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10到延安陜北公學讀書,畢業後留在那裏任教務主任、政治學研究室主任、音樂研究室黨支部書記。1938年2月入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畢業後留校從事民族音樂研究。
1946年,赴吉查熱遼地區開展革命文藝工作。
抗日戰爭勝利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熱河軍區勝利劇社社長、冀魯豫軍區文藝工作小組組長、冀魯豫聯合大學魯迅藝術學院院長。
1949年春,他率領《藝鷺》師生從吉茶熱遼到沈陽,在東北和遼寧開展革命文藝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東北藝術團團長、魯迅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兼音樂部長、東北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院長、越南民主共和國文化專家、緬甸聯邦教育部專家、中國音樂家協會遼寧分會主席、 遼寧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工作部部長,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民間藝術研究會理事。 1964,中國音樂學院院長。
琥珀的創作活動始於20世紀30年代末,有300多首歌曲(已出版140多首)、秧歌劇、戲曲等多種,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黨的使命、人民的呼聲、國家的命運、民族的願望和時代的要求。僅1938壹人就收集了20多首0民謠,獲得“小調之王”稱號。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擁軍古畫》(又名《擁軍八路軍》)和秧歌《兄妹開荒》(王大華、安波、路線編劇),歌詞取自延安秧歌運動中陜西民歌《打羚羊》的曲調。前者以“打花鼓”的形式表演,在邊區廣為流傳,後在全國各地傳唱。後者是延安文藝整風後的第壹部優秀新秧歌劇。在這部作品中,安波創造性地運用了陜北民間音樂,生動地反映了解放區勞動人民在大生產運動中的革命熱情,對秧歌運動的發展和新劇種的出現產生了重要影響。《祭誌丹同誌》中選取的陜北民間調,成為“哀”的主題,壹直沿用至今。他還創作了壹大批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的音樂作品,如《八路軍開荒之歌》、《七月在邊區》(琥珀作詞的民歌大合唱,其中著名的有《正在開會》)、《打倒蔣介石》、《解放中國》、《因為* * *生產黨》、《運動戰爭中的殲滅戰》、《人民終將被征服》、《三繡金盤》、《正義》。
此外,琥珀還從事說唱音樂、歌劇音樂、歌詞、長詩、歌劇和戲劇劇本等。,顯示了他在創作領域廣闊而多面的藝術才華。他的音樂創作涉及多種音樂體裁和形式。20世紀50年代,他創作了大型歌劇《紀念碑》和《燎原之火》。參與了《鞠萍小女婿》和《山東舒勤大剛和小蘭》的音樂改革和聲樂設計,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1953年創作大型話劇《春風吹向諾敏河》,獲首屆全國話劇表演創作獎,並被拍成電影。1963年寫了壹首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長詩《雷鋒頌》。
1964年擔任大型革命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編導和音樂負責人,大膽融合詩歌、朗誦、歌曲、舞蹈、歌舞等多種藝術形式,描繪了壹幅波瀾壯闊的中國人民革命鬥爭的歷史畫卷。
安波是延安中國民族音樂研究會的重要成員,他對民族音樂進行了長期深入的調查研究。抗日戰爭時期,他多次向人民群眾征集音樂,填入新詞,編曲了《怎麽辦》、《夜行營》等歌曲,深受群眾歡迎。後來,他對陜北、內蒙古、東北、安徽等地的民歌、說唱、戲曲音樂進行了系統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先後編著了《秦腔音樂》、《東蒙民歌選》、《越南民歌選》等專著,撰寫了《陜北評書音樂》、《談蒙古族民歌》等論文,為中國民族音樂學的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他與林吟合作編纂的《越南民歌選集》(音樂出版社,1963)和題為《豐富而優美的越南民歌》的序言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他的音樂作品已被編入《琥珀精選歌曲》(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琥珀精選音樂作品》(馮春文藝出版社,1983)。此外,琥珀還寫了40多篇論文,如《星海同誌永遠在指引和激勵著我們》、《勞動人民創造了壹種美麗的藝術形式——民歌》。
他壹生致力於音樂事業,把物質利益視為外物。他堅持降低自己的工資水平;給別人好的住房。他把大部分稿費交了黨費,獻給托兒所、工會或者生活困難的同誌。1965六月18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