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李白詩歌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詩歌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靜夜思》中的思鄉之情就是這樣來的:“床腳壹線明,豈已有霜?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又沈了下去,我突然想起了家。”當詩人“擡起頭來看,發現是月光”時,壹縷鄉愁從心頭升起。這樣壹個思鄉的過程,不僅人們容易理解,而且很多人自己也經歷過,突破了詩人與讀者之間因生活經歷不同而產生的情感隔閡,千百年來深受人們喜愛。詩中的月亮不再是壹個純粹的客觀意象,而是壹個飽含詩人情感的意象。在李白的詩中,有大量的關於月亮的詩,如:“我為明月愁,只隨風去夜郎西”(李白《聽說王昌齡遷龍標瑤要走》);“高燈閃爍;我的思念越來越深,望月嘆息”(李白的長相思);“從花叢中的壹壺酒裏,我獨自喝了。沒有人和我在壹起。直到我舉起我的杯子,我問明月,給我帶來我的影子,讓我們三個。”(李白《獨飲明月》);“月亮像鏡子壹樣升起,海雲像宮殿壹樣閃耀。水給妳帶來了家的感覺,拉妳的船三百英裏。”(李白《荊門渡口送別友人》)等。其他明月,寄托了詩人對月亮的熱愛,往往以月亮的性質為特征,但更多的時候被賦予了豐富而深刻的象征意義。因此,明月被詩人高度人格化,賦予了人類的思想和感情。“井泉月入閨,金瓶悲輝”(《夜坐》),“月色欲上長門廳,深宮暫不憂”,“夜掛晴空,獨攝長門宮人”(《長門兩訴》),“月落時燭盡於低軒,飛花落定笑空床”(《春怨》)。通過它,宮女和宮女思念月亮,使詩歌更加生動有趣,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正如張付青先生所指出的:“每當詩人寫月亮的時候,他們往往把月亮當作朋友、親人和愛人,向它傾吐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心靈與它交流,像孩子壹樣天真地向它敞開心扉,用最純潔、最真誠、最溫暖的情感擁抱月亮。”[4] (pp.166-167)也體現了詩人不認同世俗的高尚人格。李白詩歌中月亮的象征意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筆者簡要闡述。月亮象征著美麗和愛情。在古代,人們認為太陽是太陽,所以稱之為太陽;月亮是多雲的,所以叫太陰。所以人們常用月來形容女性的容貌、體態、情操之美,如“月之美”、“月閉花羞”。《詩經》中有壹首“月明人美,舒窈改正,努力”,用壹輪明月襯托出女性的純潔與美麗。李白詩歌中的月亮意象也有這種象征和隱喻。比如“明眸皓月,傾城含笑”(《古風》26),用比喻和誇張的筆法寫出女性的美;“走在亭道上,美人愁煙”(《回頂》),描寫夜深人靜時,壹個宮中女子在“陽臺連天”的亭道上,在月光下徘徊。她的悲傷在於,她對國王好運的願望壹次次破滅,呈現出壹個憂心忡忡的美人的空靈形象;月之玲瓏,人之恩怨壹字排開,筆從對面寫,不虧。“杯映壹曲帆,似見月雲”(《遇見月亮》),比喻人與月,人與月。用歌扇遮住臉的詞曲作者羞澀的樣子,就像是雲裏的月亮,時而烏雲密布,時而半露。“翠娥單鵑首月光照,美人歌舞羅衣”(《追憶似水年華》)。詞曲作者清麗脫俗,宛如新月的光輝,舞技出眾,歌聲甜美。“微風把歌聲吹向空中,歌聲飛來飛去”(同上)。其實這也體現了世界上最美好的感覺,那就是愛情,這不是多余的。明月象征著對家鄉、親人、朋友的思念。詩人遠離家鄉親人,常年漂泊國外,不禁思鄉明月。“天借明月,藍天白雲。故鄉無形,斷腸望西天。”(《遊秋·白樸錯丕二首》)我對明月思念故鄉親人,感情深厚。《靜夜思》正是這樣壹部詠月佳作。詩人深感“崖傾明月”(《安陸百兆山》),所以“若月夜雪,發人深省”(《秋山作慰》),因月思念親友。“吾心憂明月,吾將隨風至夜郎溪。”(《聽說王昌齡遷居龍表窯送此信》)詩人把對朋友的深情化作奇思妙想,請嶽明代他去夜郎看望朋友,傳達對故人的真摯關懷。堪稱詠月表達友誼的千古絕唱。李白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常常把個人的風流韻事引申到表現天下所有人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月下招人的思鄉之情,如:“月明帶弓影,胡建吹霜花”(《塞上之歌》),“壹溜月懸京城,萬錘洗。秋風吹來易道的聲音,家家戶戶都記得戍邊的人。哦,韃靼軍隊什麽時候才能被征服,我的丈夫什麽時候才能從漫長的戰役中回來!. "(子夜吳歌)寫的是長安城內有思想的女子,在月光下忙著制作禦寒衣物,送給邊疆的丈夫。她們渴望戰爭早日結束,讓丈夫早日歸家,在月夜表達思念丈夫的深情。詩人表達的是人民的共同願望和呼聲。用明月象征妳對人生理想的執著追求。詩人曾有“濟貧”、“安國”、“憂李淵”的偉大政治抱負和人生理想。他在詩中也多次用大鵬作比喻和比喻,他認為大鵬容易成名。“我們都是誌存高遠,想上青天,抱明月”(《宣州謝朓樓送別學堂雲叔》)是他這種遠大誌向的生動反映和形象寫照。誠然,這也反映了詩人實現人生理想的方式的不切實際的幻想。尤其是他“不屈不撓,不肯為別人打工”的高傲張揚的性格,使他在北京短暫的詩人生涯後“還錢”,遭受了人生最嚴重的挫折,但他從未屈服。在《夢登天目山》中,他明確地宣布:“啊,我怎麽能對那些永遠不會被人看到真誠面孔的高官厚祿卑躬屈膝呢?”為了堅守自己的理想,他從不自甘墮落,表現出對統治者的蔑視和決絕,堅持尋找自己的理想世界:“吾心與夢在吳與嶽,壹夜飛越鏡湖與明月”,表現了他對人生理想的執著追求。明月象征著人的高貴品質。古人描寫月亮時,多表現月亮的明亮、純潔、純潔,李白常以月亮象征人的高貴品質。“雲見日月生,鑄冶火精汞”(上雲勒)。詩人認為太陽是火煉出來的,月亮是水銀鑄出來的,所以才那麽純潔無瑕。“為見水中月,紫羅蘭出塵”(《陪當塗載玉叔遊花城寺養公清風閣》),寫出紫羅蘭出淤泥而不染於水中的飄逸潔性,以對比養公與“助人不利己”的清正形象;"生活在混雜的人群中沒有名聲,為什麽要像月亮或雲壹樣高?"(《行路難》第三部)奉勸人淡泊名利,善待他人,善待自己,不要追求所謂的清高名聲;再如“天高雲淡月白,海鷗知靜”(《贈漢陽輔錄》第壹部),“春暖花開,秋色碧海雲...松風清玉,溪水明月香”,“卷簾上見清月,疑是山陰夜飄雪”,“見心與水月相合,得壹珠”(《贈宣州》)“明月不歸碧海,白雲滿愁”(《哀朝慶恒》)。詩人用明月來比喻日本高僧晁衡對中日文化交流發展的巨大貢獻,紀念他為中日友好獻出生命時的高尚品格和光輝歲月,成為中日交流史上的佳話。此外,詩人還以“屈平辭賦掛日月,曾經威武的楚王,只是留下壹座古墳”(《江上歌》)的詩句,表明屈原的愛國詩流傳千古,可以與日月爭輝,褒貶分明。日食象征著黑暗對光明的侵蝕和遮蔽。月食是壹種自然現象,但古代人將其視為災難的征兆。”《癩蛤蟆蝕圓影,明夜盡》(古浪月行),詩人用“癩蛤蟆吞月非吉兆”的古語比喻和暗示唐朝表面繁華和動亂原因的深刻危機所掩蓋的腐朽本質,表現了詩人的政治遠見和深刻憂患意識。”癩蛤蟆瘦得太清,侵蝕這瑤臺月。圓圓的光消失在天空,金色的精靈不見了。”(《古風》第二部)這首詩和前面的詩差不多,都象征著皇帝被某些奸臣蒙蔽,或者說國家衰落。後來的安史之亂證實了詩人的觀點和主張,這是詩人“過去就是現在”和“霜下重刑”的另壹種表達(同上)。以明月意象象征哲學的啟蒙。詩人有壹首關於月亮的名句《飲鴆止渴》:“明月幾時來青天?我會停下來喝杯酒問問。月亮永遠登不上月亮,但月亮與人民走得很近。明亮如鏡的綠色煙霧在宮殿中飛舞,散發出冷光。但看到黑夜從海上走來,妳寧願知道它是走向雲端嗎?大白兔秋天搗藥,春天復活。嫦娥壹個人住的時候誰可憐她?現在的人在古月不見,在現月卻取了古人。古人雲,人若流水,望明月。只願歌對酒,月色照金瓶。“很長壹段時間,壹輪明月高掛藍天,光芒萬丈,放射出無盡的光輝。它起得晚,總是與人若即若離。月亮很長,但人生很短。面對永恒的明月,詩人沒有感到突如其來的情感,於是停下來問。對月亮附加永恒的感情,引發了它對生命哲學的探索,把宇宙的浩瀚、時空的浩瀚、生命的短暫這壹生命話題擺在了月亮和讀者面前。今人看不到古時候的明月,古時候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給人帶來不能與月亮同在的遺憾。張的《春江花月夜》也說了這個道理:“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江月只是年年相似”。雖然“月”年年相似,“人”年年不同。人生就像歷史長河中稍縱即逝的水,短暫而渺小。只有明月和宇宙是偉大永恒的。詩人以月亮為生命的參照物,通過對月亮的永恒與無限的深刻哲學思考,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深深眷戀和對人生理想與價值的執著追求。詩人對月亮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暫的哲學思辨,並不是脫離或附加在詩中的,而是通過對月亮的觀察、認識和理解而產生的壹種思想認識和升華,是壹種貫穿全詩的內在精神和意蘊,特別是哲學思維與月亮意象描寫的有機結合,使詩的主題從情感出發,從審美中凈化,從哲學思維中升華。再如《帶妓女去王曦梁棲霞山蒙山桃花源》:“王曦梁去了嶽明,黃鸝醉啼春風。“《蘇臺訪古》:“舊園荒蕪,楊留信,淩哥的清唱劇春不能唱。只有今天的西江月,曾經照顧過武宮的人。“這兩首詩是詩人遊覽名勝古跡後的懷舊之作。王曦梁已去,六朝風光已不在;蘇代被遺棄了,當年的繁榮已經休息;物是人非,但江悅不敗。詩人表達的是對物是人非,對人生滄桑,對歷史興衰的深深嘆息。在這裏,明月成了王曦梁和王武從鼎盛走向衰落和滅亡、朝代更叠和歷史興衰的見證。明月猶在,曾經的梁武帝,除了貧瘠的墳墓,都變成了歷史的浮雲。這很像劉禹錫的名句《石城》“淮水東舊月,夜臨女墻來”。可謂是關於月亮的詩詞佳作,連綿不斷,精彩紛呈。它們不僅給讀者以精致的藝術審美享受和感染,也給讀者以深刻的哲學啟迪和情感熏陶。分析和探討李白詩歌中的月亮意象及其意蘊,對於全面認識和理解詩人詩歌創作的多樣化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個性特征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袁興培先生所指出的:“詩歌的意象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征,最能表現詩人的風格。壹個詩人是否有獨特的風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是否建立了自己的意象群。壹個意象創造成功後,雖然可以為其他詩人所用,但往往只有在壹個或幾個詩人的作品中才有生命力。甚至這個意象也與這個或這些詩人聯系在壹起,甚至成為詩人的化身。”⑤(第242頁)真誠地說。說到關於月亮的詩,就不能不提到大詩人李白。他那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關於月亮的著名詩篇,經常出現在大、中、小學的課本中,成為中國文化的稀世瑰寶之壹。詩人在詠月中不僅形成了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征,而且是壹位善於博采眾長的詠月大師和集大成者。他廣泛吸收了《詩經》、曹操、張等人詠月詩的優秀文化底蘊和表現技巧,有時甚至喜歡借鑒前人的詩歌並加以創新發展,達到了詠月詩創作的高峰,對後來的劉禹錫、楊萬裏、蘇軾等詠月詩創作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另壹方面也使我們認識和理解李白詩歌中的大鵬、高山、瀑布、黃河等壯麗意象,領略其崇高壯美的詩風。同時,我們也可以認識和理解李白詩歌中許多精致的意象和優美的詩風,如明月,從而對詩人、詩歌、詩風、詩歌意象有壹個很好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