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故都的秋天在北方渲染出什麽意境?

故都的秋天在北方渲染出什麽意境?

郁達夫的《故都之秋》,用柔情描繪了壹幅美麗、典雅、古樸、獨特的北國秋色圖。所有的風景詞都是情話。郁達夫筆下故都秋色、秋聲、秋韻的獨特性,都是作者豐富細膩的帶有個人特色的情感世界的反映。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壹,獨特的故都情結

作者壹開始就聲明,他“千裏迢迢”來到北平,只是“想嘗壹嘗”,“故都的秋味”。通過“品”而不是品,可以看出作者對故都的秋感情有獨鐘。為了表達這種深深的向往、依戀和贊美,作者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首先是對比。“北國的秋天已經過去將近十年了。每到南方的秋天,我總會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鳴,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這是壹種想先抑後揚的陪襯法,像宣傳壹件事,實際上宣傳了另壹件事。作者通過壹系列秋色、秋聲、秋景、秋物的並置,從宏觀角度展現了故都美麗醉人的秋色。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都將北方的秋天與江南的秋天進行了對比,並使用了獨特的句式來加強對比效果。比如結尾的對比:(南方的秋天)“和北方的秋來比起來,就好比黃酒和幹米飯,稀飯和饅頭,鱸魚和大螃蟹,黃狗和駱駝。”作者運用排比和比喻,選取了四組在數量和質量上有明顯差異的事物,讓讀者品嘗到故都秋天的醉人特質,濃郁、豐富、美味,帶著作者濃濃的愛,發出* * *聲。郁達夫在短短的49年生命中,從未在北平長期居住過,但他對北平壹直有著深深的眷戀。在《北平四季》中,他寫道:“五六百年文化富庶的北平,壹年四季都有壞月。我在遠方緬懷,也深深祝願她平安進步,它將是我們炎黃子孫永保的故都!”由此可見,作者對故都秋的熱情,不僅僅是單純的愛情情結,而是與他對炎黃子孫的愛聯系在壹起的。

第二,獨特的平民意識

郁達夫寫的是“穿厚綠布夾克衫的城市閑人”,寫的是他們在雨停時用“慢悠悠的口吻”談論秋雨和秋天。此時作者的筆調是愉快輕松的,情緒是親切的,欣賞的(這首“念錯的韻來的正是時候”),說明作者想過“都市閑人”那樣無憂無慮的生活。郁達夫把他的筆觸定位於下層社會和他們的普通生活。於是,北平每壹棟低矮的房子裏裏外外,街道兩旁的槐樹前屋後,“家家戶戶都像”的“秋蟬”養在家裏,廁所邊上的棗樹,都成了作者精心描繪的對象。這種與普通人生活相聯系的審美視野是作者平民意識的藝術體現。

第三,獨特的“悲傷”心態

文章中《故都之秋》的“悲涼”特征是豐富的,隱含在作者心靈的投射中。作者寫牽牛花,“以為藍色或白色更好”,既是在表達自己對色彩的愛好,也是物化了壹種冷漠冰冷的心境;看到掃街後“落在塵土上的壹條條掃帚印”,作者會“感到輕松,下意識地,有點孤獨”。這些觸景生情、聯想獨特的文字,表現出壹種孤獨而憂慮的心情。這裏的風景完全是感性的。郁達夫生活在20世紀30年代的舊中國,飽受人生悲苦。所以此時的“悲”,是故都賞秋心態與作者濃郁的人生感悟的交融。我們不妨說,文章中透露出的“悲傷”——焦慮、孤獨、寂寞的心情——是特定的時代和社會情境在壹個知識分子心靈上投下的陰影,這種陰影難免讓讀者在閱讀時感到苦澀。

第四,獨特的人文素質

在文章的後半部分,插入了寫秋詩的說明和作者的論述。郁達夫是壹位深受中國文化浸潤的學者。他將自己對故都秋的獨特理解與中外名人的詩詞交流,揮灑自如,表現出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對秋文化的珍視情懷。郁達夫之所以選擇《故都之秋》這個書名而不是《北平之秋》,是因為故都比北平更優雅、更富有詩意,與秋天的結合更能暗示壹種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融合的境界。可以說,題目中惜秋文化的人文氣息散見於全文,值得我們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