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天津沙秋思馬援致遠
枯死的藤蔓,老樹,微弱的烏鴉,
小橋流水,
古道西風瘦子。
太陽下山了,
心碎的人在世界的盡頭。
翻譯:
黃昏時分,壹群烏鴉落在壹棵藤蔓枯萎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叫聲。
小橋下,流水叮叮當當,小橋旁的農家樂裊裊升起炊煙。
古道上壹匹瘦馬迎著西風艱難前行。
夕陽漸漸失去光澤,從西邊落下。
寒夜裏,只有孤獨的旅人在遠方徘徊。?
贊賞:
這首曲子的名字叫《秋思》,是壹首悲秋之作。秋生易感性是中國文壇的古老傳統。從屈原的《離騷》到現在。《樂記》說:“人動則物順。”意思是外來的東西使人的內心感受活躍起來。那是什麽能讓外物移動呢?《詩》曰:“齊之獸感人,故搖其性情而舞。”他認為,這種能讓事物動起來,從而動妳的心的東西,就是‘氣’。那是什麽憤怒?古人認為宇宙有陰陽,正是它們的運行產生了宇宙和四時的早晚。比如夏天陽光最充足,所以植被茂盛。但到了頂峰就開始走下坡路,陰氣逐漸產生,慢慢到了秋冬。秋冬季殷琦最重,所以植被下降。陰至極則轉陽,陽生萬物,百花齊放春滿園。因為四季溫度不同,自然景色不同,所以人們的心被這些變化所感動。春天草木的萌發使人聯想到美,所以引起喜歡的心理。秋天植被的枯萎讓人聯想到生命的衰老和終結。所以會讓人感到悲傷和難過。《離騷》中,屈原嘆道:“日月忽不溺,春秋取其位。然草木散,恐美人遲暮。”宋玉在《九辯》中說:“唉,秋是靈!壹片蕭瑟,草木雕零雕零……”陸機《文賦》雲:“悲葉落在金秋,喜在香春。”雖然他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但他們的思想和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風景:“又是黃昏,壹天就要結束了。夕陽斜掛在山頂,想留下來,於是我不情願地完成了當天的任務。眼前的景色真的很淒涼。葡萄樹枯幹,沒有生命。樹是千年老樹,沙沙的西風正把它吹向生命的盡頭。道是荒涼古道,馬是羸弱瘦馬。漂泊在天涯海角的人,怎麽會對如此淒涼的景色不斷牽掛?妳看這小橋流水人家都那麽平和寧靜。如此甜蜜。而我的家鄉和親人離我那麽遠。哦,他們沒事吧?天氣變冷了。他們加衣服了嗎?妳買被子了嗎?這壹切都沒什麽好擔心的。既然這麽讓人擔心,我為什麽不早點回去呢?為了所謂的未來?為了那個所謂的名氣?那名氣離我近嗎?遠嗎?去北京的路有多長?我很困惑。在這個黃昏,在這條古道上。又是這樣壹個蕭瑟的季節。我該不該繼續追名逐利?還是會為年邁的父母服務?我自己也回答不了。我不得不在充滿悲傷的漫長古道上徘徊……”這樣蕭瑟的景色讓人處處心酸,再加上安詳、溫暖的小橋、流水,還有其他人作為對比,這就讓心酸更深更難過了。寫風景的美在這裏妙不可言!
再看他的話:“枯、老、昏、古、瘦,接下來的話會讓妳覺得很擔心,壹句話就做不了自己。”至於文章,簡直能讓人落淚。最獨特的是在馬前寫了‘瘦’字。美就在於妳想寫人的瘦而不寫人。通過寫馬的瘦,妳可以看出它們的瘦和它們的窮。旅途的艱辛。追名逐利的艱辛。讀起來讓人覺得苦澀,唱起來更讓人覺得心酸。看這首歌不流淚的人,不知道是什麽意思。
2.原文:
唐代“秋詞”劉禹錫
自古以來,每個秋天都會感到悲傷和孤獨,我認為秋天比春天更多。
萬裏晴空無壹人,壹鶴淩雲飛,引起了我對藍天的沈思。
翻譯:
自古以來每年秋天我都感到悲傷和孤獨,但我認為秋天比春天更好。
萬裏晴空,壹只鶴淩雲飛起,引發了我對藍天的詩意興趣。
贊賞:
秋天,在自然界中,總是扮演著壹個悲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是壹個獨特的形象,被幾代人咀嚼和回憶。於是,秋天,在枯萎的紙頁裏,在方方正正的漢字裏,呢喃著,把哀愁、哀愁、思念、牽掛,都混淆了。
而劉禹錫的《秋詩》卻另辟蹊徑,以變態的筆調,以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難得可貴的是,《秋詞》是詩人貶謫郎州後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待人接物的態度。原詩兩首,選第壹首。
“自古以來,秋天都是悲涼寂寞的,我說秋天比春天好。”自從宋玉在《九辯》中留下名句,悲傷就成了秋天的壹種色調,壹種情緒。悲傷已成為我心中的秋天。但在詩的開頭,詩人以壹段議論開頭,斷然否定了以往悲秋的觀念,表現出壹種激進向上的詩意。我說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雖然被感染,卻是壹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寬廣的胸懷卻顯著化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朝”是詩人對秋景的充分認可。這種認同不僅僅是壹時的情感沖動,而是詩人對秋天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鶴排雲,給碧霄仙子帶來了詩意."詩人抓住了秋天特有的“壹鶴飛天”的景觀,表現了秋高氣爽、萬裏晴空、白雲飄飄的開闊景象。淩雲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句,壹起遊向了天空。這只鶴雖然孤獨,但氣勢非凡。壹個“拍”字包含的深意,不言而喻。或許,詩人用“鶴”來比喻,又或許,詩人把“鶴”當成了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學意蘊,有藝術魅力,耐人尋味,耐人吟誦。它給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是壹種崇高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讀著這樣的詩,我們心裏不是壹股悲傷的氣息。帶著詩人的“詩意”,帶著詩人想象的翅膀,我們像馬壹樣馳騁在藍天上。於是,鶴飛沖天,詩意深遠,“實”與“虛”融合在壹起,得到的是壹種勵誌情感的美好感受。
全詩氣勢磅礴,意境壯美,融情、景、理於壹爐,表現出昂揚的精神和寬廣的胸懷,唱出了那個不平凡的秋歌,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3.原文:
在唐杜姆山上
遠處寒山,石徑斜斜,白雲深處有人。
駐足坐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翻譯:
沿著上山的曲徑,白雲深處,有人。
我停下車,因為我喜歡楓林的深秋景色。楓葉染秋霜,比二月春花更艷。
贊賞:
這是壹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第壹句:“寒山石徑斜遠”。自下而上,寫壹條石板路,蜿蜒至滿山秋色。“寒”字指向深秋時節;“遠”字形容山路的長度;“斜”字照顧到了句首的“遠”字,寫了壹座高而緩的山。因為坡度不大,可以自駕出行。
第二句:“白雲深處有人”,描寫詩人在山中遠足時看到的遠處景色。“有人”這個詞會讓人聯想到廚房裏裊裊升起的炊煙,公雞啼叫,狗叫,讓他們覺得山裏充滿了生機,沒有死壹般的恐怖。“家”字也照顧到了前壹句中的“石徑”,因為這條“石徑”是山裏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話:《楓林夜闌坐》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晚霞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詩人特意停下來觀看。這句話裏的“晚”字用得很精致,包含多重含義:(1)指出前兩句是白天看到的,後兩句是晚上的場景。(2)因為傍晚有晚霞,絢爛的晚霞和火紅的楓葉相互輝映,楓林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傍晚時分,戀戀不舍地登車離去,可見他對紅葉的喜愛。(4)因為妳長時間停下來仔細觀察,妳才能體會到。
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述都是在為這句話做鋪墊。為什麽詩人用“於虹”而不用“鴻儒”?因為“紅如”正如春花,無非是裝點自然美;而《紅在》是春花比不了的。它不僅顏色更鮮艷,而且更耐寒,經得起風霜的考驗。
這首小詩既是壹首即興的風景頌歌,也是壹種誌向的表達。它是詩人內心精神世界的表達,是其情趣的寄托,所以能給讀者以啟迪和啟發。
4.原文: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上半月秋,平羌河映。?
晚上清溪去三峽,四君不見渝州。
翻譯:
在陡峭的峨眉山前,有壹輪半月形的懸掛。流動的平羌河上,倒映著月亮。
晚上坐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妳,難相見,戀戀不舍禹州。
贊賞:
這首詩是李白開元十三年(725)在出蜀途中所作。這首詩意境清晰,語言淺顯,押韻流暢。全詩意境清麗,風逸天成,是李白的名作之壹。
詩以“峨眉山月”開頭,指出遠遊的季節在秋天。“秋”字因為押韻的關系,在句尾是倒掛的。秋高氣爽,月色皎潔(“秋月皎潔”)。“秋”字也形容月色之美,自然而奇妙。月亮只有“半個圓”,讓人想起青山吐月的美好意境。峨眉山東北有平羌河,即現在的青衣江,發源於四川省蘆山縣,流向樂山縣,匯入岷江。第二句“影”指的是月亮的影子,動詞“入”和“流”構成連動謂語,表示月亮的影子映進河裏,隨河水而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無論河水如何流動,水中的月影都是固定的。“月亮走了,我就走。”觀者只有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中”的奇妙景色。所以,這句話既寫了清江被月亮倒映的美景,又寫了在秋夜揚帆的天黑。意境可謂空靈美妙。
第二句有人,第三句的人已經出現:他正連夜離開清溪驛站,進入岷江,駛向三峽。“刀光劍影去鄉下,拋下親人遠遊”的年輕人,離開故土就舍不得故人。看到河面上的月亮,就像看到壹個老朋友。然而明月終究不是故人,我只能“仰望明月,寄情千裏。”最後壹句“想妳,卻見不到禹州”,可謂離情無限。
詩中接連用了五個地名,構思精巧,不留痕跡。詩人依次經過峨眉山-平羌河-清溪-三峽-禹州,詩意的場景逐漸為讀者展開壹幅千裏蜀河的地圖。除了“峨眉山月”,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了“四君”二字,再無抒情。而“峨眉山月”這壹藝術意象卻貫穿於整個詩歌境界,成為詩情的催化劑。它所造成的寓意相當豐富:山與月相伴萬裏,夜夜可見,讓“想妳”的感覺越來越深。明月平易近人,高不可攀,是思念朋友的象征。哪裏有明月唱,哪裏有思念江中友人的情懷抒發,令人陶醉。連續使用五個地名,可以在壹個精致的地方進行壹次旅行,既有豪氣,又有思鄉之情。語流自然,就像“清水出芙蓉,天然雕”。
本來短絕句對時空變化的表達就相當有限,所以壹般的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這首詩表達的時空跨度真的很自由。二十八個字裏有五個地名,* * *二字是十二個,在唐代壹萬絕句中絕無僅有。是“入地名四字為五,古今眼為絕唱,不厭重復”(用王林洲的語言)。究其原因,是詩境中滲透著詩人遊河的體驗和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山與月的象征性藝術意象無處不在,統壹了廣闊的空間和久遠的時間。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充滿了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河》是靠地名依附於風景的,毫無用處;“發清溪”、“香三峽”、“下渝州”都是實用的,但在句中的位置也不壹樣。讀起來感覺不到痕跡,在化工中很奇妙。
5.原文:
石,於
昨晚刮了壹場寒風。先入梧桐。無處可泥濘,避免衰落。問公何事,書空。但壹旦喝醉,壹旦生病,壹旦粗心大意;
朝廷來了,光陰似箭,看似無言,有意傷農。壹切付到壹千分鐘。讓酒灰暈紅。
翻譯:
昨夜寒風驟刮初霜,梧桐樹紛紛倒下。我無處躲避我衰老的臉。秋風問我為什麽這麽做。我沒有說話,只是用手在空中寫著。人老了,有時會陶醉,有時會生病,有時會懶惰。
早上來到院子裏,感嘆時間過得真快,歲月如梭。雖然我什麽也沒說,但這似乎讓我很難過。現在所有的思緒都是空的,我所有的煩惱都換成了千杯酒喝。我不管是白的暈的紅的。
贊賞:
這首詞的第壹首是抒情,擬人化了秋風,與人對話。作家面對蕭瑟秋色,頹勢劇增。悲秋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壹個歷史悠久的傳統主題,“霜風”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奠定了全詩的悲涼基調。雖然詩人不希望人們看到他內心的痛苦,但他的“沒落臉”並不能掩蓋他因政治挫折而產生的沮喪。然後以提問的形式,寫出了詩人無處訴說的憂郁和憤怒。《醉生夢死,病入膏肓》高度概括了詩人生活的無聊和苦悶,表現了對社會和人事的徹底絕望。
接下來的敘述中,作詞人清晨醒來,來到庭院,感嘆時光飛逝,未來屈指可數。當時的情況只允許他把世間的千樣東西付之於千種酒,留下啤酒花白得耀眼,蠟燭燒得火紅。時光荏苒,強烈地表現了詞的感傷情懷;醉醺醺的,迷茫的眼神,紅燭充分寫出了詩人狂野不羈的醉態。
這個詞的上下部分采用對稱結構,但“昨夜”和“現在”在時間順序上是有先後關系的。這個詞描述了兩個衰落的面孔。壹是昨夜霜風入梧桐,如今庭中蕭瑟寒;第壹,詩人病後懶,酒後暈。
全詩融悲秋為自然,悲秋為生命,悲秋為意境。風格悲涼悲涼,情感陰郁纏綿,感染力十足。它言辭硬朗,通過秋天的病愈,表達了對官場沈浮和世事滄桑的感嘆,透露出彌留之際的悲涼。
這位作者壹生坎坷,曾數次被降級。此時,這位曾經驕傲的才子,回首壹生的漂泊,似乎在秋風中淡然、堅定、灑脫地看透了過去。這時他褪去了才子的傲氣,真的很受傷。全詩的悲涼中,有作者壹如既往的曠達,也表達了作者對坎坷人生的無意義態度,在悲涼中放飛情感,哀而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