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嶽陽樓
(1)
洞庭東江西,簾靜夕陽晚。
登吳蜀橫分土地,徙湖山至黃昏。
萬裏訪尚有遠見,三年多倚險更難。
白頭吊⑤古風霜中,老木蒼伯無限悲。
單詞註釋
①窗簾jīng(jóng):旅館或茶館的標誌。日落晚了:夕陽慢慢下沈。晚了,慢了。
②吳蜀平分秋色:三國時,吳蜀爭奪荊州,吳國大將魯肅率領壹萬大軍駐紮嶽陽。橫向分割,這裏指的是分割。
③遷移(xǐ)學習(yǐ):流浪。
④三年多難:北宋滅亡於1126年春(宋欽宗靖康元年),距離這首詩寫出來已經三年了。乘危:指爬樓。由,由。危險意味著高度。[1]
⑤吊古人:喪喪。
文章翻譯
(1)
雄偉的嶽陽樓屹立在洞庭湖之東,長江之西。日落黃昏,沒有夜風卷起,亭子上的招牌依舊。
登上吳蜀(荊州)交界,徜徉於湖光山色的黃昏。
萬裏之行,妳今天心情如何?為了躲避戰爭,我已經跑了三年了。
上樓祭奠古人,我已是鬢如霜。望著遠山的古樹,有無限的傷感。
辨別和欣賞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開封,北宋滅亡。當時的陳被貶到(今河南開封東南)做了掌管酒稅的小官,自然也加入了逃難的行列,南下湖南,在湖南四處漂泊,流離失所。他流亡洞庭湖,數次登嶽陽樓,與友人為國事痛心,飲酒借酒消愁,並寫了幾首詩紀念他的事件,其中就有這首《登嶽陽樓》。
登嶽陽樓是壹首七言律詩。詩人寫《嶽陽樓記》開篇之作,所以做得很認真,很鄭重。第壹部分寫了嶽陽樓的地理位置,以洞庭湖和長江為背景,從宏觀角度隆重推出嶽陽樓。在壹句七言律詩中,詩人巧妙地運用了“東”和“西”兩個方位詞,並將其與湖、河聯系起來,嶽陽樓的位置由此可見壹斑。然後把妳壹擡眼看到的,寫成“幕布靜止,夕陽遲來。”這句話是全詩豐富多彩的壹筆,看似平常,實則細膩。《簾景》是近景,《夕陽》是遠景,近景和遠景合二為壹。可想而知,詩人的視線由近及遠掃描,逐漸釋放,融入無邊的暮色。靜止的幕布表明湖面平靜;夕陽讓我們想起夜晚的寧靜。如此詩情畫意,不禁引起詩人豐富的遐想。
詩中的對聯是從靜態的、舒緩的景物描寫中產生的,並轉化為強烈的抒情性。仿佛是音樂的變奏曲,這兩首詩似乎重復了上述主題,但風格卻大相徑庭。“登吳蜀地平分土地”也是講登的地理位置,但增加了厚重的歷史感;“倚湖倚山,想看黃昏時的風景”,但又覺得有點失望。這種漸變是壹種對比,壹種過渡,壹種物我壹體的描述。在這裏,詩人的主體形象不經意地、自然地出現在詩中。他在思考,在徘徊,融入場景,通過場景表達自己的感受。
在前面蓄勢待發後,詩人終於以近直呼的方式發出了最響亮最強烈的吶喊:“萬裏尚遠遊,三年多倚險更難。”這兩首詩表達了臣服大臣心中的怨恨。《萬裏》《三年》的對仗分別從空間和時間的跨度上講述其故事,收到了雙重疊加的藝術效果,讓人感觸頗深。詩人的“萬裏來訪”,不過是萬裏逃亡的壹種優雅表達,卻又無可奈何。心中的苦悶只好在“遠景”中消解。“三年多難”,這已經是不堪重負了,但是在這裏爬山,實在是難以忍受。至此,詩歌已經壹波三折,將感情推向極致。
詩的最後壹句對聯,顧瑛自怨自艾,以無限的悲傷結束了整篇文章。此時詩人已年屆四十,已到了不惑之年,故說“白頭”;且不說傷害今天,但“掛過去”是含蓄而有意義的;“風霜”指自然之物,比喻社會現實,壹語雙關;而“老木滄波”就是包裹詩人形象的外衣。充滿了悲傷和仇恨,可謂“壹幕難寫。例如,在目前,它包含了無盡的意義,這可以在文字之外看到”(歐陽修6月1日的詩,引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