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俄文化詞匯教學
眾所周知,漢語和俄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語言的結構上,也體現在文化上。在對俄羅斯學生進行漢語詞匯教學時,我們遇到了壹些問題,其中最嚴重的問題是“文化詞”。歸根結底,這是文化差異造成的。那麽,對於對外漢語教師來說,如何深入研究這種文化差異,以提高對特定國家學生的漢語教學水平呢?這是我們應該慎重考慮的問題。
壹個
文化意義是“社會賦予的情感色彩、風格意義、比喻意義、轉喻意義和獨特的概念意義。”根據文化意義的對應關系,漢俄文化詞的關系可以概括為三種情況。(1)相同的文化詞代表不同的文化含義。(2)不同種類的文化詞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意義。(3)不同種類的文化詞有不同的文化含義。
在第壹種情況下,俄語中的文化詞在漢語中代表另壹種文化意義。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龍是壹種可怕的動物;在《聖經》中,龍被視為怪物;在俄羅斯文化中,龍是壹種怪物(神話中壹種長著翅膀能噴出火焰的蛇形怪物)。俄羅斯人用它來比喻殘忍的人。在漢語中,龍的文化含義完全相反。龍意識大概始於中國古代先民的圖騰崇拜。伏羲的母親華胥在雷澤懷孕,因為她踩到了龍臉雷神的祖先基地。伏羲女媧是壹條人面蛇鼻的蛇。(“列子?黃帝。在商朝,龍成為占蔔的重要動物。”雲隨龍,風隨虎》(周易?幹占蔔?文言文)。許慎《說文解字》:“龍,鱗蟲之長,可靜可明,可大可小,可長可短,春分登天,秋分入深。“可見,龍在中國古代是壹種神奇的動物。
古代社會有很多與龍有關的文化詞匯:
閆隆:皇帝的臉和面部表情。
玉龍:也叫“玉龍”,指的是天子駕車。白居易《長恨歌》:“天地旋回龍,帝執當場不肯轉。”也指皇帝。韋莊《玉董軍》詩中寫道:“四年龍守峨眉,鐵馬步步遲來。”
龍乾:皇帝登基前。
蜻蜓:皇帝登基的時候,後來就跟升遷相提並論了。傅賢《致賀王紹集》:“吾弟鳳翔,太子亦蜻蜓。”
龍舟子:繡有龍紋的古代帝王服飾。禮記?禮器:“有重文之人:帝、皇、大夫。”
龍床:皇帝用的床。舊題唐《鄖縣雜記》:“漢有道學。憲宗獻龍床時,坐下時鱗爪角動。”
龍戰:這是陰陽之戰。“容易嗎?坤:“第六日,龍戰於野,其血玄妙。“後來余群雄爭天下。
龍庭:皇帝施政的宮殿。
龍興:壹個新王朝的崛起。
龍種:帝王的後代。
龍脈:是指已經出了皇帝(或者可能出了皇帝),或者可以埋葬皇帝,保護皇族後代的山川。
可見以上文字都是為古代帝王所造,真正的龍帝指的是古代帝王,可名不虛傳。
在現代社會,中國的人們仍然喜愛龍作為壹種隱喻。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中華民族自稱“東方巨龍”,中國的父母都想“夢想成功”。漢語中也有很多用“龍”來搭配的成語,最受廣大群眾歡迎,在各種社會生活中也經常使用。如:臥虎藏龍,車水馬龍,女婿的女婿,二龍戲珠,龍入龍穴,虎坐龍盤,龍潭虎穴,畫龍點睛,不服龍,語境,老年,鳳龜龍,龍鳳舞,龍鳳呈祥,龍騰虎躍,龍虎踏,生龍活虎降。
在第二種情況下,俄語中的文化詞在漢語中具有相同的文化意義。
比如漢語中的“雨後春筍”,意思是春天下雨後竹筍壹下子長出來,意思是事物迅速大量湧現。這其中就包含了漢民族特有的文化。中國人很愛竹子,所謂“老寒三友”就是松樹、竹子、梅花。竹子是優雅、純潔、謙遜和正直的象征。古今園林幾乎沒有園林和竹子。屋中若有竹,春吹窗,氣滿。竹影搖曳,姿態在畫中。冬天綠葉不褪色,帥氣瀟灑。古往今來,“壹日不能離此君”成為許多文人墨客的偏好。歷代文人也喜歡用竹子來象征高尚的品格。宋代詩人蘇東坡曾有壹句詩說:“梅寒而美,竹瘦而壽,石醜而文。”後來石頭換成了松樹,“松樹比霜雪更高貴”,後來的學者也經常用這三樣東西來比喻。阿清人鄭板橋在《朱墨圖銘》中稱贊:“薄葉,疏結;雪不能壓,風不能折。”竹子也比君子好。劉禹錫《汀初》詩曰:“露鉛粉節,風搖青玉枝。伊壹如君子,無處不適。”在中國南方,雨後竹子長得很快。“數不清的筍子,遍布林中,柴門藏行人。見面會必當竹,客絕迎。”(唐?杜甫《詠春筍》,所以有“雨後春筍”的比喻。而俄羅斯人則用另壹個東西“蘑菇”來表達類似的說法,那就是“像雨後的蘑菇。”蘑菇是俄羅斯人最喜歡的食物,所以俄羅斯人用最喜歡的蘑菇來表達這種類似漢語的說法。俄羅斯森林資源豐富,蘑菇是大森林送給俄羅斯人的禮物。俄語中有很多與森林有關的諺語,而中國的森林資源相對較少,但卻盛產竹子,所以很多成語都與竹子有關,比如“胸有成竹”、“勢不可擋”。
第三,漢語中的文化詞屬於俄語中的“文化限制詞”。
比如“長青松柏”“幸福如東海流水,長壽勝南山壽”等,都是中國人過生日喜歡說的話。中國人視松樹為吉祥物,松樹被視為“百樹之長”,稱為“木公”、“大夫”。松樹的特點是持續霜凍,冬夏常綠。所以古人視松樹為常青樹。古代有“神仙松”之說,人們賦予其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吉祥寓意。松樹壹般被視為祝福的象征,祈求青春永駐、健康長壽。松樹也可以象征不屈的性格,“寒來暑往,方知松柏雕”(《論語?”),建安七子之壹的劉真在《弟之贈禮(二)》中也盛贊宋的人品:“亭山上松,谷中颯颯,有中風。風大的時候,松枝壯。風霜淒淒慘慘,歲末總正確。不冷,松柏有性。”松樹在俄語中沒有這些比喻意義。俄羅斯人更喜歡用樺木作為“家園”和“祖國”的象征,也可以比喻俄羅斯姑娘的苗條之美。對於俄羅斯人來說,松樹只是普通的樹,沒有其他的含義。
二
以上只是文化詞的壹個極其廣泛的對應。根據這三種對應情況,我們討論了俄漢文化詞匯的教學方法。
1.文化意義解讀
也就是說,在教授壹個文化詞的時候,壹定要把這個詞的文化含義解釋到位,否則可能會引起學生的誤解。比如第壹種情況,龍在東西方文化中的含義可以說是完全相反的。在中國文化中,龍至少有兩種文化含義:(1)象征皇帝。(2)它象征著整個中華民族。對於西方學生,尤其是俄羅斯學生來說,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麽龍這樣兇猛殘忍的動物竟然是中國人的祖先。或者他們誤解中國皇帝都是冷酷殘忍的人,因為他們是“真正的龍”。再比如冰玉概念。王昌齡《在芙蓉客棧與辛健別離》:“若洛陽親友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如果不結合中國文化來理解,外國人就無法知道“冰心”是什麽意思,甚至無法理解為“玉瓶裏冰冷的心”。
但是,對文化意義的強調不能超過語言意義,語言意義和文化意義應該並重。否則整個詞匯教學變成了文化的講解,顯然是不可取的。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應該特別註意避免“傾盆大雨”的解釋,因為那會嚇跑學生。
張貼在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2.對比分析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第二種情況,即當兩個文化詞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意義時,可以用壹種文化的詞引出另壹種文化的詞。如上所述,漢語中的“雨後春筍”用俄語中的“雨後蘑菇”來表示。在教學中,教師如果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能夠用“雨後春筍”帶出“雨後春筍”,無疑更容易理解。
在類似的情況下,中文的“傾盆大雨”相當於俄語中的“像水桶壹樣傾瀉雨水”。壹個勺子和壹個水桶展示了兩國的地域文化。北方溫帶和北方寒帶的俄羅斯人的工具是水桶,中國人盛水的工具是瓢。在漢語中,“腳踏兩只船,遲早要翻船”,在俄語中對應的說法是“兩只兔子都抓,壹只也抓不到”。同樣,也意味著分心做兩件事可能會導致失敗。漢族人和俄羅斯人使用兩種不同的文化詞匯。中國南方水網縱橫,船只眾多,而俄羅斯森林草原豐富,經常發現兔子。另外,漢語中的“膽小如鼠”和俄語中的“膽小如兔”是壹個意思。
因此,文化意義之間的正遷移可以用來帶出詞匯,如:
《大雨如鬥》(俄語)-《瓢潑大雨》(中文)
“兩只兔子都抓,但壹只也抓不到”(俄語)-“腳踏兩只船,遲早要翻船”(中文)
“像兔子壹樣膽小”(俄語)-“像老鼠壹樣膽小”(中文)
當然,這要基於我們老師的外語水平,這也是我們強調對外漢語老師至少要掌握壹門外語的原因。
3.語境方法
這種方法要求對外漢語教師創造壹個最大限度使用詞語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自然的語言環境中鍛煉猜詞能力。
在語境中解釋文化詞有兩種方法。
(1)使用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是了解壹個民族的文化特征、風俗習慣的最豐富的材料。在課堂上,教師要選擇壹些最能體現本民族語言文化特點的文學作品。例如,壹位俄羅斯留學生曾問老師,李商隱的《錦瑟》詩中“聖人莊子白日做夢,蝴蝶蠱惑,王皇帝春心杜鵑啼”這句話中,為什麽用布谷鳥來象征愛情(布谷鳥在俄語中是貶義詞)。其實我們可以把杜甫的詩找出來,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人為什麽要用杜甫在自然的語言材料中表達自己的孤獨、悲傷和憂傷。
蜀曾聞秭歸鳥,宣城見杜鵑花。壹個叫,壹個回腸,壹個斷,三月三月三個回憶。
(唐立白《宣城見杜鵑花》)
早上和晚上在這裏能聽到什麽?布谷鳥流血的叫聲,猿猴的嗚咽聲。
(唐·白居易《琵琶行》)
是冷泉閉館的孤館,杜鵑聲望楊。
(關《踏沙》)
更有甚者,鷓鴣停,杜鵑切。哭到春回,找不到地方,恨芳菲就休息。
(宋新戚姬《何心郎》)
從今以後,我將離開江南路,化作壹只帶血的烏鴉。
(聞松天香的《金陵易》)
杜鵑花使杜鵑啼,似血,似朱之觸。
(現代秋瑾《杜鵑花》)
……
然後我們會告訴學生,布谷鳥的嘴是鮮紅的。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布谷鳥會哭到流血,所以用布谷鳥來象征孤獨淒涼的愛情也就不足為奇了。
(2)利用“分類”的語境
我們盡量把代表相似文化意義的詞歸納到同壹個文化話題中,從而加深學生對詞的文化意義的理解。比如,我們在介紹中國的家庭觀念時,收集了“叔叔”、“伯伯”等相關的親屬稱謂,並告訴學生,因為中國文化強調血緣關系和倫理道德,所以有很多親屬稱謂。西方文化強調以個人為中心,叔叔和伯伯用同壹個詞。我們在講解民俗時,收集了關於民俗的文化詞匯,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除夕等...當我們解釋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時,我們可以把重點放在佛教和道教上。這樣,外國學生可以在學習文化的背景下掌握壹定的詞匯,這不僅有助於他們了解中國,還可以增加他們學習漢語的興趣。
參考資料:
葛伊本。漢語詞匯研究[M]。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
[2]戴昭明。文化語言學導論[M]。語言出版社,1996。
[3]孟子民。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詞語[A],詞匯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8。
[4]吳國華。俄羅斯文化背景知識詞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5]王浣。從雙解漢英詞典的編纂看詞典釋義問題。《世界漢語教學》前期,1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