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評魯迅的《野草》?

評魯迅的《野草》?

《野草》是魯迅先生創作的最薄的散文詩集。這本小冊子自誕生以來,壹直在讓人們說話,但仍未完成。這本詩集包含了魯迅的全部哲理,魯迅正是通過這些短篇小說向人們傳達了他最深刻的人生體驗。

《野草》的前23篇是在段統治下的黑暗的北京寫的。在那種白色恐怖下,魯迅先生開始剪報,整理自己的作品,出版這本詩集。《野草》區別於魯迅其他作品的壹個最大特點,就是它的哲理性很深,有深有淺。

通讀《野草》,有壹個主題主導了全書,其中有三個影響很大。第壹是頑強戰鬥的哲學,第二是抵抗絕望的哲學,第三是向麻木復仇的哲學。這些人生經驗的哲理構成了《野草》中獨自戰鬥的啟蒙思想家魯迅豐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所以有人說,要不要走近魯迅的深層世界?那妳就不用看別的了。比起讀幾遍小說散文,讀幾遍《野草》,更能體會魯迅精神世界最深處的東西。《野草》是看魯迅的壹個窗口。

全文

朋友們,妳們好,歡迎來到文學館。今天的《在文學館聽講座》,我為大家請來的主講人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孫先生是研究魯迅尤其是《野草》的著名學者和專家。《野草》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的散文詩集之壹,形式獨特,思想深刻。因為當時環境中的很多思想只能用象征性的意象和形式來表達。很多表達和想法都很隱秘,因為很難直接說出來。今天,我們邀請孫先生來解讀魯迅先生的《野草》的思想與藝術。今天孫老師演講的題目是《魯迅的人生哲學與象征藝術,歡迎。

今天的話題是關於人生哲學和象征藝術,分三個問題和妳聊聊。主要穿插壹些作品的閱讀。第壹個問題是關於雜草的出現,很簡單。二是《野草》的人生哲學。三是《野草》的象征藝術。

接觸魯迅作品的人都知道,《野草》是魯迅作品中最薄的作品,也是最薄的散文詩集。但卻是魯迅先生送給新文學的壹份很重的禮物。壹件很薄的作品,但它的重量很重。《野草》自始至終都被學術界和評論界視為魯迅創作中最美的作品,直到今天。這是寫得最漂亮的作品。相對於《吶喊》《仿徨》等那些屬於故事的敘事作品,它有壹種深刻性。它深邃而神秘;此外,它具有永久的、永久的價值。這幾年關於魯迅的爭論很多,有很多種說法。評價魯迅的小說,魯迅是否是壹個偉大的作家和思想家。各種評論,前壹段叫《走近魯迅》,重新評價。但是沒人說《野草》是爛作品。其他的都可以有爭議,雜文也可以有爭議;小說可能會引起爭議。但《野草》是公認的非常美麗迷人的作品,很難破譯,也就是很難讀懂這樣的作品。

關於這本薄薄的小書,自20世紀問世以來,最初就有壹些零星的批評。直到上世紀80年代,壹些系統的研究和對學術著作的批評,似乎總有這樣的感覺。說了很多,就是大家說了很多。我自己寫了兩本書,《野草》本身是壹本薄薄的,但我為它的研究寫了壹本書”。壹本1982的研究”。今年在日本的壹個講座叫做“現實與哲學,把整個研究成果結合在壹起,在學術界引起很大的評論。無論是專門研究還是綜合研究,都有壹種無數人講過,又覺得沒講完的感覺。這是現代文學作品中特有的現象。有壹些作品!很難理解。壹些圖像和壹些語言仍然有爭議。比如秋夜,壹只烏鴉“哇”的壹聲飛走了,那麽這只“烏鴉”象征著什麽?是惡勢力的代表?還是魯迅自己的鬥士形象?非常對立的認識,但是很難得到統壹的意見。所以這本書經常被稱為壹個謎,壹個美麗的謎。妳甚至可以開玩笑地說,《野草》是本世紀的,是我們現在文學的壹個世紀猜想。讓我們猜猜。我還沒猜完,壹直都能猜出來。就這麽壹篇***24條,寫了快兩年了。那地方就不壹樣了。前23篇是在段統治下黑暗的北京寫的。碑文寫出來的時候,已經是廣州白色恐怖的時候了。外面槍林彈雨,屠殺流血,魯迅在白色恐怖中整理作品。感覺無事可做,就把報紙剪了下來,整理了壹下東西,出版了這本書。雖然寫作時間不壹樣,但是環境不壹樣。但總的來說,思想是他想表達的東西,壹般的表達方式是壹樣的。1927年7月,北新書店出了壹本薄薄的小冊子,下壹版再版。大概是魯迅作品中再版最多的小說和其他作品。

魯迅先生曾經對《野草》做過很多解釋,其中有壹段話是這樣說的,“後來新青年團體散了,有的被提升了,有的退了,有的前進了。我又壹次體會到,在同壹個戰爭中,在壹個戰鬥營地裏,夥伴會這樣變化。而且,他成了“作家”,依然在沙漠裏走來走去。但是,在松散的刊物上寫作是逃不掉的,那叫信口開河。帶著壹點感觸,寫壹篇短文,誇張壹點說是散文詩。以後會印成《野草》壹書,得到更整齊的素材後再做短篇,只是因為它成了流浪者,布不會成形。所以技術比以前好了,思維看似天馬行空,但鬥誌冷了很多。新同誌在哪裏?於是我在這期印了11的作品叫《流浪》,我再也不想幹這個了。”寫《流浪》和《野草》時的心境是這樣的,是五四退潮時期的壹種孤獨、寂寞和抗爭。所以在《野草》中,雖然是壹個小情懷,卻隱含著壹個啟蒙思想家獨自在沙漠中走來走去的痛苦與沈思。它是壹種內心感受哲學化的結晶,即將自己的內心感受藝術化、哲學化。五四時期的美文有兩種,壹種是記敘文,風景寫作、記敘文、抒情文被稱為閑話散文。而《野草》是獨白,即內心獨白,獨白式的散文,自言自語。1919魯迅有壹整套散文詩叫《自言自語》,壹* * *就是八九。這是80年代初在報紙上發現的。然後這種散文後來被稱為單語散文。魯迅通過《野草》把五四時期的這種哲學美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做壹個價值判斷比尖叫和猶豫更難。但在某壹點上,它更深刻,更神秘,也更美麗。它為讀者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妳看完之後,理解了壹個故事就不算完了,但是理解了它的主題,理解了它的思想和情感就完了。相反,妳會有很多東西可以發揮妳的想象力。在座的各位都讀過壹點,有壹篇文章叫《死火》。魯迅在《野草》中有壹系列文章就是以這樣的抒情方式開始的。

是我夢見自己;我夢見我在做什麽;我夢見我在做夢;我夢見我在房子裏。他的文章是“我夢見我在冰山之間奔跑,那是壹座高高的冰山。”冰山上,漫天都是凍雲,片片如魚鱗。山麓在冰林,樹葉像寬松的襯衫。壹切都是冷的,壹切都是白的。

但是我突然掉進了冰谷。

四周又冷又白。而所有藍白色的冰,卻有無數紅色的影子,像珊瑚網壹樣糾纏在壹起。我低頭看我的腳,有壹個火焰。這是死火。它有熱的形狀,但不搖動,所有的冰結都像珊瑚枝;尖端還有凝固的黑煙,懷疑是從著火的房子裏出來的,所以被烤焦了。就這樣,它映在冰的四壁上,相互輝映,化為無數的影子,成就了這個冰谷紅珊瑚。哈哈!年輕的時候,我愛看快船攪起的浪花,爐子噴出的火苗。不僅愛看,還想看清楚。不幸的是,他們總是在變化,從來沒有無定形。雖然我壹直盯著看,但我從來不留下任何明確的跡象。死亡的火焰先抓住了妳!我拿起死火,正要仔細看看。寒冷的空氣使我的手指感到焦慮。但是,我還是忍了,把他塞進了我的口袋中間。四面都是冰谷,登時完全藍白色。我在想走出冰谷的路。

壹縷黑煙從我身上噴出,像壹條鐵蛇壹樣升騰起來。在冰谷的周圍,有壹團紅色的火焰像火壹樣流動著,將我團團圍住。我低頭壹看,死火已經燒穿了我的衣服,在冰上流淌。“唉,我的朋友!妳用妳的溫暖喚醒了我。”他說。我趕緊跟他打招呼,問他的名字。“我被遺棄在冰谷,”他不著邊際地說。“那些拋棄我的人已經滅亡,消失了。我也快凍死了。如果妳不溫暖我,讓我再次燃燒,我很快就會滅亡。”

“妳醒了,讓我開心。我在想壹條走出冰谷的路!我願意帶著妳,讓妳永遠不凍,永遠不燒。”“唉!那我就把它燒出來!”“妳累垮了,讓我難過。我把妳留在這裏。”“唉!那我就凍出來了!”“那麽,我們該怎麽辦?”“但是妳自己呢?”他反而問道。“我告訴過妳:我想離開這個冰谷……”“那我還不如燒了算了!”

他突然跳起來,像壹顆紅色的彗星,我走出了冰谷。突然來了壹輛大石頭車,我最後跑過去死在車輪下,還沒來得及看,就掉進了冰谷。

“哈哈!妳再也不會遇到死火了!”我得意地笑著說,好像我願意這樣做。

這是雜草的中間,不是最長的也不是最短的。這是壹個典型的說明什麽樣的工作雜草。第壹,很美。這和記住壹個風景和壹個故事是不壹樣的。講的是自己內心的情緒和壹些哲學思想。其實講的是壹種熱情,壹種被冷凍出來的符號。是否象征著那個時代人的壹種精神?壹個革命者的戰鬥情緒還是壹代追求者的靈魂?很難確定,但畢竟是與黑暗勢力和牛車相對的形象。它凍死了,想救他。它想用它的生命來救他。最後死火跳起來,把他帶起來後,他跑過去死了,死火也是同歸於盡。但就在臨死前,他看到馬車墜入冰谷,為壹股黑暗腐朽的力量的毀滅而欣喜。正是這樣壹種情感和這樣壹種思想,使他置身於壹個充滿美麗意象的世界。

前幾天《北京晚報》有壹篇文章,我在裏面講了中國新詩的現狀。有壹句上海教授王小明教授的名言,他說:“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的精神生活變得越來越庸俗。”我的這篇文章是關於新詩如何參與弘揚民族精神的。我們的物質發展與精神貧困的失衡越來越嚴重,國民素質的提高成為最尖銳的話題。二十多年前,我在外面講學回來,人們問我那個國家是什麽樣子。離我們有多遠?我說我們在物質上,生產上,科技上,三、二十年總能趕上壹些。但從國民素質來說,至少要50年甚至上百年。如果我們不趕上,很難說我們能趕上。現在看來,他們有的東西我們有很多,他們沒有的東西我們也有。二三十年我們可以趕上,但是要提高壹個民族的素質和精神就沒那麽容易了。王小明的文章說,“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的精神生活變得越來越庸俗。除了金錢和時尚,我對其他的都不感興趣。我不讀詩,不習慣冥想,也不讀那些深奧的東西。如果某個東西有點抽象,他就理解不了,甚至當他迎面遇到某個奇妙的東西時,他也沒什麽感覺。這樣的精神生活狀態在當今社會很普遍。”我覺得問這個問題挺好的。北京大學教授袁明說,我們現在面臨的是提升民族精神的問題,對這類作品的理解也是對我們鑒賞能力的提高。這是關於雜草的第壹個問題,我就簡單停在這裏。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野草》的人生哲學。以前我的現代文學老師叫張傳道,是魯迅的學生,是他最親密的朋友之壹,也是《語絲》雜誌的創辦人。他曾告訴我,他經常去魯迅家裏拿《野草》的手稿,幸好他是《野草》每篇文章的第壹讀者。但是《野草》裏的很多文章讀起來很美,但大部分是看不懂的。對這類作品的接受透露出壹個信息:《野草》區別於魯迅其他創作的最大特點之壹,就是它隱藏著那種深刻的哲理。讓我們壹起來看阿q和祝福的真實故事。阿q和祥林嫂的形象大體可以理解。當然,要深入分析還需要大量的工作。但是總的故事,總的情節,總的主旨是可以把握的。但是如果我給妳壹個叫野草的東西,比如死火,妳可能壹開始不知道是什麽意思。那種隱藏的深刻的哲理和象征性的交流,今天我談的這兩個問題是閱讀《野草》的關鍵。先說哲學。

這種哲學有時很淺,有時很深。比如2009年有壹篇魯迅的學生和朋友孫伏園寫的《國民報》。魯迅在那裏連續發表了八九篇叫《自言自語》的文章,其中有壹篇是關於“螃蟹”的,題目是“螃蟹”。壹只老螃蟹要去殼了。它在沙灘上爬來爬去,遇到另壹只螃蟹,說:妳在幹什麽?它說我想脫殼。它說我可以幫助妳。它說不,妳去我的窩,我幫妳脫殼。它說我不會去。它說妳害怕什麽?它說它害怕的是妳。大概就是這麽壹個小故事,中間夾了壹些語言。這是壹首寓言式的散文詩,壹組獨白式的散文詩,寓言式的。壹般來說,通過這種螃蟹的脫殼,是不甘心的。它最怕的不是外敵,而是自己的同夥。他其實想傳達的是這樣壹種哲學,這樣壹種理念。在五四新舊文化的鬥爭中,他最怕自己在自己的陣營裏,這就是他的思想。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壹個故事,壹個構思的寓言故事,壹個比較淺顯的故事來理解這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