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上半葉中國左翼文學思潮不僅是時代的主導思潮,也是世界左翼文學的壹部分。這壹時期的中國左翼文學把自己與祖國被壓迫人民和世界被壓迫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系在壹起。大眾化和世界主義是中國左翼思潮的兩個顯著特征。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是左翼作家聯盟的簡稱。1930年3月2日成立於上海,1936年解散。主要推動者有魯迅、沈端賢、馮乃超等。在成立大會上,魯迅作了著名的演講《對左翼作家聯盟的看法》,這是它的綱領。它主張用馬克思主義的批評來評判現存的文學現象,強調對社會陰暗面的揭露和批判,強調作家的世界觀和作品的真實性。主要文學活動:成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研究會,加強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翻譯、介紹和研究;努力從蘇聯和世界其他國家引進無產階級文學作品;也積極推動了文藝的大眾化。
擴展數據
左翼文學運動把實踐的馬克思主義帶到了中國,形成了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蘇聯的“無產階級文化學派”、“拉普”和波格丹諾夫的“文藝組織生活”理論,都成為中國左翼文學的理論來源。魯迅、瞿秋白、茅盾、胡風、周揚、馮雪峰等的不少文章。用經過蘇聯革命實踐檢驗的馬克思主義總結中國左翼文學創作的實踐經驗。它們是“根據社會潮流來解釋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構成,並批判這種社會潮流和作品的傾向是否真實”(馮雪峰《論社會的作家》)的優秀文學理論著作,直到後來對中國左翼文學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左翼文學運動加速了中國文學大眾化的發展。經過1930文藝大眾化、舊形式的采用和新形式的創造、1932文藝大眾化的任務、內容、方法和形式、1934流行語言文字拉丁化三大討論,以及工農兵通訊員運動、街頭文學運動等實踐活動,左翼文學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文藝的大眾化。
百度百科-左翼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