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關於計算的詩

關於計算的詩

1.關於數學的古詩有很多關於數字的古詩。以“帶燈寶塔”為例:

首先,寶塔燈。

這是明代數學家吳京所著《九章算法類比》中的壹個題目。題目是:

遠遠望去高聳入雲的七樓,紅光倍增。

* * *燈三百八十壹,頂樓有幾盞燈?

解決方案:

每層的倍數之和:

1+2+4+8+16+32+64=127

頂層燈數:381÷127=3(燈)

二、作品簡介:

九鼎酸發碧雷打拳又名九鼎碧雷打拳。明初的算術。十卷第壹卷是明代吳京寫的,寫於1450。

這本書的序言是《乘除法舉例》,旨在闡述算法的基本理論。列舉了大數記數法、小數記數法、計量單位、整數分數四則運算、定位、開方、差分,並以詩歌的形式壹壹講解。序言中還提出了壹個中國數學著作中從未出現過的“書寫算法”:根據兩位數相乘的位數,相應地畫出方塊。選擇壹個方向畫出每個單元格的對角線,在對應的單元格中寫出每兩個數相乘的乘積,按照十位數在上,壹位數在下的規則寫出,然後將對角線壹條壹條相加,得到所需乘積的位數。第1至9卷是65,438+0,400多個應用問題的解決方案匯編,遵循九章算術的風格,屬於、小米、衰落、韶光和尚。詩歌是用韻腳表達的;類比系統的算法也差不多,結合當時的實際應用問題,包括商品交換、合夥經營、利息計算、物上劃點(以商品定價支付費用)等。第10卷“各種方”,包括平方根、平方根、高次方、從平方和到立方的帶,用的是“立開”的方法,而不是“增乘開”。

三。作者簡介:

吳京,本名新民,是壹位大師。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曾任浙江幕府國務大臣。生卒年不詳,生活在十五世紀1450左右。中國是明朝景泰年間的數學家,他寫了九章算法比較。

2.求關於數學的詩詞~ ~有很多詩詞迫切表達數學思想和概念。

比如張景中院士主編的新課程高中數學教材(湖南教育出版社新課標實驗教材),每章都有壹首詩。比如第壹章“集、映射、作用”,說的是落霞花果香,物換星移見滄桑。

因果變化比較有關聯,好的策略是打破混亂?集合基礎理論嚴謹,映射函數淡黃色。看圖單討論漲跌,科海有招開船。

到第二章“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時,我說:晨霧阻斷了交通,蘑菇雲核遮天蔽日;化石年齡算的巧妙,文海鎖的句子快如風。解釋無窮事物,函數三族成就奇功。學習完這兩章,仔細閱讀,不要有壹些感觸。

第二,詩歌的數學是抽象而枯燥的。如何讓數學變得通俗易懂,受到人們的喜愛?在這方面,我國古代數學家做了很多嘗試,歌謠和公式就是其中之壹,讓人在回答數學問題的同時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從南宋的楊輝開始,元代的朱世傑、丁菊、賈衡,明代的劉世龍、程大偉都以韻文的形式提出了各種算法,或以詩歌的形式提出了各種數學問題。

朱世傑的《思源遇見》和《或問歌》中有十二個數學問題,都是以詩歌的形式提出來的。比如第壹個問題:“今有方池,每平方尺止。

礁石的兩邊逐漸變大,水冒出來30英寸。東海岸有壹種香蒲,水面上沒有零。

橋墩與水稍平齊,那麽如何確定三種(水深、墩長、墩長)?“元代有壹本關於量田方法的計算書《詳明算法》:“古人量田較長,皆憑繩尺畫量。雖然有壹種形式的普遍定律,但只有田方定律易於詳述。

如果看到漩渦斜下凹,壹定要補上。但是,小米實際上是壹種田地產品,分兩畝或四畝的方法很強。

“程大偉的《明代算法提要》是壹部通俗實用的數學著作,也是壹部數字詩的代表作。明末清初廣為流傳的《算法通宗》十七卷,為民間數學知識的普及做出了突出貢獻。

程大偉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才完成這本書。最初,他是壹個商人。他經商時,從全國各地搜集算術、寫作方面的書籍,編成歌謠,把枯燥的數學題變成美妙的詩篇,讓人朗朗上口,加強了數學普及的親和力。程大偉也有壹首類似的二元壹次方程的飲酒數學詩:“酒家飲酒者甚多,薄酒之名厚醇。

壹瓶好酒三人醉,三瓶稀酒壹人醉。* * *喝了19次,33個客人都醉了。

想請高明做學問。有多少酒精?“這首詩的大意是,壹瓶好酒能醉倒三位客人;三瓶薄酒就能把客人灌醉。33個客人喝醉了,總喝19瓶酒。

有多少瓶好酒和薄酒?著名的《孫子舒靜》中有壹個“不知物數”的問題。這段計算的原文是:“今天有數不詳的東西,三三數剩二,五五數剩三,七七數剩二。事物的幾何是什麽?回答二十三。

“這個問題流傳到了後世,出現了很多有趣的名字,比如‘鬼谷算計’、‘韓信點兵’。程大偉在《算術大壹統》中以詩的形式寫了壹個數學解:“七十裏三人同行,五樹二十壹梅花,月中七子團圓,除以壹百零五便知。

”這首詩包含了著名的“余數定理”。也就是說,余數除以3乘以70,余數除以5乘以21,余數除以7乘以15。如果結果大於105,則減少105的倍數。

上述問題的結果是:(2 * 70)+(3 * 21)+(2 * 15)-(2 * 105)= 23。在印度學者巴什加羅的著作中,也有這樣壹首數學詩:“茉莉花香,引蜜蜂采蜜。”

熙熙攘攘,數不清,壹群飛進了花叢。這個組有多少人?並分析條件:所有的平方根的壹半,另外兩個加在壹起;總數的九分之幾,在外面遊蕩打遊戲。

“如果列出不合理的方程運算,可以得出這群蜜蜂是72只。此外,還有壹首關於荷花的數學詩:“萍萍湖水清澈見底,紅蓮生於半尺石上;“出淤泥而不染,清凈婉約,忽被吹至碧水。

漁夫看著忙上前,花兒離原來的位置有兩尺遠;請解決問題。妳怎麽知道這個湖的深度?“這是壹個多麽詩意的代數問題啊!妳看,湖裏長的紅蓮有半尺長,被風吹到壹邊去了。紅蓮頂上的花與原來水面的距離是2尺。這個湖有多深?根據畢達哥拉斯定理,這個湖的深度是3.75英尺。三、數入詩:最常見的數入詩是壹。

雖然“壹”是壹個數字概念,但其實“壹”字在詩歌中運用得當,會產生美的藝術效果。比如清代詩人陳寫過壹首《壹圖秋江獨釣》的詩:“壹帆壹槳壹船壹漁人壹鉤壹弓壹笑明月壹秋江。

“五代時,南唐皇後李煜在位時,曾為宮廷畫家魏憲的《春江打魚》壹畫題詞兩句:“浪滿雪,桃李無聲;壹壺酒,壹桿身,天下有幾個人?”“壹個春風,壹條船,壹個繭和壹個光鉤;花滿朱,酒滿歐,妳在浪中自在。

“壹個灑脫的漁夫形象呼之欲出。再如元曲《雁落取勝令》詩:“壹舊歲,壹日,壹秋復壹秋,壹代催另壹代,壹聚壹離,壹苦壹悲。

躺在躺椅上,壹輩子在夢裏找個熟人,他會認識壹會,我們都會認識,吹壹次,唱壹次。詩中22個“壹”字不斷重復,折射出人生虛無縹緲的辛酸。

其文筆奇特,卻以俚語取勝。有些詩會在詩中嵌入壹到十個數字。

宋代哲學家邵康說:“去二三十裏,有四五煙村,六七亭,八九十花。”這首詩的妙處在於,它依次嵌在十個基數中,寥寥數語描繪了壹幅恬靜淡雅的田園風光,勾起了人們無盡的感慨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