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關於春節習俗的詩歌

關於春節習俗的詩歌

每到春節,我們總有說不完的話,說不完的事,說不完的情。北方的壹碗餃子,南方的壹杯屠蘇酒,是春節最美好的回憶。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國古代人民在慶祝春節時必須遵守許多習俗和禮儀,因此留下了許多描寫春節習俗的詩歌。讓我們壹起來認識詩歌吧。

1,守歲

守歲,又稱消瘦、求生、守歲、養老,是我國的壹種民俗活動。除夕夜,壹家人聚在壹起,通宵點著燈和蠟燭,熬夜迎接農歷新年。守歲的習俗不僅包含了對似水流年的告別和懷念之情,也表達了對即將到來的新年的美好希望。蘇軾在鳳翔辭別時所作的《守歲》,記述了古代“守歲”的習俗:

壽穗

宋壽司

如果妳想知道妳多大了,有去山谷的蛇。結垢了壹半,誰來蓋?

形勢欲縛其尾,雖勤而無可奈何。孩子被迫不睡覺,晚上很開心。

不唱晨雞,更怕添麻煩。坐了很久,燈光落下,我看著北鬥七星。

明年就沒有了,我的憂慮也就白費了。努力做到今天晚上,少年還能誇。

意思是:妳要知道,離別的年代就像壹條長蛇遊向山溝。半個長鱗都不見了,誰能阻止離開的念頭!況且我想紮它的尾巴,雖然勤奮知道這是無奈之舉。孩子晚上不睡覺,不笑,不鬧,很掙紮。晨雞,請不要唱了,被催的更嚇人。在鼻煙中坐了壹個長夜,我壹點點倒下,起床壹看,北鬥七星已經橫在壹邊了。明年沒有過年了嗎?我怕我的心態又會壹樣。好好珍惜這壹夜,年輕人可以誇誇。

作者簡介:蘇軾(1037,65438+10月8日-165438+8月24日,0),人稱“蘇東坡”。漢族,梅州人。北宋詩人、詞人,宋代文學家,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壹,“唐宋八大家”之壹。汪洋散文奔放流暢,詩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存詩三千九百余首。代表作有《水調中秋》、《紅墻賦》、《江城子正月二十夢》、《承天寺夜遊》等。

2.新年祝福

拜年是中國古老的民俗。它是春節期間親戚們交流感情的活動,也是人們辭舊迎新,互相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在古代,“拜年”壹詞的原意是給老人拜年,包括給老人磕頭,祝賀新年快樂,問候老人的生活。

拜年有三種:早年,晚年,拜年。壹般來說,臘月初八以後走親訪友,算是祭拜早年;拜老是指在正月初五之後,十五之前走親訪友;

新年快樂是指正月初壹到正月初五。拜年時鞠躬的姿勢很精致。男人標準的鞠躬姿勢是右手握拳,左手包裹。因為右手是進攻者,所以要包起來以示善意。而女人,不握拳頭,只握手。這符合中國自古以來“男左女右”的傳統。清初詩人孔在《吳佳元旦》壹詩中提到了“拜年”的習俗:

吳佳的元旦(節選)

孔任尚

聽燃鞭炮的童心,看桃花字的變化。鼓角加壹朵梅花,連笑過年。

意思是:用樂器演奏壹曲《梅花落》,高高興興地在五更開始拜年。

作者簡介:孔(1648—1718),本名董堂,本名山。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孫。康熙帝授予國子監博士,移民署廣東司外交大臣,不久被罷官。有個文名,桃花扇的傳說和洪聖的長生殿壹樣有名,叫“南洪北空”。

孔創作《吳佳元旦》這首歌的時候已經六十六歲了,他住在家鄉曲阜。“元旦在吳佳”這首詩描述了除夕和元旦的節日氣氛,以及許多春節習俗,如守望新年和燃放鞭炮。全詩反映了他離開官場後寧靜而快樂的心情。

3、貼年紅

貼年紅是貼春聯、門神、橫額、年畫、福字、窗花的總稱。因為這些都是貼在新年裏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被稱為“貼新年紅”。貼新年紅是中國傳統的新年習俗,增添了節日的氣氛,寄托了人們對新的壹年、春節和新生活的美好期望。當人們把新年的紅色貼在門階上時,意味著春節正式開始。陸遊的詩《夜除雪》描寫了他寫符濤(春聯)的情景:

夜間除雪

陸遊

第四天開始,北風帶來了壹場大雪;上帝賜予我們的瑞雪在除夕夜降臨,預示著來年的豐收。盛滿半杯酒的杯子還沒來得及舉起慶祝,我還在燈下用草字體寫寫春節的符濤。

意思是:四更初,北風帶來壹場大雪;上帝給我們的這場雪剛好在除夕夜到來,預示著來年的豐收。在半杯屠蘇酒被舉起慶祝之前,我還在燈下用草書寫下了象征春節的桃花。

作者簡介: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出來。漢族,越州(今浙江紹興)殷珊人,南宋著名詩人。我年輕的時候受家裏愛國思想的影響。當高宗年輕的時候,我應該嘗試壹下,這是秦檜所欽佩的。孝生秀才。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造。晚年退居他鄉。他寫了壹輩子,現在有九千多首,內容極其豐富。與王安石、蘇軾、黃庭堅並稱“宋代四大詩人”,與楊萬裏、範成大、尤茂並稱“南宋四大詩人”。著有《劍南詩集》、《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安學筆記》等。

4.燃放鞭炮

放鞭炮又稱放鞭炮,是中國的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是為了趕走壹個叫“年”的妖怪。現在鞭炮主要在春節、元宵節等節日或重大日子燃放。午夜,新年鐘聲響起,鞭炮聲震撼了整個中國大地的天空。

在這個“年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院中設置“旺火”,以示氣沖天、興旺發達。鞭炮聲寄托了中國勞動人民驅邪避禍、祈求保佑的美好願望。王安石的詩《元月日》描述了古代百姓歡度春節的情景:春風回暖,太陽升起,家家戶戶放鞭炮...

元日

王安石

鞭炮的轟鳴聲,舊的壹年過去了;溫暖的春風迎來了新年,人們愉快地喝著新釀的屠蘇葡萄酒。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意思是:在鞭炮聲中,舊年過去了;溫暖的春風迎來了新年,人們愉快地喝著新釀的屠蘇葡萄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正忙著取下舊的桃符,換上新的。

作者簡介:王安石(1021年18年2月18-1086年5月21日),本名,封為半山,封為靖公。世人也稱王為。漢族,北宋臨川延福陵(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壹。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流詩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篇。舊的自怨自艾還在,那誰跟兒子爭。”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集》、《臨川先生文集》等。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收藏在《王林川集》裏。他的詩各方面都很好,雖然字數不多,但也很擅長,有《桂枝香》等名作。而王最膾炙人口的詩句是“綠在,明月幾時照我?”卒於江寧(今南京)中山。

5、壓歲錢

壓歲錢起源於漢代的“贏錢”,又稱“贏錢累”、“花錢多”。它是漢代在貨幣之外以錢幣形式鑄造的招財產品、辟邪產品、趣味產品,民間用來招財辟邪、娛樂。壓歲錢的“歲”是諧音的借字,原本是“壓歲錢”。

“拜”是指鬼神中的惡。據說過年的時候他們喜歡出來折騰孩子。“壓歲錢”放在孩子的枕頭和腳下辟邪,逐漸形成了給孩子“壓歲錢”的習俗。

因為它被賦予了辟邪避災的祝福之意,所以在新的壹年裏送給孩子以求平安,在後世會成為“壓歲錢”,寓意著人們期望人興旺、健康、平安。吳曼雲的詩《壓歲錢》描寫的是孩子們得到壓歲錢的場景,與童心捆綁在壹起。......

壓歲錢

吳琴曼雲

幾百塊錢長在彩線裏,然後枕著枕頭收。為了和蕭討論鞭炮的價格,忙了壹夜。

意思是:把彩線佩戴的壓歲錢給孩子,孩子很樂意自己拿走。說起買鞭炮笛子之類的玩具,壓歲錢讓孩子們忙了壹晚上。

辭舊迎新是中國五千年的習俗。這些習俗,如觀察新年,迎接新年,張貼新年的紅色,等等,都是為了慶祝美麗的春節。過年的每壹天,每壹個小時,安排的活動都是喜慶的,都是為了來年能中個好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