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唐代邊塞詩與宋代邊塞詩的差異

唐代邊塞詩與宋代邊塞詩的差異

唐宋邊塞詩都描寫邊塞生活,抒發愛國情懷。但細讀之下,我們發現唐代邊塞詩意氣風發,宋代邊塞詩壹片淒涼。

唐代邊塞詩產生於盛唐時期。這壹時期國家強盛,人民富裕。當邊境陷入困境時,唐朝卻能夠克敵制勝,保住疆土。在唐代邊塞詩人中,李傑是獨壹無二的。他的邊塞詩善於通過功勛突出軍人的豪情,語氣慷慨激昂。甚至像《別了,魏灣》這樣的送別詩也有這樣的勸誡:“歲月蹉跎,京城又能滿足妳多久?”,告誡好友魏婉,到了長安,不要只看到那是個享樂和浪費時間的地方,要抓住機會有所成就。唐代以來唯壹的“詩人”高適,壹生數次到達邊塞,對邊塞生活有著深刻的認識。他的邊塞詩大多歌頌邊防軍的戰鬥精神和殺敵豪情。當然也有對軍人艱苦生活和將領驕奢淫逸的反思,但他的邊塞詩蒼勁、豪放、渾厚、有力,尤其。他的詩,如“翻鬥之策有多長,離非洲有多近?”《邊塞》,“齊步走,英雄所見,恩寵皇帝”(《顏歌》),“功名萬裏之外,壹杯愁”,“魂離不棄,尋得寶刀英雄”(《送守安西》)催人奮進!

岑參的邊塞詩在歷代被廣為傳誦,他曾長期生活在西北,對駐軍生活、邊塞自然風光和西北風俗文化有著深刻的了解和體驗,這為他的邊塞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劉判官向武威黔西進軍》、《下西洋》、《送田書記吳歸鄉之白雪歌》、《送別火山》等優秀詩篇,都抒發了不畏艱險、報效國家的壯誌豪情,詩風高亢奔放。王昌齡,素有“詩人江寧王”之稱,也是盛唐邊塞詩的重要作家。他的《從軍》歷來膾炙人口,反映了邊防軍殺敵立功的遠大誌向,洋溢著崇高的戰鬥豪情。

無需多舉例子。李奇、高適、岑參、王昌齡等邊塞詩人的作品都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大多充滿了保家衛國的豪情、克敵制勝的信念,格調高遠進取,給人以單壹的鼓舞。這種昂揚的情緒與盛唐時期的國家形勢是壹致的。

宋朝不壹樣。宋朝時期,遼、金、西夏、蒙古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宋朝並存。然而,宋朝的統治者並沒有像唐朝那樣對異族入侵進行堅決的反擊,而是壹直采取向敵人行賄以求和平的政策。這使得貧窮弱小的宋朝雪上加霜。同時,宋朝越急,倭寇入侵越急,削弱了宋朝的國力,從而使其更無力也更無勇氣反擊外敵侵略。偶爾交戰的派系在和平中無法發聲,甚至遭遇不幸!範仲淹,北宋政治家、軍事家,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寬廣胸懷著稱,“其事業充滿邊疆”。他雖非以文取勝,但也留下了《嶽陽樓記》、《漁父傲岸》等千古佳作,其表現邊塞生活的詞《漁父傲岸》在宋代更是絕無僅有。

“秋來風光塞下,衡陽雁來無人註意。四周,號角之聲起,千裏之外,長煙暮合。

壹杯濁酒是萬裏的家,而冉彥還沒有回家。羌管覆霜,人不眠。將軍白發蒼蒼,淚流滿面。"

此詞與作者生活息息相關,北宋主要邊陲飽受遼、西夏之苦。由於宋朝的盲目退讓,侵略者得寸進尺,騷擾不斷,而壹心為民的範仲淹始終反對賄敵求和的政策。公元1040年,範仲淹被任命為陜西經略副使,鎮守西北邊疆。他抵抗西夏入侵,名聲不錯。西夏很怕他,說:“範老子肚子裏有幾萬甲兵。”他雖然壹時壹地帶兵取勝,但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北宋的賄敵政策,所以很難消除邊患。這就是“漁父的驕傲”這個詞聽起來陰森、悲壯、蒼涼的來源!在詩中,作者表達了憂國憂民、保家衛國的英雄情懷,邊防軍的英雄氣概,以及對當權者恩將仇報政策的無奈,讓人深受感動。

重讀南宋新派詩人的作品,我們更能強烈地感受到詩人報國的無奈和“雖國破山河長存”的悲嘆,遠非盛唐可比!

壹個時代有壹個時代的文學,國情的強弱自然或不自然地會滲透到文學作品中。唐宋邊塞詩就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