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書畫家沈周確定此卷為黃庭堅在邵聖年間貶至黔中後所作。正如沈周在詩的題詞中所說:“谷書法之大,深藏於晚年。此筆恍惚,入迷,稱之為‘草聖’恰如其分!”此時,黃庭堅的草書藝術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在評論這個帖子時,朱雲明說:“這個卷軸充滿了真理,流產幾乎是美妙的。”這首詩的書法深得張旭、懷素草書的灑脫神韻,自成壹派。用筆緊而陡,細而強,渾厚多變。
黃州寒食詩後記:是黃庭堅繼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後所作的後記。這段後記壹直為人們所珍藏,與原帖壹起被稱為“雙壁”。
後記筆尖、脆、有彈性。他的字藏鋒護尾,長筆畫相當明顯。由於黃庭堅善於把握字的松緊,形成了子宮收縮向四周輻射的特殊形式感,也叫放射狀書法。在布局上,後記往往從側面尋求平衡,從傾斜中尋求穩定,所以變化無窮,音樂美妙。從局部來看,壹行字左右逢源,但從整體來看,卻是相呼應,相映成趣。這篇後記給人的感覺是飽滿而有氣勢的,又不乏疾病,達到了藝術的境界。所以在最後,他很自豪地說:“妳在東坡看到這本書,在沒有佛的地方,應笑我會很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