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了南岸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曾經似曾相識。
日出時,河中紅花勝火,
春天,河水像藍色壹樣綠,
怎樣才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註釋]
《江南憶》:據《樂府雜記》記載,此詞又叫謝秋娘,是唐李德裕為已故季秋娘所作。又名《望江南》、《夢江南》。分為單音和雙音。單調的27個字,雙枯的54個字,全是平韻。紀念江南有***3首,這是第壹首。
曾:壹次。
熟悉:熟悉。
江華:河邊的花。贏了,壹個“喜歡”。
藍色:藍色的草,它的葉子可以用來制作藍綠色的染料。這意味著蓼藍。荀子?勸學:“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詩歌翻譯,詩歌]
江南很美。對於我來說,江南的美曾經是那麽的熟悉。明媚的陽光把江邊的野花照得比火還紅,春天的河水像藍草壹樣碧綠清澈。這樣的風景怎麽能不經常回憶?
[欣賞]
憶江南(全部)
江南的風景很美,如畫的風景早已為人所熟悉。當春天來臨時,太陽從河面升起,河面上的花比紅色更鮮艷,綠色的河比藍色的草更綠。怎樣才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江南憶,最令人難忘的是杭州。月中山寺尋月桂樹,郡亭枕上觀潮。妳什麽時候重遊?
江南憶,接著是吳工。吳壹杯春竹葉,吳娃舞芙蓉醉。遲早會再見面的?
古語有雲,無字之言,不遠矣。白居易的《憶江南》詞作流傳千余年,永垂不朽。那麽這幾句話在哪裏呢?怎麽能“走”這麽遠?
白居易曾經做過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後來又做過壹年多蘇州刺史。年輕時,他浪跡江南,曾在蘇杭生活。應該說他對江南很有了解,所以印象很深。他從蘇州刺史病退回到洛陽十二年後,67歲時寫下這三首憶江南的詩,可見江南的勝景在他心中仍歷歷在目。
用十幾個字概括江南的春色並不容易,但白居易巧妙地做到了。他不再描寫江南常用的花與鶯,而是以江為中心開始寫作,通過“紅勝於火”與“綠如藍”的對比,展現江南明媚耀眼的春光。在大詩人杜甫的詩中,經常可以看到不同色調的描寫手法,如“兩只黃鸝鳴翠柳,壹排白鷺沖天”,“江鳥過白,山青水白”。兩種不同的顏色相映成趣,使得詩歌明亮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裏也能看出來,比如“晚霞燒紅,晴空比藍”,“春草綠時更夢幻,晚霞浪紅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紅柱三百九十橋”。所以,在白居易的筆下,江南的春色從第壹天起就有了色彩,江裏的花,江水,因為曬、染、襯托的方式,形成了我們想象中的畫面。色彩艷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不需要更多的聯想。江南的春色已經撲面而來。
自從《忘不了江南》之後,白居易在杭州印象最久的是什麽?古書載:“杭州靈隱寺盛產桂花。廟裏的和尚說:‘這個月種吧。’至今中秋看夜,常有小孩跌倒,和尚也試著去撿。“既然寺裏的和尚都能摘,看來白居易在杭刺史的時候就對摘很感興趣,而且還多次去靈隱寺尋找那月的桂子,就是為了欣賞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詩人,自然不乏浪漫氣質。在八月桂花暗香的月夜,他徘徊在月下,時而擡頭望月,時而低頭看看桂花的影子裏是否有月桂樹在飛舞。這是壹幅多麽美麗動人的畫面啊。壹個是找詞,而情與景相融,意與景相融,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也許,月中桂只是壹個傳說,那麽錢塘江的奇觀確實存在。妳可能找不到月桂樹的種子,但海潮頭是壹個真正可見和深切感受到的景觀。錢塘江從杭州東南流向東北,到達海門入海。錢塘江每天日夜從海門湧來,非常壯觀。錢塘潮在每年中秋節後的第三天潮勢最大,潮頭可高達數十尺。正因為如此,白居易寫道,他躺在縣衙的亭子裏,可以看到白雪皚皚的潮頭,趣味盎然。第壹句我去廟裏尋找那美麗的傳說,第二句寫我躺在床上看著洶湧澎湃的錢塘潮,動中帶靜,從中可以窺見作者內心所蘊含的心理活動,也許還能感受到那令人難忘的杭州。
第三首歌是關於蘇州的。吳酒和壹杯春竹葉,有人可能說朱不是吳酒,這是什麽?壹方面,竹葉在下壹句中與芙蓉是雙重的,另壹方面,“春天”在這裏是壹個形容詞。所謂春竹葉,不壹定指竹葉青酒,而是指能帶來春天的酒。白居易在另壹首詩中說“甕中竹葉春熟”,而在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時期,很多名酒都是以“春”字命名的,如“富水之春”、“隔春之春”。大多數文人都愛酒,白居易也不例外。喝著吳酒,看著“吳娃爽舞”,就像是醉芙蓉的舞蹈。“嬰兒”是壹種美。石被稱為“嬰兒”,吳王夫差為她建造的房子被稱為“管瓦宮”。也許白居易這樣寫是出於對絕色美人石的聯想。十幾年後,在洛陽,他回憶起喝酒看舞,不禁感嘆:“早晚再相見?”。遲早是那個時候說的,意思是什麽時候。
三個字,從現在開始,回憶過去,最後回到今天,從洛陽到蘇杭,從今天到十幾年前的過去,今天,昨天,南來北往,時空跨度很大。生活在洛陽的白居易醉心江南,回首往事,無限深情地回憶起最難忘的江南往事,讓他獲得了壹定的精神滿足。我們今天讀到這個詞,是因為白居易的精彩描寫,也可以得到壹些精神上的滿足。不知道白居易寫出來是為了自己紀念還是留給後人欣賞。妳怎麽想呢?
[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 ~ 846),晚年又號香山居士,中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通俗,被譽為“詩聖”和“詩王”。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流傳至今的有白的《長慶集》,代表作有《長恨歌》、《炭人》、《琵琶行》等。白居易生於河南鄭州新鄭,葬於洛陽。白居易故居紀念館位於洛陽市郊。白元(白居易之墓)位於洛陽南部象山琵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