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7000年,這裏就有人類了。古屬愚公梁洲,春秋屬巴子國管轄,秦漢時屬巴郡(今重慶)黨渠郡。東漢、帝元年(公元89年),黨渠以北(今四川巴中市、萬源、大仙縣,宣漢西北)屬漢昌縣(知止巴州區巴州鎮),東漢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屬巴西縣(今四川閬中保寧鎮),屬巴西縣管轄。1932 18年2月18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經陜南巴山到達通江縣兩河口,25日解放通江縣城,6月23日解放霸州1933,2月23日解放霸州1933。65438年6月至0933年6月,總公司從通江遷至霸州。1993年1938+00設立巴中地區,2000年改為巴中市。市政府設在巴州區巴州鎮,人口25萬。它是巴中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秦漢時期,巴水(今通江)、渝水(今南江、巴河)在巴中境內貫穿全境,史稱“巴渝”。因為生活在兩河流域的人(其中壹個巴人)也稱之為“巴”,漢高祖命名的“巴渝舞”由此而來。因百姓喜歌舞,驍勇善戰,高祖伐民平定三秦,故初建縣時,高祖欽封為“漢昌”。明末清初,戰亂普通,瘟疫橫行,大量人口死亡。現在的居民90%是清初“湖廣填川”時移民過來的巴人後裔——土家族漢化後的漢族,少數回族居住在漢族地區。
巴中位於秦巴山區米倉山南麓,境內巴渝河在水下與重慶相連。有3000多年歷史的米倉古道(巴陵路、大道),是連接關中平原長安和四川成都的重要通道,所以也是黃河流域北方文化和長江流域南方文化的交匯點。巴中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這座城市有100座摩崖造像,其中大部分是唐代的。其中南龕、西龕、北龕、水寧寺造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佛巖造像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巴州區南龕塑像156余尊,塑像2100尊。水寧寺有27個佛龕300多尊佛像;西樵山雕像59尊,1900多具;北部的24個佛龕裏有300多尊雕像。通江千佛崖造像3000余尊,白如溪魯班寺造像20尊,184尊。以上六尊,規模宏大,影響深遠,價值非凡。此外,還有壹尊道教故事雕像,是霸州曾口鎮臥牛山12雕像。
巴中的摩崖造像多有特色,造型精美,工藝細致,聚集了佛教各派的造像。如南龕的懸崖雕像,不僅有各種形式的石窟過梁和邊緣裝飾雕刻,還裝飾有色彩鮮艷的簇珠和簾纓,顯示出宗教的神秘色彩。飛翔的天使音樂很多,不僅樂器品牌多,飛翔的姿態也不壹樣,是唐代巴中宗教文化的集中體現。在工藝制作上,主要是寫實、傳神、婉約,可與敦煌壁畫相媲美。雕塑藝術更具有民族性和世俗性,以豐滿和力量為美。服飾從佛教中的“偏右肩”、“過肩”發展到中國的“不義服”。水寧寺的雕塑都采用了高浮雕、圓雕的手法,表現了人體造型的線條美,使雕像看起來更加精致。1992年,中國敦煌藝術研究院教授段文傑先生視察巴州石刻,題詞稱贊:“唐水寧為中國第壹”,“巴中石窟,國寶”。巴中民族民間文化歷史悠久,類型多樣,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價值極高。如《巴山民歌》,公開發表的民歌就有3000多首。既有獻給生產勞動的勞動歌,也有教孩子的兒歌,既有在庭院裏休閑唱的小調故事歌,也有莊嚴的儀式歌。總之,田裏有田歌,草裏有鑼鼓,苗裏有秧歌。有泥瓦匠、石匠、木匠在建房過程中吟誦的各種儀式歌曲,有《哭坐歌廳》等獻給婚禮習俗的歌曲,有茲克·薩利先生吟誦的《酒禮歌》和《各種柬語呈上儀式歌曲》,有喪葬習俗中使用的《紀念歌》、《孝經歌》,有殺豬人在祭奠儀式中使用的儀式歌曲,有《呂閣背夫歌》兩首,《巴山背歌》兩首。其中,歌頌愛情生活的茅山歌曲占80%以上。
在民間祭祀歌中,祭祀歌和策略歌的歷史最為悠久。特別強調了祭祀儀式中語言的力量,在使用中壹定要使用原始語言,不允許即興發揮,否則神靈看不懂,達不到祭祀儀式的目的。巴中祭祀儀式上使用的各種禮儀用品、三祭堂、三祭魂等都是明朝的手稿,使用的各種孝道用品與《詩經》中的詩詞如出壹轍,如《虢國》巴中民歌中最具七言律詩可追溯到秦始皇31年寫的《八幺歌》,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歌詞:以規整的七言律詩為主,也有五言,較少。比如“仙妹看起來白白的,浮浮的,好像豆腐剛開袋;只需打開嫩豆腐,輕輕壓水即可生長。“其表現手法是傳統的賦、比、興,選取巴山人生活中最典型的事物,進行藝術化的概括和描述,樸實自然,不加修飾,通俗易懂。比如“姐姐是千裏聞香的花,哥哥是萬裏來的蜂。蜜蜂見花繞,花見蜜蜂開花。“用花和蜜蜂的這種特殊關系來形容愛情是彼此平等的,非常形象準確。比如,巴山北兩兄弟中午又餓又累,走不上山時,隊長做了壹個縱隊,說:“叫腳桿子,不能燒。上了嶺就可以去涼風埡,店家在等妳,虛心餵娃娃。想吃她的熱饅頭,可以慢慢爬上去!"
巴山民歌的歌詞與《華爾》、《蓮花山情歌》、《布依族郎哨之歌》、《納西族玉龍山情歌》等用助詞、感嘆詞等虛詞押韻的歌詞完全不同,比喻巧妙,節奏和諧,音節響亮自然。比如“郎是飛上天的蜜蜂,姐姐是蜘蛛網屋頂,蜜蜂撲向蜘蛛絲,郎要高飛,姐姐要糾纏”。再比如:“河裏滿是水和沙,我妹妹正跳過她的眼睛。妳是哪個小姐姐?要不要我拉妳?”對面的莫拉依兄弟,我是蜜蜂撲向的花朵。我已經開花結果了。別想在我身上找到方法!“巴山民歌把感情表達得大膽、直接、熱烈、自然,這在其他民歌中是不多見的,比如“五更戲郎,懷中嘆,閏年萬事有,五更何妨壹躍!“真的是”人有七情,要覺知物,要覺知物。它是自然的嗎?“明代李開鮮在《市井美言》序中寫道‘真詩猶在民間’,巴山民歌就是明證。
襯詞:民歌中常見的襯詞總是虛詞,即主“歌詞”加“虛詞”,目的是達到字正腔圓或增加其吟誦韻。巴山民歌的襯詞與眾不同。其最大的特點是,他們用真實的詞語和句子作為襯詞來深化主題。甚至有些民歌的主題是用襯句來表達的,這在其他地方民歌中是找不到的,比如“郎幾時來?”,主要歌詞是“夕陽山黃,唱山歌送別愛人,愛人慢慢回家,妹妹淚濕衣襟。”其主要歌詞與《花扇搖》、《紅花變牡丹》、《十紅筷》、《繡球花紅》等傳統襯布有機融合,以有趣的方式表達了愛情的主題。歌末出現副歌:“抓住郎的腰帶,問郎幾時來;今天沒空,明天還要砍柴,後天才能來小梅山!”這五句話是我們跟隨主詞最後壹句“姐姐淚濕衣襟”分手時的真情描寫,它們回答了“郎何時來”的問題,仿佛川劇在附和深化和渲染主題。
曲調:巴山民歌的曲調由宮、上、角、箏、於兩個樂句組成,或稱“羽號交替式”。尋調民歌主要是大音民歌,押韻響亮。這首簡單明快的大調民歌由北向南逐漸減弱。體現了北方民歌對巴山民歌的影響。羽毛民歌自南向北逐漸減弱。體現了南方小調民歌對巴山民歌的影響。交替調式是巴山民歌的最大特點,尤其是羽簽交替調式最為常見,是南方小調民歌和北方大調民歌交融的產物。20世紀50年代在莫斯科世界青年和學生節上獲得金獎的通江民歌《豆芽兒蔥蒜葉》是典型的羽簽交替調式,是我國南北民歌交融的典範。
巴中的民族民俗文化還體現在許多古老的習俗中,如創世神話“補天女神”、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董永”、歷史傳說“張淮王子”,以及歷史傳說,如唐貞觀年間斬殺巴蛇鎮壓巴起義,甚至還有新年習俗中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和端端。有“打三朝”、“辦滿月酒”、“開暈”、“拜米歇爾·普拉蒂尼”、剃頭、迎親六禮、坐轎子、辦生日會、辦校酒等生活習俗。喪葬禮俗仍然保持著傳統的“喪”“喪”兩道程序,喪葬習俗基本是春秋時期的遺留。他們的喪服、喪服、祭奠方式、屍體處置、埋葬程序、隨葬品、棺材圖案等都保留了傳統習俗,其埋葬方式有“洞葬”和“吊棺葬”(吊棺葬)埋葬方式包括將屍體埋在棺材內(埋在墳坑內)和將棺材吊離墳墓(先用石頭修墳,入棺後用鐵鏈將屍體吊在墳壁上,用石頭拱後埋土)。城市公墓的骨灰第二次安葬屬於火葬後安葬;蓋房子至今還保留著壹套與自然崇拜、植物崇拜有關的古老習俗和儀式,如“看屋下地基”、“立墻”、“架梁柱”、“開門掃壩”、“祭新房”等。其住房格局包括北面的四合院,南面的三合院,大量的有高蹺和茅草土墻的高蹺房,有些地方還有半窯洞半高蹺房。城市裏還有很多四合院,由傳統的櫃、門、天井、廳、廊、磚墻、青瓦組成。在民間的飲食習俗中,有烤丁崗酒和老棗酒。煮鷹茶、煮茶、烤茶、糖茶等。還有“十大碗”的民俗。糧食儲藏至今還保留著煙熏臘肉的民俗;土法造紙術是壹種手工藝技術,在民間很受歡迎。有的地方還有撞桿擠絞車(俗稱“小擠油”,價格不菲)。還有傳統印染工藝,傳統竹編工藝,石雕工藝。恩陽河的泥塑,通江的剪紙,通江、南江、霸州的根雕也很有名。巴中市內普遍保留著民間燒制技藝,而南江當地的制漆工藝和巴州鎮當地的墨汁加工工藝依然存在。民間戲曲中的“譚娟戲”和“古色戲法”在南江、通江、霸州等地很受歡迎。四川最好最活躍的皮影戲劇團和皮影戲制作都在巴州(李玉祥皮影戲劇團和張學林皮影戲劇團);巴州棗林的曲藝說春天是中國這種音樂的唯壹種子,說春天的人——“管春”至今仍活躍在巴中和陜南。
豐富的民族民俗文化是巴中文化的基因文化。綿延千裏的大巴山,曾經是風雲熱土,曾經是血肉鑄就的聖地。1932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進行了由鄂豫皖向西的戰略轉移,於12年中期到達四川省通江縣。隨後的27個月,建立了以通信、南、巴、萍萍為中心的中國第二大蘇區——川陜革命根據地。巴中革命歷史輝煌,革命文物豐富珍貴,革命精神代代相傳。當年,巴中1.2萬兒女加入紅軍,4萬多人壯烈犧牲,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 * *產生了27位民國將軍和128名省部級幹部,徐、陳昌浩、李先念、張、廖承誌、、、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裏浴血奮戰。全市共有革命文物10619處,其中壹級文物13處,二級文物132處,三級文物2926處,壹般文物7648處。全市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保護單位13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2處。根據2004年的調查,該市共有紅軍石刻、墻壁書法標語、文件、對聯、布告等文物802件。
市內有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劉伯堅烈士紀念館、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川陜蘇區將軍紀念碑林、巴山遊擊隊紀念館、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川陜第四次黨代會舊址陳列館等壹批紅軍文物展覽陣地。展館9個,其中“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3個,“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個。2004年,國家啟動“紅色旅遊”工程,巴中被列入12重點紅色旅遊區和30條紅色旅遊線路之壹(命名為“川陜蘇區——紅巖精神”)。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劉伯堅烈士紀念館、巴山遊擊隊指揮部被列入中國100處經典紅色景區。紅軍文化不僅成為融入巴中人民靈魂的重要文化,而且成為巴中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主體文化,並以閃光的文化精神代代相傳。
豐富的歷史文化、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燦爛的紅軍文化構成了獨特的巴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