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有限的篇幅內,不壹概而論,不流於表面,很難對中西詩歌的各個方面進行全面的比較。本著深刻片面勝於膚淺全面的思想,本文擬對中西愛情詩的主題進行考察。
眾所周知,愛情壹直是文學中公認的“永恒主題”。壹旦被心地善良、藝術加工精湛的詩人唱出,最有可能引起讀者的心動。中西方著名的愛情詩常常像刀子和石頭壹樣刻在讀者的心裏。因此,有許多理論來研究中西愛情詩。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中國的愛情詩與西方類似題材相比相形見絀。這種觀點有失偏頗。事實上,中國和西方愛情詩的奇葩正以各自獨特的魅力搖曳著,散發著完全不同的芬芳,閃爍著完全不同的民族色彩。
從時間上看,中國的愛情詩起源於300首詩,其產生時間為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他的第壹篇文章《觀羅》講述了男人對窈窕淑女的仰慕和追求。再比如壹個男青年和壹個女青年在城市的某個角落幽會的場景,通過女孩“愛而不見”的細節描寫,展現了他們愛情生活的甜蜜,引起男青年的“失足”。《鄭燕》描繪了春暖花開時,青年男女在河邊嬉戲的情景,反映了他們愛情的和諧與歡樂。《詩三百首》不僅描寫男人對女人的愛,也常常表現女人對男人的愛。試著讀讀《梅子標記》
標著梅子,其實是七。求我卑微幸運!
標著梅子,其實是三個。求我卑微,今天就做!
標記李子,籃子和它。求我卑微的土,叫它!
這首詩,以梅子的黃落為比喻,表達了壹個姑娘想及時結婚的願望。同樣的內容也經常出現在壹些著名的作品中,如卷兒、高風有葉、高周、鄭風存同、鄭風等。從早期壹代的愛情詩和女性對男性的大膽愛戀來看,西方的古希臘羅馬和中國古代是沒法比的。遺憾的是,當社會進入封建社會後,由於三綱五常倫理觀念的束縛,“言情止於禮”的中和原則,以及“詩言誌”傳統的壓制,這類女性直接袒胸露乳,滿腔熱情地傾訴心聲。逐漸減弱,甚至有些時期沈寂,帶來了中國對愛情詩的那種不了解。
西方愛情詩起源於公元前八世紀的希臘。比史詩稍晚,而愛情詩的歷史和中國壹樣,起源於簡單的民歌,多用於歌唱,常配以樂器,分為獨唱和合唱兩類。獨唱風格完全是個人感情的表達,失去了宗族文學的集體性。被柏拉圖譽為“第十位文藝女神”的莎孚是當時最著名的歌唱家。她的愛情詩多表現了戀人的激情、悲傷、離別之痛和嫉妒,具有語言樸實、感情真摯、音樂性強的特點,特別感人。後來,在晚年,偉大的盧梭希望他能唱著莎孚美妙的情歌死去。然而,莎孚的詩,從歷史上流傳到現在,是很少和不完整的,這確實是令人遺憾的。
情詩在西方堪稱完美,因其數量和質量而令人過目不忘。它們是中世紀的騎士抒情詩。在中世紀,由於騎士制度的形成,騎士階層產生了。騎士有自己崇拜和愛慕的封建主和夫人。為了贏得女士的心,他們願意冒險,戰鬥,為她服務。雖死九次無悔,死壹萬次不離。至於盧梭說的“我寧願犧牲自己的幸福來換取我愛的人的幸福。”有騎士精神的影子。騎士與貴婦的愛情不同於婚姻,最終目的不是娶她,而是壹種畸形的婚姻之外的“精神愛情”,這是中世紀柏拉圖哲學中愛情理論的積澱。“為了道德而依戀壹個人總是美好的”對人的心態影響很大。有些人甚至在心裏假設壹個女人會去爭取。《黎明之歌》是普羅旺斯騎士抒情的主要代表作品,描寫了黎明時分騎士與貴婦形影不離的感情,不避諱對淫蕩的描寫,具有否定封建道德和教會禁欲主義的意義,因為在當時封建和教會的雙重制度下,男女被束縛在壹起,往往缺乏愛情的基礎,卻追求自由,有壹種理想的騎士精神。12、3世紀的騎士愛情詩,為以後歐洲愛情詩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許思遠先生在他的遺著《中國詩歌的特點》中認為,中國詩歌濫觴於《詩三百首》,盛於建安,盛於唐代,格律詩題材自宋代以來收獲甚少。中國詩歌的成長過程大約是1800年,而西方詩歌起源於希臘,始於12、13世紀。它們在文藝復興時期和19世紀初兩次興盛,19世紀末急劇衰落,前後只有700年。從這裏,似乎可以看到愛情詩伴隨中西詩歌成長的發展軌跡。
愛情是壹個吸引人的主題,優美的情詩令人目不暇接,往往讓人如癡如醉,忘記壹切。當我們在華美的中西愛情詩中探尋攬勝的時候,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許多中國詩人以女性的身份寫詩。比如:
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問丈夫:我的眉毛塗上深淺不壹的顏色可以流行嗎?“試試最後壹張圖的上半部分”(朱慶余)
當著眾人的面不敢表白自己的心,偷偷扔錢,問我遠方老公的聲音。江南區(古玉)
我沒有我丈夫的消息,但我討厭在橋上買占蔔師。《看著丈夫》(石建武)
突然看見綠柳青青,心裏難受;哦,後悔不該叫我丈夫去找侯豐。永遠在我心裏(匿名)
我們什麽時候才能再次躺在屏幕上,看著這明亮的光,不再流淚??月夜(杜甫)
桌上的蠟燭點燃了心,它也看見了離別;妳看,它為我們流下眼淚,流向清晨。告別(杜牧)
從理論上講,在西方和中國的封建社會,男女地位本質上都是優於女性的,只是中國的程度危害大得多。比如在中國,夫妻、夫妻、子女、男女的語序,說明了男先女後的原則是不能顛倒的。過去,已婚婦女應冠以丈夫的姓;在漢語中,有許多不好的詞,而“女性”這個詞經常被用作偏旁部首,如嫉妒、勾引、通奸等等。可見女性地位之低。同時,文人騷客非常看重名利,追求“立功、立言”的不朽女性在男性心中沒有地位,擇偶全憑父母媒妁之言。婚後壹定要“主餐”、“掃帚伺候”,生兒育女。女性受教育條件差且少,“女無才則德”,必然導致女詩人少。再加上男女分工,女人在家“下廚房”,丈夫不在時“送寒衣”,所以女人普遍內心痛苦,這自然被男性詩人發現並利用。因此,中國的愛情詩人往往以女性為幌子,歌頌自己對男人和丈夫的深愛,抒發自己的相思之苦,發泄自己對被拋棄的怨恨和仇恨。
在西方,宗教色彩濃厚,人們深深癡迷於聖母和聖嬰的傳說,並受到中世紀騎士精神的影響。女性地位遠高於中國。比如古希臘傳說中,人類是球形生物,四手四腳,壹個圓頭,兩張臉。眾神之王宙斯害怕人類的力量過於強大,危及他在奧林匹斯山上的君主統治,於是舉起閃電和手杖,將人類劈成兩半,但分開的壹半拼命向另壹半撲去,試圖重新團聚。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愛,所以西方男人傳統上稱妻子為“我的另壹半”。因此,女性的人格理想、智慧、才能甚至知識往往如本·瓊生的《為西莉亞而歌》:
用妳的眼神向我敬酒,
我會報答妳用我的眼睛,
或者在杯子上留下壹個吻,
我就不用去找酒喝了,
靈魂深處引起的饑渴,
我只能祈求壹杯仙漿滋潤我的喉嚨。
即使諸神送來露水,
我不願意和妳交換眼神,
我給妳的新玫瑰王冠,
不僅僅是為了讓妳爬上去,
只是為了給它希望,
讓它從此永不雕謝。
因為妳聞到的香氣,
然後扔還給我。
從此長大了,聞起來香,就不從了。
但從妳身上,我敢肯定。
希臘著名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說:“世界上有很多奇異的寶藏,但很難找到像人這樣奇妙的東西。”作為天地之魂,萬物之靈是長久的。他必須有各種各樣的理想和要求,要求“在理性和感性兩方面都得到充分的滿足”。需要生命的完美填充。在人的諸多要求中,“事業情結”和“愛情情結”是不可忽視的兩點。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男人的生活都是以“事業情結”為主,而女人則是“愛情情結”。壹般來說,當事業和愛情發生矛盾時,西方文化的個性使得西方男性往往會放棄事業而獲得愛情。他們相信愛情是事業的動力,能促進事業的成功;他們認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愛情,人生最大的痛苦是失去愛情。幸福是人生追求,愛情是人生大事。在伏爾泰看來,人生有兩種真正的死亡:“壹種是停止愛,另壹種是停止被愛。這些是無法忍受的死亡。至於死,沒什麽。”“愛激起活躍的情緒,它可以使死者復活,它可以使沙漠有人居住,它可以使所愛的人的幻覺重現。”大仲馬,紅房子裏的騎士。這些觀念在西方非常普遍。
而在中國,男人更傾向於關註名譽,愛情永遠沒有和名譽抗衡的分量。相反,他們認為談戀愛和兒女情長是極其不光彩的,會讓人墮落沈淪,會導致事業失敗。俗話說:“色字頭上壹把刀”,所以丈夫拋棄妻兒,赴京趕考,追名逐利,戍邊報國,報效沙場,走南闖北,背井離鄉,到處闖蕩,兩地分離是很自然的事;另外,男人喜新厭舊,移情別戀,三妻四妾。也註定了中國的愛情詩中有很多“怨”詩。
無緣無故的嫁了壹個高官的丈夫,不是愛暖香只是想早點登基。“存在”(李商隱)
想妳就像流水,能聞到抽泣聲。“從君”(雍·於之)
壹個本該持續到永遠的時刻,在我知道之前已經來了又去了。錦瑟(李商隱)
只看到她的眼淚打濕了臉頰,不知道她是恨還是恨自己。怨恨(李白)
像這種離別,總是在心裏的“怨”詩在深宮裏比比皆是。
西方自中世紀以來,由於騎士精神的影響,男性尋求榮譽騎士的功勛不是為了自己的升遷,而是為了贏得情敵,贏得戀人的好感。拜倫寫過“名聲——如果我對妳感興趣,我不想聽妳大聲吹噓;就是看到她燃燒的眼神——她也明白我不是配不上她!“這是西方男性尋求女性青睞的寫照,代表了西方男性群體的意識,所以西方愛情詩處處表達對女性的仰慕。其中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薛榮和勃朗寧的短詩是最值得欣賞的地方。當我們閱讀馬克思的《到燕妮》時,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這壹點。
正如前面分析的,東西方的愛情觀是非常不同的。西方人重視愛情,有“愛情至上”的口號。所以愛情詩大多寫在婚前,往往贊美長相,呼籲愛情。彼特拉克對勞拉;斯潘塞對伊莉莎白;拜倫的《唐璜到海德》;盧梭給菲爾遜、戈登、沃倫夫人、戴爾斯;但丁致比阿特麗斯;白朗寧對他的妻子,更是不勝枚舉。而中國則是重婚姻輕愛情,他的愛情詩大多是婚後寫的。夫妻之間的愛情往往被文人所掩蓋或鄙夷。“追四女裙”是儒家的恥辱。只有那些窮困潦倒、百無聊賴、悲觀厭世的人,如李後主、楊迪皇帝,才願意公開表達自己的感情,但他們都受到世人的批評。中國的真愛詩往往是送別和悼念的佳作。比如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曖昧,不加思索,念念不忘。”李清照的《誰更憐誰更憔悴?試燈無聊,無心踏雪”“事是人不為事,欲流淚”而我們可以從陸遊、李商隱、納蘭容、陳曾壽等詩中找到這樣的例子。
朱光潛先生在《中西詩歌趣味比較》中指出,“西方詩人要在愛情中實現人生,而中國詩人在愛情詩中往往只求自娛自樂。中國詩人腳踏實地,愛就是愛;西方詩人更有前瞻性,愛情裏有壹些人生哲理和宗教情懷。”的確,西方詩歌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當我們翻開西方詩歌,我們可以感受到強烈的氣息。
在希臘神話中,美與愛的女神阿佛洛狄忒主宰著人類的愛情,愛情就像誘惑的美酒,讓人沈迷陶醉;讓人瘋狂,讓人精力充沛;讓人心焦。正是對愛的大膽追求加上虔誠癡迷的情感,構成了壹種意義廣泛的宗教。試讀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116首《愛是永恒之光的燈塔》;
哦,從來沒有,愛是壹座永恒的燈塔,
它凝視著風暴,卻無動於衷;
愛是另壹顆星星,指引著迷失的小船。
妳可以衡量它有多高,但它的價值是無限的。
愛情不受時間影響,雖然很美好,
而潔白的牙齒不可避免地掙脫了時間的手;
愛情不會隨著瞬間的變化而改變,
它巍然屹立,直到盡頭。
這首詩謳歌了愛情的永恒和偉大,帶有濃厚的思辨色彩,闡述了壹種類似教義的哲學,非常耐人尋味,很有思想深度。
另壹個例子是Fedofi的:
如果妳是樹上的壹朵花,我願做壹棵樹;
如果妳是露珠,我願做壹朵花;
如果妳是陽光,我願做露水;
這樣我們就可以永遠在壹起了。
另外,女孩,如果妳是天空,
我想成為天空中的壹顆星星,
然而,女孩,妳是地獄,
我願意永遠墮入地獄。
這首詩也表現了西方詩人對愛情追求的執著和堅韌,隱含了壹種宗教的沈思和遐想,體現了壹種哲學的理性。
中國的思辨哲學不發達,人為的宗教觀念薄弱。所以中國人重視現實生活中的瑣事,衣服和錢成了普通夫妻最在意的東西,所以不能夢想到更高的地方或達到很高的地方。所以中國的愛情詩缺乏生命思考和宗教情懷,這也導致了中國的詩歌沒有西方詩歌那麽深刻博大。
在西方,女性地位更高,教育更完善,加上人文思想的啟蒙。很少有認為女人是男人附屬品的想法,她們的“德”、“言”、“容”、“工”都不是幫助男人的標準。她們在人格上享有和男人壹樣的尊嚴。留在壹起還是不去,這種想法自古以來就壹直盛行。與其離婚,不如妥協,因此,西方女性可以在知識和興趣上與男性交朋友。男女戀愛結婚是常有的事。這方面是感人的。當小葡萄牙人勃朗寧夫人的第壹首十四行詩被叫到的時候,春天死去的喜悅和火焰般的激情都在她優美的十四行詩中展現出來。
在中國,由於中國固有的社會現狀和倫理思想,女性無法與男性平等,無法與戀人交流。同時,文人不屑於圍著女人的“石榴裙”轉,她們不是女人,是同事,是文學朋友。所以相愛的男女的詩,不如朋友的友情,有很多給予回答和歌唱的作品。在很多詩人的作品集裏,關於友情的詩往往占到壹半以上。建安七子、杜麗、韓萌、蘇黃、納蘭成德、顧貞觀之間的友誼,從古到今壹直作為美談流傳。在西方人中,有歌德和席勒,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濟慈和雪萊,韋蘭和蘭博等。雖然他們也因友誼而聞名,但有許多詩歌是以他們朋友的樂趣為主題的。
嚴格來說,文學是人們生活的直接表現。然而,自誕生之日起,它就被政治所束縛。此後壹直有詩樂政治的傳統,強調詩樂為政治服務,詩言誌理論的形成使“文載道”,使文學變成了“明道”;“成聖”;“景宗”的工具。所以在中國的古詩中,男女之情被用來比喻君臣之誼,這就使得情詩往往帶有政治色彩。這種情況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在西方詩歌中獨樹壹幟。《楚辭》中的《離騷》最早用男女之情比喻君臣權謀。比如其間“許多人嫉妒余的飛蛾撲火,濃湯說余好淫。”“我離家很遠,但我不怕賢明的王”,“我以前是草,現在是艾”,“我會離家很遠。”其實這就是政治上的挫敗感,被忽視,利用男女愛情的比例。到了唐代,這種方法得到了充分的運用。請看王昌齡的《長信怨》,“玉雖不及西方寒鴉之美,猶帶昭陽之影。”白居易《後宮詞》說,“美人未老而思,欲坐煙籠。”等壹下。就算自己的文章不合考官口味,也要和自己的婚紗是否合公婆的眼比壹比:“妝後低聲問老公,畫眉深淺不合時宜。”所以有些詩的主題與政治或愛情有關,令人困惑,難以厘清。正因為如此,過去註釋詩歌的人常常把忠君愛國的徽記放在愛情詩上。比如在《詩序》中把關雎、等男女相愛的詩說成是歌頌“後妃”的作品,又比如把文的《菩薩彎》第十四回《富貴芬芳》說成是“人不相逢的作品”。反而最近有些人走極端,把自己搞得完全忠誠愛國。比如《離騷》、《元佑》等早已被正確定論的作品,被某些人視為情詩,可以說是壹種潦草、無聊的解釋,強行附加的行為。西方人不會把政治主題和愛情主題混為壹談,但宗教主題和愛情主題在他們的詩歌中交叉是很常見的。
以上,筆者從幾個方面談了中西方愛情詩思想內容的差異。在這裏,我將分析壹下中西方不同的藝術風格。
劉勰曰:“唯雍君;氣體有剛有柔;學壹點;能有雅正;和氣質;陶染凝的是筆區雲煙,文苑曲折。”那麽中西愛情詩的風格是怎樣的呢?我們知道,西方文化是壹種激進的、個性的、開放的、吸收性的文化,西方各民族的人格特點是感情奔放、豪放率真,表現在文學上就是歌頌英雄史詩、謳歌騎士精神、肯定冒險行為、掀起狂放激進的運動;在美學上崇尚陽剛之美;在哲學上,不斷用片面的思維突破固有概念的平衡,實現新概念的飛躍和突變;在藝術上崇尚震撼人心的戲劇沖突,用藝術形象宣傳運動和摔跤的精神,這些都使西方愛情詩的技法開闊,風格直白、豪放、精細。往往帶著波浪般的情感,閃電般的想象,震撼人心的誇張,也常常映襯著大自然,大海的洶湧;狂暴的暴風雨;懸崖絕壁;沙漠和沙漠,在中國的詩歌中,很難與愛情詩聯系在壹起。讓我們來讀壹讀拜倫對他和海蒂愛情的描述:
他們手牽著手四處閑逛,
漫步在閃亮的鵝卵石和貝殼上,
踏著光滑堅實的沙灘礫石,
這個長期被侵蝕的荒涼的藏身之處,
風雨形成,但就像巧妙的建築,
他們倆手挽手進來休息,
服從緋紅色的誘人魅力。
他們仰望天空,漂浮的彩霞,
像玫瑰色的海洋,廣闊而明亮,
他們俯視著波光粼粼的大海,
壹輪滿月正升向大海;
我能聽到海浪在飛,微風在徐來吹。
看到對方黑眸中地熾熱火焰——
我覺得他們的眼睛在偷窺對方,他們的嘴唇,
彼此靠近,粘在壹起,形成壹個吻。
崇尚情感的宣泄,崇尚“阿波羅”的崇高和“酒神”的狂歡,是西方典型的愛情詩,容易使讀者感到驚心動魄,有壹種腹瀉感。西方詩歌的情調是剛性美,充分體現了愛是生命動力的觀念。
中國的文學比較儒雅放縱,主張“樂而不淫,衰而不害,情止於禮”。所以中國的詩歌雖然提倡抒情表達,但也提倡克制情緒,不過度,克制中有溫柔,快樂中有幸福,所以中國的愛情詩中所吟誦的愛情是隱晦的。“出來很久了,還捧著臉。”愛情只是生活的暗流。強調靈動之美,含蓄模糊的意境;龍;委婉深沈;細膩;講究“言近而遠,言淺而深,雖言已盡,意未盡”;它讓人“望表知內,望毛辨骨,句句外見壹物,字外拐壹彎。”男女相遇,相識,相知,相戀,相離,相約,很少以大自然的曠野風光為襯托,卻常常在橋邊,在溪邊,在月光下,在柳樹下,在孤獨的亭子裏,在小船上;周圍的微風是晴朗的;鳥語花香;小橋流水;湖光山色;山谷小路;雲彩和彩虹帶給人們藝術的感受,情感的感染,以及閱讀的底蘊。很多中國人的心是鎖著的,愛情大多發生在室內。“小樓”“銹亭”“畫堂”“回廊”“別巷”“深宮”“雕欄玉砌”以及亭臺樓閣、亭臺樓閣、寺廟樓閣等愛情詩是常見的,不會出現在讀者的生理和心理中。試著讀下面的詩:
惆悵夢歇山月,孤燈照墻紅紗背,小樓擱謝家人。想知道玉是什麽樣子,壹朵梅花凍在春雪裏,蓋著香霧和朝霞。浣溪沙(味莊)
山巒重疊,金光消失,廟宇欲香雪。懶得畫蛾眉,來不及化妝洗漱。前後鏡看花,花臉相對,新帖繡羅羅,兩個都是金鷓鴣。菩薩蠻(文)
樓上黃昏,杏花寒,小欄桿斜。壹個雙燕子,兩行雁,畫角音殘。倚窗東風,落淚春閑,也該如舊,飽秋水,讀春山。眉毛(左羽)
這些詩既有人物,又有情感,又有背景,但意境深遠寬廣,寓意古樸悠遠,感情細長,有“人消曲終,河上幾峰”的神韻。
在中國,從詩歌的體裁來看,沒有比詞更好的表達愛情的優美而穿透力強的語言了,比中國的四言、五言、七言古詩和格律詩更出彩。苗嶽先生曾在《論詞》壹文中提出過精辟的見解。“如詩所言,人生感情的本質是紮實的,但本質中有更多含蓄美好的人,所以我要創新,詞為‘肇興’。.....哀怨悲涼的感覺在詩中無法窮盡,這種新的風格適合表達。”可見詞和詩是有區別的。詞主要談的是“細美靜約”的“人生情懷——愛情”這是“詩所不能說的”孔子刪詩時曾說:“三首詩,壹言以蔽之,日:思無惡”。可見,天真的思想是倫理學範圍內的思想,是詩歌的主旋律。因此,詩歌具有獨特的功能,可以“教育夫妻,孝順他人,與人為善,教育美,移風易俗。”“邪念”之愛,自然不再被歸為詩歌的真偽,即使能擠進去,也是微乎其微,少之又少。因此,那首詩中無法形容的“悲傷的感覺”也在詞中找到了它的位置。同時,詞有著其他詩詞難以企及的靈動與細膩。雖然它的容量很小,卻讓人以小見大,四處遊蕩。它往往能以其開創性的勇氣,突破守衛者的禁區,大膽地表達出“君子壹言,駟馬難追”的愛情,毫無掩飾地赤裸裸地向世人披露。因此,就浪漫而言,它具有獨特的生命力和比詩歌更強的藝術性。
請讀下面兩個詞:
相思夜更漏,愁月倚欄桿,想妳想我。畫堂深似海。記憶中只看舊書。什麽時候在長安攜手?歡喜紗(衛莊)
春天,杏花吹遍頭頂。誰年輕浪漫?我打算和她結婚,共度余生,但被無情拋棄,我不能羞愧。思地鄉(魏莊)
這幾個字“香艷奪目”,“美得無與倫比”。如果寫在詩歌裏,在壹般人眼裏會顯得輕浮。但在文字上,它們不僅構思新穎、感情真摯、力度不大、扣人心弦,而且具有強烈的反抗封建禮教的意識,表現出政治約束的弱化和文學自覺的時代深化。西方詩歌以表達愛情為榮,無論是婚內愛情還是婚外戀。中國的詩主要功能是“言誌”,愛情主題不能高雅,尤其是婚外情。只有文字在這方面最能與西方愛情詩相媲美。
如果妳不知道如何和孩子解釋古詩詞,那麽我來給妳講講孩子對古詩詞的欣賞。
?兒童古詩詞欣賞
哀悼日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對不起,餐館在哪裏?牧童指著杏花村。
這首詩無難詞,無典故,通俗易懂,易寫,無生意經痕跡,色彩清淡,意境清冷,廣為傳誦。
冷食和不切實際的希望
問題1:(2分)例:描繪了湘江流水,煙靄迷蒙,看似消失的山峰,雲下幽深的山谷,描繪了壹幅靜靜的湘江煙雨圖。
問題2:(4分)舉例:動靜結合。比如前兩副對聯,寫的是河水流淌,濃霧升騰,籠罩在霧靄中的山峰與幽深的山谷連成壹片,由動轉靜,動靜相映,營造出壹種靜謐而朦朧的氛圍,觸動了作者深深的哀愁。
問題1:
試題分析:根據詩句,前兩聯的景物有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