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春香》的時候,我們自然會想到她之前的小說《姬子》和《紅飛越秋千》。“春天的芬芳似乎已經在它們的根上生長,這棵大樹的樹枝正在搖動著潘塞利的影子,春天又給樹木和青草帶來了綠色。”當被問及此事時,金仁順坦言,“國家認同對我來說是另壹種情結。我對家鄉的描寫壹部分是煤礦生活,壹部分是民族題材的小說。這些小說大多是古典題材的作品,與現實無關,而是人性。寫這些故事是我夢想回到家鄉的方式。”我用這些故事為自己創造了壹個奇特的個人空間,壹次尋夢之旅...這些故事也可以說是同壹個故事。
小說以“湘夫人”為開頭,以八卦為襯托,塑造了“湘夫人”在南苑府舉足輕重的地位,以及讓少婦和兩類貴族小姐欲迎而拒的矛盾心理。然後,“在我八歲之前,我壹直把我媽當成最普通的女人。”暗淡了籠罩在“香夫人”身上的曖昧光環。“直到我離開家,我才意識到香夫人與眾不同。”湘夫人的光環似乎又亮了起來,但“在南苑府的市場上整天像麻雀壹樣嘰嘰喳喳地談論湘夫人的人,很少有人能確切地說出湘夫人的任何事情,比如膚色、發型、服飾。”也使得這些談資成為與真實的項夫人無關的自我傳播的語言泡沫。至此,我們可以發現,小說的開頭有兩種不同的聲音,壹種是來自香榭麗舍大街之外的傳說,另壹種是對這種傳說的反駁,這種反駁是基於對“我”的真實觀察和感受。
自“我”誕生以來,敘事的重心逐漸向“我”傾斜,“我”的聲音壹度主導著敘事的方向和節奏。隨著朱槿、肖丹、馮周先生的到來,香榭成了我們的“百草園”和“三潭映月”。這部分內容,作者寫的是搖曳身姿,沒有小剛說的“站前須謹慎”,只有“文章須放蕩。”對於幾個孩子來說,站立的重要性是什麽?忘記外部世界是他們的天性。借助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寫作正好可以突破壹切的人為壁壘。《春香》無師自通,憑借對花草樹木的迷戀,通過作者先後為馮周先生、向夫人配藥治病的敘事,對人類的內在宇宙進行了大膽的探索。這種探索逐漸變得“走神”。隨著春香的成長,青春期的躁動和成長的焦慮也會隨之而來。同樣,《愛的種子》的金秀和《虛榮的小訂單》也加劇了這種不安和焦慮。香榭麗舍不能容納“所有的愛”,只能被允許“把壹顆杏仁扔出墻外”。
“我”內在心理的開放導致了敘事上的明顯分歧。傳統的才子佳人壹見鐘情、魂牽夢繞的寫法不再順流而下,而是橫著寫,甚至出現逆流的漩渦。李夢龍去為他的未來奔忙,而“我”把自己鎖在藥房裏,煮了壹種能讓人忘記過去的藥。“我”稱之為“五色”,所以我堅持,不是為了等待,而是為了結束。《春香之歌》在外唱誌,與“我”無關。它就像壹場剛剛落下的大雪,不僅遮蔽了香夫人過去的故事,也遮蔽了我內心靈魂掙紮的故事。“我”曾經很認真地問過香夫人這件事。“真的有壹個和我身世很像,也叫春香的女人嗎?”湘夫人只是壹笑置之,“我”只好把傳說留給別人,把悲傷留給自己。
在《春香之歌》中,卞學道的出現考驗了我對李夢龍始終不渝的感情。其實他的出現只是為了讓項夫人誤服了我為自己準備的“五色毒”。當失憶的香夫人像個孩子壹樣摘著氣球花,唱著溫暖的《橘梗》時,她已不再是香夫人,而是我的母親。就像我們年輕時壹樣,在壹個晴朗的午後,“坐在木門廊上,她光著腳,有時我也像她。我們看著鳥兒在樹間起落,花園裏的花是壹片抖落的錦緞,在午後的光影中間,顯出中國綢緞的質感。”不同的是,當時她學的是“我”,現在我學的是她。時過境遷,現在的香夫人已經成了她童年的“我”,她的現在可能就是我的未來。
在《春香之歌》的鼓勵下,李夢龍匆匆向我們走來。“我們”只能壹起哭,因為他失去了《春香之歌》裏那個忠貞的女人,“我”則是因為那種自始至終無法交融的隔閡。讓他落淚的春香不是“我”,而是“我們”流下了同樣的眼淚,但真的是因為兩種不同的聲音。
氣味,蛇,夢
不像來這裏為香夫人打抱不平的少年,他們習慣用眼睛和耳朵感知香榭麗舍大街。“我”對氣味更敏感。“我能從植物的香味中聞到那些年輕的心被愛情重重腌制後的憂郁。”對人的嗅覺空間的開放和發現,始終是春香寫作的壹條主線。只是人們往往會被表面光鮮亮麗的人物和浪漫的劇情所吸引而忽略了。是小說中的草蛇灰線,隨著劇情的推進若隱若現。
我不僅對氣味敏感,而且愛幹凈,所以不愛吃東西,還經常吃花、植物、樹汁,尤其是閉門專心開發五色的時候。聞到食物的熱氣會讓我惡心。我喜歡自然的氣味,加工過的食物破壞了氣味的生命。“人有生命,動物也有生命,花園裏的花草樹木,哪壹個不是活物?我們生活在萬物之中,就像和我們的親友生活在壹起壹樣。”“人和草木壹樣,不需要多活。人們把許多簡單的事情復雜化了。”這種氣味讓我走出人群,走進大自然。“我”又回到了單純,卻在不經意間進入了壹個神秘的新世界。
如果說氣味為我打開了壹個無限的空間,那麽“蛇”的兩次意外出現,則暗示著我之外還有壹個無限的空間,它們神秘莫測。林瀚副使大人與項夫人的第壹次牽手,是林中突然出現的壹條脖子上有塊狀花斑的七彩蛇牽出的壹條紅線。就是那條同樣的蛇,在翰林副使回首爾的路上,突然又出現了,並且殺死了他。這自然讓我們想起了聖經中引誘夏娃和亞當偷吃禁果的蛇。它給人們帶來了原罪,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園。人類的罪惡在世界上蔓延,最終激怒了上帝,懲罰了他親手創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