是有地要種,有邁克爾要收的家庭。只是後來稅務走投無路,家庭財產和土地被變更,才導致了今天這個局面。賓:給妳。田家:這是指壹個農民的財產。輸:付出。
第四層,六句,詩人對大豐收下如此慘烈的壹幕感到愧疚和慚愧。事情:從事。隋巖:年底的時候。
作品的標題是《看麥收》,但畫面上實際出現的是麥收機旁邊的壹個摘麥機,而作者的關註點恰恰更集中在後者。目前,他們有著不同程度的貧富苦樂,但命運息息相關。今天悲傷而貧窮的拾穗者是昨天辛勤而忙碌的收割者;我也知道,今天辛辛苦苦的麥收機,明天不會淪落為可憐巴巴、可憐巴巴的摘麥人。只要有重稅,勞動人民就永遠逃脫不了破產的命運。在這裏,作者尖銳地批判了當時害民的稅制,對勞動人民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壹般的同情,而是進壹步把自己放進去,覺得自己和勞動人民差別太大,自己心虛。白居易此時的詩歌,真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呼出了勞動人民的心聲。
這首詩的基本特點是如實描寫現實生活場景,毫不誇張。他選擇了忙碌的家庭和蕭瑟的拾穗這兩個場景,使它們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前者雖然苦,累,但暫時對他們來說還是有希望的。至於後者,完全是碎浮萍,岌岌可危。兩個鏡頭表現出來的場景、氛圍、形象、心理都很不錯。
詩末是壹段註釋,與白居易的許多諷刺詩數量相同。這首詩的討論並沒有直接指向社會病的根源,而是表現出自我的愧疚,這也是對整個官僚貴族社會的模糊批判。白居易是個三百石的小縣尉。那些大官僚、大貴族不應該更有負罪感嗎?皇帝掌管稅務,白居易不可能公開反對。他只能利用這個結局來達到諷刺的目的。
綺麗山水不朽詩篇——白居易《錢塘春遊》賞析
世界上有壹種奇妙的東西,就是天才詩人與奇妙山水的相遇。碧水青山是大自然的傑作,但它們就像被關在閨房裏的處女,需要天才詩人去發現。才華橫溢的人,才華橫溢的詩人,心滿繡腸,但他們春天般的才華必須找到最好的噴發。前者壹直在默默等待,後者也在苦苦尋找。壹旦相遇,碧水青山就會成為激發詩人創作激情和靈感的絕佳對象,而天才詩人也會以別樣的眼光、靈魂和妙筆發現並生動描繪其無與倫比的魅力。於是,作為他們幸福結合的結晶,耀眼的詩篇誕生了。所以,天才詩人與美妙山水的相遇,真是山河之福,詩人之福,詩人與後世讀者之福。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和杭州著名的西湖就有這樣壹段姻緣。穆宗長慶二年(822),因國家大事,朝中親信發生沖突,屢信不理。白居易是的舍人,他請求駐外,被派往杭州當刺史。已經到了“知天命”年齡的白居易,不再是那個“只唱得人惡心,願被天子知道”的憤青了。他對生活的態度更從容、超然、淡定,讓他有更適合的心情來看世界、欣賞風景、品味生活。白居易對杭州並不陌生。少年時期,由於家鄉河南戰亂不斷,他曾南下投奔在杭州當縣令的表哥,並在此居住了壹段時間。早年種下的感情,讓他對杭州的親切感超過了對它的向往。30多年過去了,西湖上的花草樹木是否依然如故?這壹切無疑壹直困擾著他。杭州的任命正是他想要的。他非常輕松愉快地去了他的崗位,在路上,他寫下了《木江頌》(夕陽在水中蔓延)這樣壹個美妙的風景寫作系統。到了杭州之後,他更是詩情畫意,留下了壹系列描繪這裏美景的不朽名作,《錢塘江春遊》就是其中之壹:
從鼓山寺北側到嘉亭西側,湖水剛剛與堤岸持平,雲層較低,湖面上的波浪連成壹片。
幾只早起的黃鸝競相飛到陽光溫暖的樹上,它們的新燕子在巢裏帶著泥。
五顏六色的春花會漸漸迷住人們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只能勉強遮住馬蹄。
我最愛西湖東岸的美,我看不夠,尤其是綠楊下的白沙堤。
這首詩被認為是長慶三年(823)的春天。白居易去年底到杭州,有很多公務需要緊急交接。再加上西湖冬季景色略遜於其他季節,所以白居易沒有留下遊覽。好不容易等到第二年春天來了,大自然剛剛透露出壹些春天的消息,白居易就迫不及待地來到了西湖。
全詩第壹句說明了詩人欣賞西湖的立足點,也是詩人“春遊”的起點,為下面整個畫面的發展決定了角度。“孤山”位於西湖的蠡湖和外湖之間,因不與其他山相連而得名。據五代王澍《湯玉林》卷六:“貞元年間(785-804),賈全杭州人,在西湖建亭,名賈公亭。”白居易的亭子是賈全今年春天建的,不過二十多年了。“賈公亭”仍然存在,但現在很難找到它的蹤跡。根據白居易的詩,賈公亭也在鼓山西北側,白居易此行的起點大約在今天西湖西岸的北山路中段。去過西湖的人都知道,這是看西湖風景的好角度。從這裏,人們的視線可以像扇子壹樣延伸,可以壹眼看到李希湖,透過白堤,可以看到外西湖更開闊、更遠的湖面,遠近皆知,西湖之美盡在眼底。
第二句總是寫。詩人來到湖邊,自然先環顧四周,以求對此時的西湖景象有壹個完整的把握。我看到春水橫空出世,湖水從冬天的淺枯變成了如火如荼,仿佛蘊含著無限生機。“初平”不壹定是最飽滿的,但意味著方興未艾,有持續上升的勢頭,比穩定的飽和更能引起觀眾的興奮。因為壹個事物最好的時候,不壹定是它達到全盛狀態的時刻,而往往是它繁盛的時候。雲腳的下垂也是春天特有的景象。似乎隨時都有可能造雨,孕育萬物。總之,春天來了,自然界的萬物從冬眠中醒來,變得如此活躍,無時無刻不在孕育著變化。
值得玩味的是詩人的筆法。無論是說明觀賞的立足點,還是籠統地描述湖上的景象,他都不是機械地描述。寫位置,他忽北忽西;寫風景,他上上下下。左右變化,上下呼應,跌宕起伏,隱約透露出詩人興奮閑適、深情從容的觀賞心態,為全詩定下了輕松活潑的情感基調。
如果說第壹副對聯總是像長鏡頭壹樣寫西湖的山川廟宇,那麽這幅對聯就是回眸,做局部特寫,刻意描繪早春西湖的花鳥。詩人依然不做平淡靜態的描寫,而是用質疑的語氣來表達。寫早期鶯爭樹,問“幾處”,可見不是處處;寫新燕啄泥問“誰家的”,可見不是家家的。這不僅準確地描繪了初春的獨特景色,也生動地表現了詩人自己被早起的鶯兒爭樹迷住,突然被路過的燕子吸引,完全沈浸在這壹派鶯兒的早春景色中,想時,笑時,笑時的姿態。方對這首詩“意象有趣,有人在,勝於死句”(引自高蔔庭《唐宋詩詞》)的評價是深刻的。
兩三句話,詩人又把目光微微推開,帶著遠方般的觀察,轉而專註於早春的西湖花草。第壹副對聯裏的鶯燕是靈動的,而詩人們基本上是壹動不動,東張西望,東張西望。這種結合中的花草是靜止的,但詩人仍然拒絕作靜態的描寫。他背對著客人,讓自己動起來,不動的花草就動了。如果不理解詩人與景物之間這種靜止位置的變化,就無法理解花為什麽是“亂花”,花如何能魅惑妳的眼睛;為什麽“淺草”來的是“不”和“馬蹄”而不是“馬蹄”踩“淺草”其實花並不“亂”,也不是有意吸引人。這只是詩人壹路騎行產生的主觀感受。前四句的風景是動人的,但整個畫面本身並不動人。這種聯系使得畫面中的場景基本不動,但整個畫面切換很快,構成了壹種動靜交錯。同時,“漸欲”、“才”與“初平”相互呼應,再次凸顯了初春景色的特點。
在詩末,詩人將目光推回遠處的白沙地和湖東,描繪西湖的大致輪廓,以配合首詩,使全詩更加完整。如果前六句都是真的,那麽這兩句就是虛的;如果說前六句是場景深情,那麽這兩句就是場景深情。詩人終於抑制不住喜悅的眷戀,表白了自己的“最愛”。同時也將讀者的目光引向更廣闊的境界,堤痕隱隱,樹木掩映,壹切都是那麽的美好而朦朧。讀者可以在欣賞前方各種景觀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力,展開豐富的聯想。虛實結合,拓展了全詩的意境。
我們可以分析的是這首詩的手法,詩人很可能是經過精心布局或者是不加思考就使用了這些手法。但是光靠技巧是寫不出好詩的。白居易對大自然無與倫比的熱愛和不朽的才華與西湖美景的完美結合,是這首詩成為歌頌西湖最美樂章之壹的根本原因。杭州西湖聞名於世,離不開眾多文人墨客的感人贊譽。在這個遊行隊伍中,我們忘不了白居易,也忘不了這首《錢塘春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