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開頭的對比和強化。
在《孔雀東南飛》的開頭,我們使用了中國古代詩歌中常用的喚醒手法。壹般來說,喚起的方法是選取相關或相似的事物和能體現作品思想內容的事物,放在作品的頭部,起到襯托人物、突出主題的作用。事實上,上升部分就像音樂作品的第壹個音符。它不壹定能直接表現主題,但卻能決定壹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這首詩的開頭“孔雀東南飛,五裏飄零”就像壹首音樂作品的第壹個低音符。孔雀喪偶表現出壹種悲傷和無奈,《五裏飄零》讓人想象其中蘊含的痛苦和眷戀。迂回的飛行姿態讓人心裏難過。因此,前兩句為全詩定下了悲傷的基調,像壹張迷蒙潮濕的網籠罩著全詩,暗示著作品將講述壹個悲慘的故事。
第二,在人物塑造上的強化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掉給人看。”美也是壹種價值觀。在這部作品中,為了加強故事的悲劇性,作者在塑造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內在性格時,有意識地突出和誇大了人物的審美價值。作者越是完善人物塑造,或者有意識地強化有價值的東西,人們就越會覺得美好事物的毀滅是壹件悲哀的事情,而這種悲哀的感覺對人們靈魂的沖擊越大,悲劇效果就越強。
首先,在塑造人物的外在形象上。本文對劉蘭芝外在形象的描述集中在被遣送回國前的梳妝打扮上。天還沒亮,劉蘭芝就起床了,開始精心收拾行裝。“嚴妝”二字壹般介紹這是壹個隆重的妝容,她的打扮必然呈現另壹種美。“繡我裙,萬物四五連”,從中可以看出這是壹次精心的打扮,“四五連”表現出的是細心和認真,是壹種淡定,壹種掩飾內心巨大悲傷的淡定。“第壹步躡手躡腳地走上絲綢鞋,龜甲在頭上發光。腰若行雲流水,則聽明月001。意思是,如果妳切洋蔥根,妳的嘴裏就會含有達尼。”這篇文章使用了壹種鋪展手法,鋪展手法在這裏的運用恰恰有力地展示了劉蘭芝與眾不同的外在美。從頭到腳,從手指到嘴巴,每壹個細節都閃耀著美麗的光彩。此時的劉蘭芝就像壹個仙女。“細膩的腳步,天下無雙。”這是作者的評論,這裏描繪的動態之美正好體現了上壹篇文章的靜態之美。
這段話裏,當然有作者對人物的審美理想,有誇張的成分。這種浪漫的敘事符合人物的邏輯要求。在讀者眼中,內在素質優秀的劉蘭芝應該有這樣的外在形象,符合人們的審美要求。所以對這種形象的美化就更不能接受了,它強化了人們對悲劇故事的認同感。
其次,在人物塑造上。這項工作從劉蘭芝的自我報告開始。通過女主角的自述,我們首先感受到站在眼前的是這樣壹個女人:聰明、勤勞、博學、多才多藝、對愛情忠貞不渝。這樣的女人怎麽會無緣無故被送走?這種自述不僅引出了故事,也基本決定了女主角的內在性格特征。
隨著故事的發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越來越完整和完善,女主角不屈不撓的性格側面也在不斷強化。
如果說告別奶奶和小姑子還體現了她的善良、禮貌和善良,那麽劉蘭芝告別焦仲卿就是她堅強性格的充分體現。“君如磐石,妾如蒲葦。蒲葦韌如絲,巖無轉。”簡短的話語中包含著對外界壓力的自覺抵制。
拒絕嫁給縣令,假裝同意太守的媒介,是他強硬性格的再現和自然發展。縣官媒來問時,她說:“當初蘭芝歸來,官員見了丁寧,誓不離去。”。太守的媒體來要的時候,她就感覺到社會的壓力在壹步步向她襲來。再加上勢利哥哥的指責和迫害,劉蘭芝覺得生存是無法承受的負擔,但她並沒有屈服於命運的安排,假裝答應,內心孕育著必死的意誌。死亡已經成為壹種必然。這是她始終不渝的性格發展的必然結果。當劉蘭芝再次見到焦仲卿時,他們都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生命中難以承受的負擔,現實中他們無法相愛,於是他們發誓要在死亡中壹起走下去。“死裏相逢,別違背今日之言。”於是,在婚禮當天,劉蘭芝帶著對這個世界的怨恨和無奈,發出了“我今天就要死了,我的靈魂將永遠死去”的哀號,平靜地告別了這個世界。那是穿越時空的刺耳聲音。當後人看到壹個完美的形象帶著怨恨和無奈消失時,深深的同情和極度的悲傷像洪水壹樣攪動著每壹個愛美者的心。
三、對比描述中的強化
在文學作品中,為了更清楚地表現壹個事物或環境的特征,常常使用對比的藝術手法。在《孔雀東南飛》中為了加強其悲劇性,分別通過對比人物力量和環境來達到加強其悲劇性的目的。
首先是性格實力的對比。和、焦木、劉先生形成了兩種力量對比,但這兩種力量的對比不是勢均力敵的對抗,而是壹種弱小的、可憐的、寶貴的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力量和壹種強大的封建宗法社會力量。對抗的開始意味著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失敗。然而,為了強化人物形象,作者仍然試圖表現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上面已經描述了劉蘭芝堅韌頑強的性格。雖然焦仲卿的性格有其軟弱的壹面,但堅持愛情,逆世界而死,更是難能可貴。這也說明焦仲卿有強大的壹面。但是這兩股力量的總和相對於整個社會的力量還是很小的。但是,他們依然用自己的力量去抵抗社會的沈重壓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兩個美好的生命消失了,但這壹事件的發生,顯示了弱小生命的珍貴和高貴,自然強化了作品的悲劇色彩。
其次,在環境對比方面。太守聽了劉蘭芝的許諾後很“高興”。當即要求確定婚期,要求家人準備,“交語速,如雲。”車、馬、轎子、裝飾品、彩禮、隨從,構成了喜宴的生動畫面。與太守家喧鬧的熱鬧環境相比,劉蘭芝和焦仲卿最後壹次悲劇性相遇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兩人含著眼淚依依不舍地“生離死別”。悲喜兩種不同環境的對比也在壹定程度上強化了作品的悲劇性。
總之,我們在閱讀這首優秀的詩歌時,如果能註意到作品的強化藝術,對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題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