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壹個重要概念。古人認為意義是內在的抽象心智,如同外在的具體物體;意義源於內心,借助意象表達,意象其實是意義的寄托。中國傳統的詩歌理論,其實指的是寓情於景、借景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處理技巧。詩歌創作的過程是觀察、感受、醞釀、表達的過程,是再現生活的過程。
意象的運用自然因人、因事、因時、因情而異。壹般來說,立意的方法可分為賦、比、興三類。
賦,也就是直接寫東西,就是作者平時說的。在作者看來,壹個物體具有表達自己感情的特性,可以直接用它來讓這個形象把自己的感情拍出來。
比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比喻,用不同的方式把作者的感受與其他事物、明喻、暗喻或象征進行比較,直接把自己的感受與人或事物進行比較,使之具有人或事物的特征。
興的意思是“先說別的,以引起要唱的詞”。興必須依附於某樣東西,有壹個能引起興的具體形象,然後使這個具體形象滲透到作者的感情中,從而產生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