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裏希·海涅(又譯亨利希·海涅,1797 65438+二月13-65438+二月0856 17)1797 65438+二月03。童年和青春期經歷了拿破侖戰爭。海涅出生在萊茵河畔的杜塞爾多夫壹個貧窮的猶太商人家庭。1795年,拿破侖的軍隊進軍萊茵河流域,對德國的封建制度進行了壹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拿破侖是“德國革命的代表,革命原則的傳播者,舊封建社會的破壞者”。法軍的這些改革全面提高了受歧視的猶太人的社會地位,所以海涅從小就受到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影響。從1819到1823,海涅先後在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法律和哲學。他聽過浪漫主義作家奧古斯特·威廉·施萊格和理想主義哲學家黑格爾的講座。海涅早在20歲時就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他早期的詩歌,如《青春的苦惱》、《抒情插曲》、《還鄉》、《北海集》等,多以個人經歷和愛情苦惱為主,反映了封建專制下人格的壓抑和找不到出路的苦惱。1820的冬季學期,他來到哥廷根大學,加入了壹個學生組織。然而僅僅在6月1821 1,他就被迫離開了學校和這個組織。還是在哥廷根,海涅在1825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和壹些人壹樣,我在德國感受到同樣的痛苦。如果我說出最難受的痛苦,我就說出我的痛苦。”這些詩歌所表達的個人情感具有壹定的社會意義。這些詩在1827被收集出版時,被冠以詩歌行。它們表現出鮮明的浪漫主義風格,樸實真摯的感情,以及豐富的民歌,受到讀者的歡迎。其中很多都被作曲家譜了曲,在德國廣為流傳,是德國抒情詩的優秀作品。從1824到1828,海涅遊歷了祖國的很多地方,遊歷了英國、意大利等國家。由於廣泛接觸社會,他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認識,寫了四篇散文遊記。在《哈茨山遊記》第壹部中,海涅以幽默活潑的筆調描述了德國20世紀20年代令人窒息的狀況,諷刺了封建反動統治者、陳腐的大學、庸俗的市儈、反動的民族主義者和消極的浪漫主義者。它以強烈的抒情筆調描繪了祖國壯麗的自然風光,同時又以深切的同情描繪了山區礦工的勞動生活。在第二本《思想——勒·格蘭泰文集》中,海涅描繪了法軍進入家鄉的情景,刻畫了拿破侖的形象,表現了作者對法國大革命的向往和對德國封建統治的痛恨。在第三部意大利遊記《從慕尼黑到熱那亞之行》中,描寫了意大利的風光和社會生活,揭露了貴族天主教的反動本質,批判了貴族作家脫離實際的傾向。在第四個英文片段中,作家描繪了富裕貴族與資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尖銳對立,揭露了大資產階級的貪婪和掠奪。這四個音符的主要傾向是攻擊德國的封建反動統治,期望德國爆發更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這四部遊記的創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經成長為壹個革命民主主義者,在藝術上,海涅從描寫青年時代的個人經歷和感受轉向探討社會現實,走向現實主義道路。海涅晚年的思想矛盾和疑慮表現在對* * *產品主義的信仰和理解上。他的思想矛盾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正如列寧紀念赫爾岑所說,“是壹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代的產物和反映,在這個時代中,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的革命正在消亡,社會主義無產階級的革命尚未成熟”。同時也反映了海涅自身資產階級世界觀的局限性。1856年2月27日,海涅去世。
這壹段編輯的文學生涯
海涅出生在德國杜塞爾多夫的壹個猶太商人家庭。父親薩姆森·海涅經營毛紡生意失敗,家財萬貫;母親貝蒂·海涅是壹位醫生的女兒,品德高尚,受過良好教育,愛好文學和藝術。在她的影響下,詩人很早就對文學產生了興趣。他十五歲還在上中學的時候就寫了第壹首詩,卻不得不聽從父親的命令,走上了經商之路。十八歲去法蘭克福壹家銀行實習,第二年又轉到他叔叔所羅門·海涅在漢堡開的銀行繼續實習。在富家大叔的家裏,海涅不僅嘗到了依賴他人的滋味(《屈辱公館》這首詩反映了他當時的經歷),還飽受了談戀愛和失戀的痛苦,因為他愛上了他的表妹阿瑪莉,壹位他在詩中形容為“對人微笑,胸有狡黠”的迷人淑女。1819年秋,前壹年在叔叔支持下創辦的哈裏·海涅紡織公司倒閉,在杜塞爾多夫經商的父親也破產了。年輕的海涅完全失去了經商的興趣和勇氣,於是接受了叔叔的建議,進入波恩大學學習法律,準備將來成為壹名律師。然而,他從小對學習法律不感興趣,卻經常去上奧古斯特·威廉·施萊格的文學課。施萊格是德國浪漫主義時期傑出的理論家、語言學家和莎士比亞翻譯家。海涅視他為“偉大的導師”,他早期的文學創作受到他的鼓勵和指導。此外,從浪漫主義詩人阿尼姆和布倫塔諾整理出版的德國民歌集《男孩的奇怪的號角》中,從普蘭特和威廉·米勒等浪漫主義詩人的作品中,青年詩人獲得了很多啟示,吸收了很多營養;他崇拜歌德,在“導師”施萊格的建議下,老老實實地閱讀歌德的作品。他以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為知己,不僅將拜倫的詩歌翻譯成德文,而且還模仿拜倫的著裝禮儀,在創作上接受拜倫的影響,以至於在19世紀20年代壹度被稱為“德國的拜倫”。難怪海涅早期的詩歌創作表現出許多浪漫主義的特征,如經常描寫夢境,喜歡以民間傳說為題材,風格多接近民歌。但也僅此而已,因為他不屬於這個在當時德國逐漸落伍的文學流派。後來,在1846年,在長詩《阿塔·特洛爾――仲夏夜之夢》的序言中,海涅總結了他與浪漫主義者的關系:“……我在浪漫主義者中間度過了我最快樂的青春,但最後我把我的老師狠狠地揍了壹頓……”因為在他1833年寫的《論浪漫主義》中,他已經表達了對此的關註。
1820年秋,海涅轉學到哥廷根大學。和在波恩壹樣,他無意學習,但經常參加壹些學生社團活動。後來由於和壹個同學決鬥,被休學,第二年不得不轉學到柏林大學。在柏林期間,海涅不僅有機會聽黑格爾的講座,還了解了當時哲學所關註的所有問題,初步掌握了辯證法。他還經常光顧當地的壹些文學沙龍,結識了恩哈根馮恩澤和他的妻子莎梅索、福柯等當時許多著名作家,極大地開闊了他的視野,為他日後成為壹名有思想、敏捷的批評家奠定了重要基礎。同時,他還參與猶太社區的文化和政治活動,對社會正義事業和猶太人的命運表示同情和關註。
1824年,詩人回到哥廷根大學繼續學習,直到第二年畢業,並於7月20日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在此之前不到壹個月,他已經受洗並皈依基督教,成為路德派新教徒。
在個人生活中,詩人因為初戀情人阿瑪莉在1821年8月嫁給了壹個有錢的地主而遭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壹年多後,1823年5月,他在漢堡遇到了阿瑪莉的妹妹特蕾莎,再次墜入愛河,歷經愛情和失戀。這種不幸的經歷在他早期的抒情詩中得到了清晰的反映。
但隨著閱歷的增長和學識的提高,海涅的文學創作開始走向成熟,不僅題材和體裁變得豐富多彩,思想也更加深刻。特別是1824年,他從哥廷根大學城出發,向東北方向,徒步漫遊哈爾茨山及其周邊地區,沿途欣賞自然風光,仔細觀察世情民情,並在此基礎上撰寫了《哈爾茨山遊記》,為自己的創作開辟了壹條新路。在隨後的四五年裏,他寫了大量的遊記和散文作品。在19世紀20年代,海涅其實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遊記的寫作上,因為在他看來,收集了他早年優美感傷的愛情詩的《詩集》不過是壹艘“無害的商船”,而《哈爾茨山遊記》中的遊記其實是裝備了許多大炮的“戰艦”(見1827年10月30日致摩西·莫澤無論是生活在北海之濱的諾德尼島,還是在前往南方文明古國意大利的途中,他都致力於並精心建造了這樣壹艘“炮艦”)。在1821至1830期間,海涅遊歷了德國各地和波蘭、英國、意大利。1822年出版第壹本《詩集》,次年出版《悲劇-抒情插曲》。1827年收集早期抒情詩,以《宋集》為題出版,引起轟動,奠定了他在文壇的地位。在此期間,他還創作了《哈爾茨山遊記》等散文作品,也引起了很大反響。海涅這壹時期的抒情詩和遊記多是描寫個人的經歷、感受和憧憬,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色彩。
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海涅深受鼓舞,決定去巴黎。在這裏,他結識了大仲馬、貝爾維尤、喬治·桑、巴爾紮克、雨果等作家和李斯特、肖邦等音樂家,與烏托邦聖西門的追隨者交往,也是受此影響。在此期間,他寫了《論德國宗教和諧史》(1835)、《論浪漫主義》(1836)。為了對抗激進詩人空洞的“傾向詩”,他寫了壹首長詩《阿塔·特洛爾,仲夏夜之夢》(1843)。1843年底,海涅和馬克思在巴黎相遇。這壹時期,他的詩歌創作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峰。出版《新詩集》(1844),其中包括壹些名為《時代的詩》的政治詩和長詩《德國,冬天的童話》(1844)。這些詩歌在思想內容和藝術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為1848革命前時代的最強音。
1848年革命失敗後,海涅忍受著癱瘓的痛苦,在“床墊墳”裏默寫了許多優秀的詩歌,包括《浪漫》(1851)、《從1853到1854的詩》和壹些遺作詩。這些作品雖然有些悲憤憂郁,但大部分還是充滿了戰鬥的豪情,對祖國和人類的未來抱有堅定的信心。1856年2月,海涅在巴黎去世,葬在蒙馬特公墓。在革命中心和國際文化大都市巴黎,海涅結識了巴爾紮克、大仲馬、維克多·雨果、喬治·桑等偉大的法國作家,以及肖邦、李斯特、柏遼茲等著名的音樂家和藝術家。他經常有機會參加各種文藝晚會,觀看演出,參觀畫展,過著緊張而充實的生活,進壹步開闊了眼界,進壹步活躍了思想。在隨後的十幾年裏,他雖然繼續寫詩,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是為德國國內報紙寫時事通訊和時事評論,及時地、現場地報道法國和巴黎的各個方面,希望法國大革命的燦爛陽光驅散籠罩在封建分裂的德意誌帝國上空的濃重黑暗,資產階級進步思想的影響沖淡彌漫在那裏的陳腐空氣,從而產生法國的現狀,對法國畫家的影響等等。同時,他還向法國讀者介紹了德國的宗教、歷史、文化、哲學和社會政治狀況,並撰寫了《論浪漫主義和德國宗教哲學史》等重要著作,幫助法國人民更深入地了解了德國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就這樣,海涅開始了他寫作生涯的第三階段,這壹階段與現實聯系更為緊密,也更富於革命精神。在這個階段,除了評論和文學批評,海涅還出版了小說《施納波勒沃斯基回憶錄》、《佛羅倫薩之夜》和《巴哈拉赫的法律教師》。可惜這些作品都是碎片,詩歌創作幾乎處於停滯狀態。這大概是因為時事太動蕩,詩人無法靜下心來從事純文學的創作。用德國著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家弗朗茨·梅林的話說:“海涅在30年代非常認真地對待他作為使徒和護民官的職責,因此他的詩歌創作被退居到非常次要的地位。”這意味著海涅把自己作為革命軍人的職責看得比他的詩人的成就和榮譽更重要。但也正因如此,他才得以充分展示在遊記作品中嶄露頭角的社會觀察家和批評家的才華,讓後人看到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者和英勇不屈的戰士。
1844年,海涅在巴黎遇到了馬克思,並在無產階級理想的影響下,與這位年輕的革命家和他周圍的同誌們結下了親密的友誼。今年11月,在流亡13年後,詩人第壹次在短時間內看望了他的母親。他非常激動,當他到達邊境時,他的心臟“跳動得更強烈了,眼淚開始滴落”。當發現德國還是封建落後的時候,詩人更加義憤填膺,於是滿懷深情地寫下了長詩《德國,冬天的童話》。在詩中,他不僅痛斥和鞭笞各種反動勢力,還發出了“在人間建立天國”的號召。這部作品,加上壹起出版的新詩集,與前面提到的有著相同的特點,如密切聯系社會現實,強烈批判時弊,具有革命精神。難怪恩格斯激動地宣稱“德國當代最傑出的詩人亨利希·海涅也加入了我們的隊伍”,公開承認自己是革命戰士。
19世紀40年代,尤其是《壹個冬天的童話——德國》成功寫作之後,海涅的詩歌之泉在幹涸了近十年之後,迅速而猛烈地流淌,從而開始了他文學生涯的第四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他寫下了大量像長矛和匕首壹樣鋒利的“時事詩”,如被譽為“德國工人階級的馬賽曲”的《西裏西亞的紡織工人》等,無情地揭露和諷刺了各種反動勢力。也就是說,與早年的抒情詩相比,詩人此時的作品發生了質的變化,不再是低吟淺唱來表達個人的喜怒哀樂,而是變成了戰場上驚心動魄的鼓聲吶喊。不幸的是,當1848年法國爆發二月革命,整個歐洲掀起革命高潮時,海涅的詩歌創作又中斷了壹兩年。原因是詩人多年前患了脊柱結核,1848年臥床不起,與死神搏鬥。
進入50年代後,他的病情稍有緩解。海涅在寫“時事詩”的同時,寫了許多憂郁、玩世不恭的抒情詩,哀嘆自己不幸的命運和經歷。作為壹個猶太人,他傾向於進步和革命,因此長期受到德國政府的迫害。從1835年開始,他的作品就被列入德國官方的禁書名單,排名第壹。在中國出版他的新作更是難上加難,稿費來源也快耗盡了。與此同時,他的叔叔所羅門·海涅早已斷絕了他的經濟來源,這位流亡詩人經濟非常貧困,不得不接受法國政府的救濟金。這壹事件在1848年被國內反對者所知,海涅遭到了惡毒的攻擊。再加上生活艱苦等原因,他的脊柱結核進壹步加重。1851年,在妻子瑪蒂爾德的陪伴下,海涅終於撐起病體,最後壹次出門參觀盧浮宮博物館。從那以後,他在他稱之為“床墊墳墓”的地方掙紮了很多年。然而,盡管如此,詩人還是像壹個垂死掙紮的士兵壹樣繼續寫作,直到1856年2月17日去世。去世前壹年,他為自己的散文集《魯臺齊亞》法文版寫了序言,表現了這位軍人詩人至死不悔,始終忠於自己* * *的無產階級信仰和革命理想。
編輯這段詩歌創作的階段和特點
海涅的出生、經歷、交往和思想發展自然影響了他的文學創作,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是詩歌中。海涅的詩歌創作包括抒情詩、時事詩、敘事詩和長詩,可謂豐富多彩;尤其是歌詞,無論立意、思維、語言風格,都個性鮮明,風格獨特。縱觀德國詩歌史,海涅是繼歌德之後最傑出的歌唱家。在詩壇,海涅的成就和影響堪比英國的拜倫、雪萊,俄國的普希金,匈牙利的裴多菲。他的大部分抒情詩,以愛情為主題,被舒曼、舒伯特、門德爾松、柴可夫斯基等世界各國偉大作曲家譜成歌曲,達到3000多首,甚至超過了被他和拜倫譽為“詩歌之王”的歌德,居世界第壹。其中有《羅蕾萊,妳像壹朵花》《北方有壹棵松樹,乘著歌唱的翅膀》《我曾在夢中哭泣》等。,受到各國作曲家的青睞,被反復譜曲至少有六七十次,最多的《妳像壹朵花》達到了160多次,大概是世界之最。所有這些家喻戶曉的歌曲,以及許多類似的優美動人的抒情詩,壹個多世紀以來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尤其是被處於青春期、漂泊在異鄉的年輕人所傳誦。
上面說的大部分抒情詩都是20世紀20年代初和30年代寫的,有些哀嘆自己命運的詩是50年代產生的。當然,他們是真誠的,美麗的,感人的,但他們經常揮之不去,悲傷和悲傷。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涅在革命的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寫了大量所謂的時事詩,以及1825年和1826年產生的韻詩。
最著名的時事詩如《頌》、《主義》、《傾向》、《等待》、《西裏西亞的紡織工人》等,因其鏗鏘的音調和豪邁的氣勢而深受讀者喜愛,因而成為詩歌朗誦會的保留節目。其實,這些所謂的時事詩也是優秀的抒情詩,但它們所表達的並不局限於壹個人自己的喜怒哀樂,而是由他對時代和大眾的深切關註而產生的革命豪情,因此它們也具有感人的力量和偉大而深刻的社會意義,贏得了更廣泛的贊譽。它們是戰鬥的吶喊和沖鋒的號角。所謂時事詩,應該說是時代的詩,因為它們是戰士海涅在那個革命年代發出的時代最強音。
那兩組押韻的海詩,描寫的是海的浩瀚、豪放、洶湧、無常,也就是說,它們不是純粹客觀的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而是詩人通過景物抒發感情的產物,只是含蓄而已。很明顯,雖然都是韻詩,但感情是多種多樣的,手法也有相應的變化。比如《告白》、《舟中夜曲》、《海中魅影》三首詩,都涉及到相同的愛情主題,但我們讀完之後的感受卻大相徑庭。其中,尤其是告白,比海涅早年有些輕佻的愛情詩要有力得多。
綜上所述,海涅從十五歲開始寫第壹首詩,直到去世前兩周,他寫下了最後壹首詩《苦難之花》,這首詩幾乎伴隨了他的壹生,文學創作尤其是詩歌創作幾乎成為了他的全部生活。他的詩歌創作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壹是早年“被溫柔的羈絆所束縛”,主要表達個人對堂兄妹阿瑪麗和特蕾莎的傾慕以及失戀的痛苦。此外,他還創作了壹組氣勢磅礴的關於大海的詩歌,在其他詩歌中,他表達了對法國大革命的同情以及對德國社會現實的怨恨和不滿。海涅這壹時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愛情詩,大多充滿了憂郁和憂傷,但又是悲而無怨,甚至時不時讓人覺得滑稽和戲謔。整個風格清新,溫婉典雅,簡單樸素,自然溫馨,充滿民謠氣息。郭沫若在1920年出版的《三葉集》中非常欣賞海涅的詩,稱之為“美而不雄”,應該用來評價海涅早期的詩歌創作。這壹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羅蕾萊》《北方有壹棵松樹》《妳像壹朵花》《文告》。
第二,1830年,法國大革命七月爆發,海涅迅速“加入時代的偉大戰鬥行列”,詩歌創作進入成熟的中期階段。在19世紀40年代歐洲革命形勢的鼓舞下,在馬克思的幫助下,他的詩歌創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輝煌高峰。此時,他詩中的玫瑰和夜鶯已被刀光劍影所取代,詩人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雷霆之能”。在各個階段,海涅寫了許多關於政治時事的詩,其中不乏豪放豪放之作,號角炮聲不時可聞。在這壹階段,他寫出了《頌》、《主義》、《傾向》、《西裏西亞的紡織工人》等戰鬥性詩歌和長詩《德國——冬天的童話》,尤其是《西裏西亞的紡織工人》(1844),也被稱為“德國工人階級的馬賽曲”。第三,1845年以後,尤其是1848年以後,受大革命失敗和健康狀況急劇惡化的影響,海涅的詩歌創作由中期的意氣風發、激情奔放轉向後期的深沈悲壯。讀他懷舊而又憤世嫉俗的篇章,我們仿佛看到詩人在“床墊墳”裏輾轉反側,咬緊牙關,忍受著難以名狀的身心痛苦,與敵人、與命運、與導致這種命運的社會進行著頑強而最終的抗爭。雖然他這壹時期的作品難免有失望和猶豫,風格也趨於悲愴,但他始終保持著樂天的戰鬥精神,風格還是那麽自然、樸實、真摯,字裏行間不時透著風趣和幽默。《我們現在去哪裏》、《絕望的哨兵》、《遺囑》等作品都表現了詩人不屈的戰士情懷。這裏不妨強調壹下,海涅的機智和幽默,貫穿了他的整個創作,應該說是他區別於其他所有抒情詩人的最突出的才華特征。正是它揭示了海涅作為壹個目光敏銳的思想家的本來面目,使他的詩歌內涵更加深刻豐富,更加耐人尋味。在不同時期的不同作品中,這種幽默趣味要麽是對不幸遭遇的自嘲,要麽是對同行的善意嘲諷,要麽是對敵人的尖銳諷刺...本質上,這種幽默趣味是海涅積極樂觀的天性和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的體現。
20世紀以來,經過魯迅、郭沫若、段克清、馮至、林林等前輩的翻譯,海涅已經成為我們讀者非常熟悉和喜愛的外國詩人。楊在1999再版了壹個譯本。楊在重譯其抒情詩和時事詩的過程中,借鑒了前人尤其是他的老師馮至教授的舊譯本,使新譯本更加完善,可讀性更強,朗朗上口,富有詩意。本集主要參考1978年柏林和魏瑪建設出版社出版的《海涅五卷本》第15版第壹卷的選譯。在編纂過程中參考了受馮至影響較大的《海涅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和翻譯海涅頗有成就的錢春蕤先生、張玉書先生的《海涅詩選》。
在德國現代文學史上,海涅是繼萊辛、歌德、席勒之後最傑出的詩人、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不僅擅長寫詩、遊記、隨筆,還寫了許多思想深刻、風格獨特、富有文學美感的文學評論等作品,為後人留下了豐富、巨大、輝煌而珍貴的精神財富。海涅擅長寫詩、散文和遊記。無論是他的個人氣質和氣質,還是他的成就和影響,我們首先可以尊崇他是壹位優秀的抒情詩人,壹位偉大的時代歌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