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新時期文學觀念的演變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新時期文學觀念的演變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新時期文學觀念的演變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壹、對歷史和現實的反思:

文學創作的理性思考結束了“文革”,當代中國的歷史開始了新的轉折。作為當代中國的精神現實,文學不可避免地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首先,文學的變革表現在對過去“文革”歷史的清理和反思,對“文革”時期實行的文藝指導思想、創作原則和表現方式的選擇性突破。需要指出和發人深省的是,文學的這種變化是基於壹種理性的思考,這既是歷史的矛盾,也是歷史的必然。“文化大革命”時期實際上是壹部瘋狂的、非理性的歷史。“文革”的戛然而止,在人們的思想和心理上造成了暫時的落差。人從夢中醒來後,會情不自禁地冷靜回憶和思考噩夢中的經歷。1977年,劉發表了長篇小說《班主任》,1978年,發表了長篇小說《傷痕》,這兩部作品都揭示了“四人幫”在人們生活中投下的陰影。作品發表後,在文藝界引起各種震動,成為後來傷痕文學的代表。其他有影響力的作家包括茹誌鵑、陳國凱、金河、葉、馮驥才、顧華、呂彥周和路遙。創傷文學是新中國成立後第壹個有影響的文學概念。從字面上看,傷痕文學與新中國後的文學標簽和命名大相徑庭,實質上是對“文革”中以“三突出”為代表的悼文文學的反叛。聲勢浩大、轟動壹時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結束了,紮根於廣闊天地的知識青年紛紛回到城市,作家們,尤其是有知青經歷的作家們,開始了艱難的反思。梁的《今夜暴雪》、《樹輪雪城》、張承誌的《金色牧場》、叢的《北國之草》、的《孽債》都深刻地論述了知青運動的巨大影響,生動地記錄了只屬於那個時代的、不可復制、不可復制的悲歡離合。知青文學在文學意識上的突破在於,它不是簡單地在隱藏與否定之間作出單方面的選擇,而是在回望許多人都經歷過的歷史時,既表達了歷史的浪漫、壯闊和悲壯,又訴說了特殊人生經歷的無奈、艱辛和痛苦,反映了人們在歷史狂熱之後的理性思考。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當代文學的壹個突破。20世紀90年代初,新壹代知青小說的影響力減弱,知青文學成為當代文學發展史上壹個概念演變的專有名詞。

改革文學完全貼近現實的步伐和改革的靈魂。中國深刻的社會變革震撼了每個人的靈魂。作家從對歷史(知青運動)的關註中恢復過來,開始關註現實中的改革和發展。以中國改革為創作主題的文學作品逐漸成型。開山之作應該是的《喬導演上任》。改革文學是新時期文學創作傾向轉變後第壹種關註和表達社會現實的文學作品,在表達改革實踐的過程中不回避改革的沈重和矛盾,所以能引起主流社會和下層社會的* * *聲,其轟動效應遠遠超出了文學的邊界範圍。不可否認,改革文學的轟動與其對社會改革的執著有直接關系。之後,雖然改革文獻很少再被提及,但近年來的很多反腐著作都是壹脈相承的。改革文學觀念的意義是與其所承擔的社會改革精神分不開的,它必然成為新時期文學觀念演變的壹種動力。

尋根文學最能體現新時期文學創作的理性思考。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改革開放向廣度和深度拓展,社會裂變觸及各個領域。面對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時代潮流,中國文學(文化)走什麽路,向哪裏發展?引起了壹批有憂患意識的作家和人文學者的強烈關註和深刻思考。65438年至0985年,韓少功的論文《文學的根》發表,可視為尋根文學存在的著名宣言。作家們開始孜孜不倦地探索民族傳統、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識。他們堅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尋根是他們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這個階段好的作品層出不窮。劉的鐘鼓樓,馮驥才的三寸金蓮,的那吾,韓少功的爹地爹地,阿城的棋王和孩子王,很多都被改編成了電視劇。這與作家、作品所表達的傳統、民族、地域特色文化有直接關系。如果從中國當代文學的整個進程和未來發展來看,尋根文學可能具有真正的獨特價值。因為無論如何,它都是在尋找文學(包括文化),是在中國和世界的大背景下冷靜地思考和審視文學。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形象的放大和文學本質的回歸是可以期待的。

二,先鋒探索:非理性的文學觸角

文學作為壹種精神現象,可能和其他社會現象壹樣,需要隨著整個社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8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的社會現實是,改革的深化使社會結構逐漸松動,社會價值體系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壹方面,市場的作用和價值取向正在顯現,另壹方面,市場作為構建開放的中國社會的重要機制還沒有得到正式的確認和命名。但是,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了,利益關系被重新調整,新的秩序還在醞釀之中。就像價格雙軌制壹樣,社會處於壹種不完全有序的狀態。主流社會判斷,改革處於關鍵時期,社會面臨艱難抉擇。“在這種形勢下,文學觀念的自省和調整步伐加快,作家可能向‘通俗小說’等通俗文學傾斜,但也可能轉向‘文學本身’,探索的勢頭加強了。”文學變革的主導語境是文學觀念和文學表達的非理性化。文學的這壹明顯特征,應該說是完全符合此時的社會現實的。社會的不完整的秩序讓生活變得非常復雜,改革的痛苦讓人感到驚恐和無助,生活的喧囂和社會心理的紊亂似乎讓人無法進入理性的狀態。主要由政治家掌握的社會發展和社會建設的新前景,只能看。文學作為圖像表達的主要手段,不可能是社會發展的解釋者和示範者,只能是社會現實的感知者。壹系列文學觀念呈現出文學的非理性呈現是必然的。

第壹,新現實主義。在此之前,作家們壹直在關註大氣候和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從池莉等人開始,瑣碎的市井生活成為他們作品的主題。“新現實主義”使文學從宏觀走向微觀,這對於大多數敏感、細膩、具象思維的女作家來說,是對抽象思維的突破。池莉的亂世人生,來來往往,方方的風光,劉震雲的壹地雞毛,平凡瑣碎的生活都被作家以無處不在的自由人的視角來描寫,讓讀者找到了更多的* * *聲音。新現實主義實際上是文學觀念轉變和文學發展過程中的壹種迂回策略。主要是使文學避免在重要的社會演變時期對社會本質的不可言說的表達,以免在復雜的社會現實面前使文學失語。對平凡瑣碎的現實生活的描寫,讓文學體面。

第二,前衛。與那些緊跟社會政治發展的文學觀念明顯不同。文壇上第壹次出現了壹個純審美目標的文學概念——“先鋒”。先鋒作家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特別註重“意識流”和“魔幻現實主義”等形式。陳蓉的《中年》、徐行的《無主題變奏曲》、馬援的《岡底斯的誘惑》、劉索拉的《妳別無選擇》、莫言、格非、余華、蘇童、葉都是從這個時候進入讀者視野的。先鋒派作家的童年是在“文革”中度過的,所以沒有很深的傷痕,這使得他們轉向尋求形式上的突破,最終從“先鋒派”轉型走上了自己的創作之旅。“先鋒派”雖然追求審美,但這種追求是建立在作家的主觀感知上的。光是這些作品表現形式的選擇就能說明問題。因此,它不是壹種完整的、真正的理性追求。

第三,新歷史小說。歷史之前通常只有壹個說法。在經歷了先鋒派的小說經驗之後,作家們除了“以文論道”之外,又回到了古代文人壹貫的追問與批判精神,他們試圖重新認識歷史,於是出現了“新歷史小說”。在蘇童的《妻妾成群》、陳的《白鹿原》、莫言的《紅高粱》和《豐乳肥臀》中,作家們已經有了自己認識和書寫歷史的勇氣,取代了傳統的歷史小說,逐漸成為歷史小說創作的規範。新歷史小說與其說是對歷史的表達,不如說是對歷史的解構。它完全放棄了對歷史的理性思考,轟轟烈烈地將歷史撕成碎片,只有幾個放大的人物組成了幾個故事。

第四,調侃文學(京派文學)。中國新時期的文學在10中被顛覆和重構,在中國社會結構的碰撞中似乎不再嚴肅和理性,人們似乎對文學的面貌和表現有了新的期待,這不得不讓文學苦苦思考如何做壹個“人”才能讓人喜歡。於是,文壇上出現了以王朔及其作品為代表的調侃文學或京味文學。不可復制的語言,直白流暢的文筆,嬉笑怒罵的冷幽默,此時的文學不再站在廟堂之巔,被徹底推倒,“調侃文學”深入人心。取笑文學使文學的非理性傾向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

三,身體意識:文學感覺主義時代

1990年代期間,中國社會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市場機制開始在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廣泛發揮作用。同時,中國的發展和進壹步融入世界,使中國社會日益繁榮,物質日益豐富。消費和滿足消費成為現代生活最突出的特征,物欲擴張了世界。在生活是壹種感覺,快樂是壹種感覺,甚至健康也是壹種感覺的口號下,我們全面進入了感官主義時代。似乎就是在這種感覺主義的理念下,我們在全面構建壹個感性的世界。現代科技的發展將世界推向了讀圖時代,視聽結構成為現代社會最突出的文化景觀。現代化似乎是各種形象的排列。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使視聽建構成為現代社會的理性需求。市場化讓我們生活中的壹切都被納入市場的規則中,有升值的機會。毋庸置疑,文學沒有理性,也逃不過市場的規則。更重要的是,文學的視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市場的作用不僅讓文學考慮怎麽寫,還要考慮寫什麽。壹切有市場有需求的東西都成了文學表達的內容。文學不再僅僅是壹種可以理解的精神產品,更是壹種可以感受的商品。文學也進入了感覺主義時代。

第壹,身體寫作。如果說以前的所有概念都是形而上的精神層面,那麽“身體寫作”則完全變成了形而下的物質層面,崇尚人體感官,追逐虛榮,傳播身體的美和性感,以情感遊戲和性感受作為文學敏銳表達的內容,力求以身體突破實現精神突破,從而突破文學作品的固有程序,如棉棉的糖,棉棉的糖等。壹些作品在身體寫作上的出格描寫壹直飽受詬病和爭議。身體寫作的誕生和轟動,體現了文學本身的自由自在和文學市場的開放。

二、美女作家(男作家)。美女作家的概念與身體寫作有些重合,但兩者還是有區別的。“身體寫作”仍然註重寫作本身,而“美女作家”以及後來的“美女作家”則完全摒棄了用作品說話的規則,充分註重作家的外貌。套用錢鐘書先生的話,可以理解為:不管雞蛋有沒有營養,下蛋的雞都是美的。

第三,80後。2003年,80後概念風生水起,其作者都是80後,大部分來自網絡或新概念文學大賽。由於他們缺乏生活經驗,他們的作品更關註他們敏銳的內心感受。韓寒、郭敬明、張悅然,雖然不是因為這個概念而出名,但卻是80後公認的三駕馬車。2004年深秋,他們當中越來越多的作家宣稱自己不屬於80後。在引進了李莎莎、孫睿、春樹等人之後,它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如果要總結80後的風格和影響力,可能只是泡沫後的虛無。

第四,痛苦的文學。繼畢淑敏備受爭議的《拯救乳房》(關於乳腺癌),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趙玉紅的《中國第壹病》(關於乙肝),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出版臺灣省作家許又聲的《晚安,憂郁》(關於抑郁癥)。更多的以疾病為題材的小說和紀錄片作品出現,以疾病為背景,以病人為主角,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病文學將是壹個長期的概念,文學作品只是壹種形式。我們更渴望實現的是全社會對患者的關懷,創造壹個沒有歧視的生活環境。

新時期,文學在中國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快車上不斷發生裂變。如今,中國的文學概念比當代文學前30年,乃至中國現代文學的概念要豐富得多。文學的精神追求和形成的品格,逐漸呈現出開放性、自由性、平等性和非自律性,這裏不貿然評價。但我們期待的是在文學觀念的轉變和文學觀念的演變中重建中國文學的精神價值,從而為中國文學的輝煌和走向世界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