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在閱讀中感受自然之美。
2.體驗抒情詩的基本特征,嘗試寫簡單的詩。
3.理解詩人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
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1,詩歌閱讀。
2.模仿詩歌。
班級安排
壹節課。
教學過程
第壹,進口
同學們,英國有壹位浪漫主義詩人叫濟慈。他說,“大地上的詩歌永不消逝”。這句經典的句子也是詩,它告訴我們,生命的本質是詩,人的生命也是詩。如果我們能用詩意的眼睛去觀察我們平凡的生活,就會發現生活中總有詩意,處處都有詩意。寫詩沒有很多學生想象的那麽難。今天我們就以兩首優美的外國詩歌為階梯,嘗試壹下山水詩的創作。
第二,讀濟慈和葉賽寧,感受寫山水詩的特點。
1,介紹兩位詩人:
濟慈是英國詩人。1795 10月29日出生於倫敦。他9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濟慈和兩個弟弟被祖母收養。15歲,母親再次去世,外婆委托兩個保護人管理他們兄弟的財產。濟慈最初學醫。他喜歡文學,但他沒有放棄醫學。他通過考試獲得了醫師執照,並繼續學習外科。直到6月18111濟慈才決定放棄醫學,從事文學創作。他的詩裏有畫,色彩感和立體感很強。他認為壹個偉大詩人的美感可以壓倒或抵消其他壹切。考慮到這壹點,這就是他的“自然接受”思想。他曾說,他能深入麻雀的性格,也能“在瓦礫中啄”。濟慈是英國最有才華的浪漫主義詩人之壹。他的詩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包括維多利亞詩人、唯美主義詩人和“意象派”詩人。可惜他在25歲才剛剛開始展現才華的時候就去世了。
俄羅斯詩人葉賽寧感情真摯,風格清新,擅長描繪自然風光。
2.自由閱讀,感受詩意:
(1)自由閱讀、表演閱讀、配樂閱讀。
(2)自由談論妳從這兩首詩中讀到了什麽樣的詩歌。
引導學生交流:
《蟋蟀與蛐蛐》中的蛐蛐充滿了生命力,它們的歌聲不絕於耳,那是大地永不消逝的詩意,激勵著人們熱愛生活,樂觀地對待生活。
夜晚傳達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他舒適寧靜的心靈。
3.自由閱讀,討論詩歌的語言;
(1)重點閱讀《蟋蟀與蟋蟀》,引導學生體驗:
散文式的語言:說話的時候好像在說話,不做作,不生硬。
感受:改變詩歌的分支排列方式,以散文的形式排列,閱讀體驗。原來散文詩是散文。
(2)註重閱讀夜,引導學生體驗:
詩歌的語言生動、細致、傳神;
風景布局:松林、夜鶯、長腿鴉、溪流、明月;
特色亮點:松林的幽暗,夜鶯的歌唱,長腿秧雞的歡叫,河的銀星,溪的銀波...
(3)教師總結:
寫風景歌詞其實很簡單:
寫詩,就是老老實實把心裏的東西寫出來;
寫詩,是把心裏的話細膩地描繪出來;
寫詩是為了把心裏的話表達得很美;
寫詩,是把心裏的話靈活安排;
……
三、他山之玉:看如何把散文變成詩歌
1,把《春》的前幾段變成詩:
希望/期待
希望/期待
東風來了
春天的腳步近了。
壹切看起來就像我剛剛醒來。
新辛然睜開眼睛。
山朗跑了起來。
水位正在上升。
太陽臉紅了。
偷偷種草
從土壤中鉆出
嫩綠色。
在花園裏,在田野裏
看啊。
壹大塊,壹大塊全是。
2、把記敘文變成詩歌:
深圳的程紹棠老師曾經把《蓮花湖》的開頭從記敘文改成這樣:
月亮升起了,院子裏涼爽而幹凈。白天的碎蘆眉,濕潤濕潤,做座椅正合適。女人坐在院子中間,手指撚著柔軟細長的蘆眉,細細的,在懷裏跳躍。
月球
站起來
院子裏
非常酷
非常幹凈
天
破碎的
蘆眉,潤澤潤澤
只是湊合座位
婦女
旁聽
在小院子裏
手指
扭曲的
光滑纖細
唯美姿
唯美姿
瘦瘦的
在她的懷裏
跳躍的
第四,自由創作
以《大地永不消逝的詩》為題,或以《夜》為題,模仿這兩首詩簡單樸素的寫法,即興創作壹首短詩,背誦交流。
提醒同學們,如果覺得很難,可以寫作文,然後再考慮形式。)
五、作業
自由寫詩,在班裏舉辦詩歌寫作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