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源到貴德的山地和草原高原屬於青藏高原。山峰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上遊河谷海拔超過4200米。上遊河谷兩岸地形平緩,排水不暢;導致大面積的沼澤和許多湖泊。貴德從金夢河開始的河段是黃土高原,南部有呂梁錫伯、渭河谷地,北部有鄂爾多斯高原,西部有蘭州谷地。黃土高原海拔壹般為1,000-1,300m,地貌不均勻,坡度陡深,溝壑地面坡度1.5-20度,溝壑面積占40-50%,溝壑密度3-5km/km2,切割深度超過100m。在金夢下面,它進入地勢低窪的華北平原,海拔不超過50米。進入下遊後,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僅為0.12%。水流變慢,沈積大量泥沙,高出地面4-5米。由於黃河的多次改道,扇形的古河床和古天然堤變成了緩丘和窪地交替的傾斜平原,窪地比較開闊平坦。
河流流域調查
黃河從源頭上遊至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全長3472公裏。中遊為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河長1206 km。桃花峪以下是下遊,河長786公裏。(關於黃河上中下遊的劃分有多種意見,此處采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自東向西橫貫中國,流域東西長1.900公裏,南北寬1.654,38+0.000公裏,總面積752443平方公裏。
黃河,像壹只昂首挺胸的雄獅,從青藏高原穿越青海、甘肅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和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在晉陜之間的山溝裏;突破“龍門”,在西嶽華山腳下掉頭,穿過華北平原,奔向渤海之濱。流經9個省區,匯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流和河流,行程5464公裏,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公裏,是中國第二大河流。全流域年均降水量約400毫米,而黃河年均徑流量僅為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排名第八。流域內耕地2億多畝,加上下遊沿豫魯河地區,人口約6543.8+0億。
全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年均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流經黃土高原,支流帶來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年最大輸沙量3965438+1億噸(1933),最大含沙量920kg/m3(1977)。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654.38+0.6億噸,平均含沙量35 kg/m3。
枝
黃河的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麗、清水、大黑、窟野、武定、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
主要湖泊
有紮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主流峽谷
黃河幹流有30個峽谷,上遊28個,中遊2個。下遊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幹流峽谷段長1707 km,占幹流全長的31.2%。
上遊:從河源到貴德,兩岸多山地和草原高原,海拔3,000m以上,高峰超過4,000m。河道呈“S”形,河源段400公裏範圍內河道曲折。兩岸湖泊、草原、沼澤眾多,河流清水流量穩定,用水量少,產水量大。湖泊眾多,最大的湖泊星蘇海和鄂陵湖為高寒高原氣候。魚類資源已經很久沒有被開發了。
中遊:金夢導遊,多經過高山峽谷,水流湍急,坡度較大。導讀劉家峽河谷切割極深,河寬50-70米,最窄處不到15米,谷深100-500米。水流湍急、狹窄、陡峭,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峽谷上建了壹座大型水庫。黃河流經河口鎮,轉向南,經秦晉峽谷,到達龍門全長僅718km,落差611m,坡度較大。龍門以下至潼關,河段130km,水流在納汾、渭河、朱靜、洛珠河,水量大增,泥沙淤積嚴重,河道不穩定。
下遊:金夢至華北平原段為下遊,全長874公裏。河道寬闊平坦,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5米。它是壹條地上河流,擁有最豐富的魚類資源,包括河口洄遊魚類、河流魚類、定居魚類、半鹹水魚類和水生魚類。
關於黃河上、中、下遊的分界,眾說紛紜。黃河水利委員會將河口鎮和桃花峪分為上、中、下遊。傳統的中學教科書將河口鎮和金夢分為上、中、下遊。學者楊認為青銅峽和更合適。學者許主張以河南焦作市武陟縣的嘉應關作為黃河中下遊的分界線。以下是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向上遊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河段為黃河上遊。上遊全長3472公裏,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公裏,占黃河總量的51.3%。上遊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10‰;大型支流43條(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裏以上),徑流量占全河的54%;黃河上遊僅占全河年輸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澈水源。河流上遊受青海阿尼瑪青山、西樵山和南山控制,呈S形彎曲。根據河流特性的不同,黃河上遊可分為三部分:源頭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段。
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的上部為河源段。河源段起於卡日曲,經星蘇海、紮陵湖、鄂陵湖至瑪多,繞過阿尼瑪青山、西青山,經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多流經三四公裏的高原,河道曲折,兩岸是湖泊、沼澤、草灘。水質清澈,水流穩定,出水量大。河段內有紮陵湖和鄂陵湖,均在海拔4260米以上,庫容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6543.8+0.08億立方米,是我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黃河從青海瑪多到甘肅瑪曲,流經巴顏喀拉和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多數河段都有寬闊的山谷,偶爾有峽谷。黃河從甘肅瑪曲到青海貴德龍羊峽,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匯入黃河。
青海龍羊峽至寧夏青銅峽段為峽谷段。該段河流流經多山丘陵,由於巖石性質不同,河谷和寬谷交替出現:河谷形成於堅硬的片麻巖、花崗巖和南山變質巖中,寬谷形成於松散的砂頁巖和紅色巖系中。該段有20個峽谷,包括龍羊峽、積石峽、劉佳峽、八盤峽和青銅峽。峽谷兩側都是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流坡度大,水流湍急。從貴德到蘭州,這壹段是黃河三大支流的集中河段之壹,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流入,大大增加了黃河水量。寧夏龍羊峽至下河沿幹流河段是黃河“富礦”區,也是我國重要的水電基地之壹。
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為沖積平原。黃河離開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西北邊界向東北流動,然後向東到達河口鎮。沿河地區大部分是沙漠和荒漠草原,基本沒有支流註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側是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和河套平原。沿江平原不同程度存在洪水和冰淩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900公裏,寬30-50公裏。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有“黃河多災多難,唯有壹套富”的說法。
中遊
黃河在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之間的河段為黃河中遊,全長1.206公裏,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公裏,占總流域面積的45.7%。中遊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這條河有30條大支流;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的泥沙量占整個黃河泥沙量的92%,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連續峽谷——山西峽谷。河段內大部分支流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9億噸來自該區間。該河段比降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部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低水位落差約18米,氣勢磅礴。
從禹門口到三門峽,黃河流經魏奮平原,河谷變寬,水流緩慢。該河段兩側是渭北和晉南黃土塬,是陜西和山西省重要的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羅易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遊泥沙的主要來源之壹,多年平均年產沙量5.5億噸。該河段位於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132.5km河道內,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搖擺非常不穩定。受潼關附近山脈的約束,河谷突然變窄,形成壹個天然的卡口,寬度只有1000米。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及渭河下遊的沖淤變化密切相關,故用“潼關高程”這壹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段從小浪底開始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流在中條山和小山之間,是黃河幹流上的最後壹個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逐漸變寬,是黃河從山區向平原的過渡段。
下遊
黃河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河段是黃河下遊,全長786公裏,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公裏,占總流域面積的3%。下遊總落差93.6m,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黃河成為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了從東平湖流出的大汶河,該河段沒有大的支流。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之間為低山丘陵外,其余依靠堤防,全長1.400公裏。歷史上,長江下遊經常決口,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沈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遊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黃河以北首先結冰,形成淩汛。冰壩很容易因冰淩泛濫而堵塞,導致堤防溢出,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利津以下是黃河口。由於泥沙淤積,黃河河口不斷延伸和擺動。目前,黃河入海口位於渤海灣和萊州灣的交匯處,是1976人工改道後清水溝淤積形成的新河道。近40年來,黃河向河口區輸送的泥沙平均約為6543.8+0億噸/年,平均每年凈地25至30平方公裏。
使用
環境保護
公元前3000-2000年(黃河流域仰韶文化至安陽殷墟)黃河流域的地理環境適宜植被的生長和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2℃左右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越的條件。這壹時期,黃河中下遊地區存在大量的雷夏澤、奧諾澤等湖泊。《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蔥郁,禽獸繁衍”,關中平原直到我國戰國時期仍有“山川秀美,河溝縱橫,人才眾多”(歷史時期黃河中遊的森林,史年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制農具的大量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和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長期以來壹直是中華文明的中心(中國歷史地理,藍勇,2002),加上中國古代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的植被破壞成為壹種長期的、大規模的現象。隨著11世紀寒冷氣候的開始,以及中國經濟中心的南移,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但森林覆蓋率已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被黃河侵蝕,大量的土壤被卷走,形成了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根據科學家的研究,黃河變了有兩個原因。壹、秦以來黃土高原氣溫轉涼,暴雨集中。再加上黃土本身結構松散,容易被侵蝕坍塌,助長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快速增長,無限制開荒放牧,使森林遭到破壞,草原遭到破壞,綠色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保護層,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裏就有4000噸珍貴土壤被侵蝕,相當於壹年毀掉550萬畝耕地!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明顯降低,導致農作物大面積減產。減產越多,人們就越需要開墾荒地:開墾的土地越多,水土流失就越嚴重。這樣,越墾越窮,黃河泥沙越多,黃河決口改道次數越來越頻繁。治理好黃河,關鍵是控制泥沙,不讓它隨意流入黃河。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們設計了治理黃河的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應該堅持畜牧業和林業的經營方向。我們必須保護森林資源,盡快恢復失去的植被。要讓大家明白,毀林是徹頭徹尾的自取滅亡,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大量興修水利。這種多管齊下的做法,壹定能防止水土流失,讓黃河之夢更好地實現。
堵塞河流
自1972以來,黃河經常斷流。造成斷線的原因有很多,可以總結如下:
1.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壹方面河道蒸發量大大增加,另壹方面春夏季上遊冰川融化吸收大量熱量,導致內陸局部溫度低於常年,使得內陸與海洋溫差減小,進而導致季風減弱,季風從海面帶入內陸的水汽不足。雖然全球變暖使冰川融化增加了上遊水源的流量,但這並不能抵消蒸發量增加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最終導致中下遊水量逐年減少。
2.植被破壞。黃土高原植被破壞嚴重,缺乏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漸沙化,蒸發量變大。土地幹涸的地下水需要不斷被吸收,流經河流得到補充。
3.落後的灌溉方法。黃河中上遊大部分流經經濟欠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乏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大部分被淹,造成黃河水資源浪費嚴重。
山谷遷移
據史料記載,在1946之前的三四千年間,黃河受近1593洪水威脅,河道因洪水改道26次,決口1000多次。
黃河最近壹次改道是在1855年(清鹹豐五年)。黃河大分流前,黃河下遊流經路線。按我國現行行政區劃,壹般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濮陽,山東的曹縣、單縣,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到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郫縣。但改道後,黃河突破原有河道,改向東北方向,借大清河流入山東渤海。
最近風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現在專家說如果人類亂砍濫伐,黃河源頭很可能淹沒在風沙中。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起源,但被稱為母親河的源頭,今天卻被荒山包圍,到處是沙塵暴。
專家指出,人類違背自然生活方式的非法砍伐是破壞水資源的主要原因,這使得這個擁有數千年歷史的生態系統面臨崩潰,很可能成為人類文明破壞的又壹遺址。
瀑布
由於泥沙淤積,5464公裏的黃河河床高於流域內的城市和農田,且都有堤防約束,否則會給流域當地人民帶來災難,故稱“懸河”。那麽黃河是從哪裏變成“懸河”的呢?
蒙古巴彥淖爾盟西南的磴口縣,這裏黃河河道平均比縣城高4到6米。
黃河在中條山和秦嶺之間流淌,從河南金夢穿過。從這裏出發,距黃河30公裏,就是我國著名的都城洛陽。洛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壹。自東周以來,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楊迪)、唐朝(武則天)、後梁、後唐都在此建都,被稱為“九朝古都”。
殷滅後,國寶九鼎遷至洛陽,意圖以洛陽為都城。武王死後,當時輔佐成王的周公和趙公大規模修建洛邑,建立了王城和成州城兩座城。建水東和水西之間是王城,也就是今天河南洛陽的王城公園;在水東,也就是今天白馬寺附近,就是成州城。遷都於望城,周遷都於周城。東漢劉秀稱帝後,洛陽成為都城。
漢魏洛陽城是在成州城遺址的基礎上擴建的。洛陽城的歷史是“南北九十步,東西六十十步”,所以又叫“九六城”。
早在五六千年前,洛陽以西五十裏就有“仰韶文化”,可見當時的母系氏族公社制度相當發達。這就是開始,越來越輝煌。
李白詩中說:不看黃河之水如何移出天界,就奔向大海,壹去不返。黃河發源於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經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肅,黃土高原、鄂爾多斯高原的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華北平原的河南、山東流入渤海,全長5464公裏,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裏。因為黃河流經黃土高原,
旅遊資源
生機勃勃的上遊河段——這壹河段被稱為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其中,從龍羊峽到青銅峽,河流峽谷相間,河床比降大,水力資源豐富。規劃利用缺口超過1.200m,裝機容量超過1.00萬千瓦,占全河近50%。年均發電量近600億千瓦時。
溫柔纏綿的寧蒙河段——黃河在這裏平靜地流淌,灌溉著兩岸的農田,造福著當地百姓。所以有“黃河富寧夏天下第壹”和“黃河之險,只富壹方”的說法。寧夏銀川附近土地平坦,面積廣闊,2000多年來壹直采用黃河水自流灌溉。這裏物產豐富,珍貴的中藥材枸杞、銀川大米品質優良,被譽為“江北”。(枸杞照片)內蒙古河套平原很幹燥。在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在這裏,“沒有水就是沙漠,有水就是綠洲”。黃河水為這裏的工農業生產創造了優越的條件。
黃河中遊——陜甘寧峽谷,黃河在這裏劈開萬仞山,猶如壹根竹子,形成了黃河上最長的連續峽谷河段。這壹段有兩個著名的地方:
壺口瀑布——黃河以雷霆萬鈞之勢沖向這裏,咆哮而去。壺口瀑布不僅是黃河的象征,也是中華民族不畏艱難、勇於開拓、銳意進取精神的象征。“風在咆哮,馬在呼嘯,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這首雄壯的歌曲唱出了黃河的風華,更唱出了中華民族所向披靡、艱苦奮鬥的豪氣。
龍門——“鯉魚躍龍門”的故事就源於此。據說鯉魚能跳過龍門就能變成龍。這個傳說表達了人們努力奮鬥後達到理想狀態的美好願望,也激勵著中華兒女自強不息,奮鬥不息。相傳是大禹開鑿的峽谷,所以又叫禹門口。
相關文化
654.38+0.5萬年前,山西省靠近黃河的芮城縣出現了西後渡猿人。後來,654.38+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理猿人在黃河岸邊漁獵,繁衍生息,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7萬年前的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的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距今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距今3700-2700年的青銅文化遺址和公元前770年出現的鐵器文化遺址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開始,黃河流域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傅、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揭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秦煌漢武,唐宗宋祖,壹代驕橫的成吉思汗,這些皇帝帶領中華民族將古老的黃河文明推向了舉世矚目的輝煌巔峰。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果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也傳遍了全世界,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首先,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世界第五長河,是壹條5464公裏長的河流,蜿蜒在中國北部。從空中看,它像壹個巨大的“吉”字,也是我們民族特有的圖騰。
二,黃河的人物塑造
不僅僅是壹條大河。黃河、黃土地、皇帝、黃皮,所有這些黃色的表象將這條流經中國心臟的濁流升華為壹條聖河。《漢書·溝記》視黃河為萬水之首:“中國有百川之源,不在四都,而在河中。”
第三,黃土風化理論
在漫長的地質時間裏,在亞洲內陸的沙漠戈壁中,隨處可見的沙礫在急冷急熱的惡劣環境中分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長年累月把它們吹到東邊,粗沙落在蒙古高原,最細膩的粉末隨風飄落到今天的甘肅、陜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六省。經過幾百萬年的搬運和堆積,終於形成了壹個黃土高原,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至日月山,東至太行山。
第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壹片無與倫比的黃土,面積達41,000平方公裏,黃土覆蓋厚度壹般在1,000米以上。隴東、陜西、山西等地黃土深達100至200米,蘭州地區厚達300多米。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發現,雖然黃土高原的降雨量不如南方豐富,但養分的淋溶損失也較少,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橡樹、油松、雲杉、大棗、荊條的生長。那時,茂盛的植被孕育了溫暖多雨的伊甸園。今天,山西、陜西、甘肅、寧夏等省都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地處中原的河南省簡稱“豫”,可見在倉頡造字時代,這裏還是大象出沒的地方。
六、歷史繁榮的基礎
地質學家發現,黃土有極好的悟性,適合挖洞穴居住;農學家發現黃土中的各種礦物質營養豐富,自然肥力高。先民們逐漸在這片黃土地上挖掘洞穴居住,並以種植谷物為生。5000多年前,黃帝和顏地部落繁衍生息,華夏先民的足跡踏遍了黃土地。隨後的日子裏,中國第壹個王朝在這裏興盛,八百年的開國之國周在這裏發端,橫掃六合、統壹全國的秦帝國在這裏興盛。
七、古代文明的啟蒙
在距今654.38+0.6萬多年前的山西芮城後杜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發現了燒焦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距今654.38+0萬年前的山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發現了許多碳沈積。
從此,藍田人、大理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懷抱中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在這樣壹片綠野中狩獵采集,度過了華夏文明的黃金童年。
八、改造自然成就的歷史記述
它的確是最早沐浴文明之光的地方,也必然是最先被文明之火觸及的地方。根據古老的傳說,神農曾經教人們種植莊稼。耐人尋味的是,神農是炎帝,也就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其實就是焚林耕種。
孟子記載了三皇五帝火燒山林的“功績”:“當堯...植被茂盛,動物繁殖,谷物沒有收獲,動物受到威脅...只有姚壹個人在擔心,他處理好了。舜善用火。彜烈山燒之,禽獸逃之。”
在《詩經》中,我們聽到了先人砍樹時的吟誦:“侃侃伐檀,河水枯,河水清,碧波蕩漾。”“伐木丁丁,鳥兒歌唱。”
九、黃土高原植被第壹次遭受重大損失。
始皇帝統壹六國時,大量人口進入關中,墾荒面積大增。同時大興土木,修建宮陵,大肆砍伐關中山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擊敗匈奴,在河套地區獲得大片土地。後來定居外地戍邊,多次移民鄂爾多斯高原,每次都有幾十萬人。原本壹望無際的草原變成了農耕區。
十、黃土高原森林第二次遭受重大損失。
西漢時期,中國人口突然增加到6000萬。擴大向西北移民成為解決人口膨脹壓力的主要手段。僅漢武帝時期,就有70多萬人遷移到西北邊塞。西漢把匈奴趕到了遙遠的漠北,把大片的森林和牧區變成了農耕區。西漢時期在河套開發的引黃灌溉工程,是以寧夏、內蒙古的賀蘭山森林和陜北的森林遭到巨大破壞為代價的。
XI。露出河底
日前,黃河小北幹流(山西、陜西段)山西河津段大金嘴、小石嘴河段出現百年奇觀“揭河底”,河底泥沙被水流卷起,如同地毯。
“揭河底”現象是黃河特有的泥沙運動規律,主要發生在小北幹流龍門和黃河支流渭河。其表現是,高含沙洪峰經過時,河床在短時間內遭受嚴重沖刷,河底的塊狀、片狀泥沙像地毯壹樣被卷起,然後被水流卷走。如此強烈的沖刷,可以在幾個小時到幾十個小時內使這壹段河床深幾米到十幾米。由於“揭河底”現象形成的特殊條件,“揭河底”被稱為黃河的百年奇觀。
據悉,黃河上壹次被“揭開”是在1977年7月6日。這場“河底揭秘”從7月5日8點開始,壹直持續到8點40分。在此期間,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號丁壩段,兩個高約1米、長約7-9米的1號大型起吊物,伴隨著洶湧的水聲先後被吊起。
7月初,黃河中遊吳堡至龍門段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攜帶大量泥沙南下。7月4日晚,河津源頭龍門水文站洪峰流量達到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700多公斤每立方米,為局部出現“揭河底”現象創造了條件。
十二、黃河詩
在鷺鳥山莊,唐·王誌煥
太陽在西山附近慢慢下沈,黃河流入東海。更上壹層樓,看得更遠
涼州瓷王堂紙環
黃河越來越遠,因為它在黃河中間流動,玉門關坐落在壹座孤獨的山上。何必用楊柳的悲歌來抱怨春天的耽擱,老玉門關,壹個春風不是吹的啊!
唐代杜甫的兩首黃河詩
黃河北岸的海西軍,鑼鼓響遍天下。鐵馬無數,胡人高鼻成群。
“史詩般的頌歌?黃河“唐胡曾。
王博被埋沒了,不再旋轉,黃河依然茫然。順流而至* * *牛郎語,只好靈若天降。
範仲淹,江上的漁夫
來到河邊的人往往只愛棲木。看看那些可憐的漁民,在大浪中上下浮動,在小船中搖擺。
蘇軾,惠崇濱江小景
竹林外的兩三朵桃花,水裏的鴨子,它們首先註意到了春天的暖春。沙灘上長滿了艾草,蘆筍也開始發芽,河豚正準備逆流而上,從大海遊回河流。
《黃河》王松安石
寄昆侖五色流,壹片黃濁彌漫中州。吹沙打浪千裏,轉到屋邊無處問。
江湖上——王安石
江北秋蔭半開,曉雲多雨卻低。青山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我突然看到千帆隱約可見。
黃河之詩——《黃河頌》
《黃河頌》是黃河大合唱的樂章之壹,由序曲、主體和尾聲三部分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