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模仿朱自清的《春天》

模仿朱自清的《春天》

朱自清的短篇散文《春》意象樸素,主題鮮明,語言優美,人們常將其解讀為壹首“春之頌”。其實這是壹個誤區。春天,就像朱自清無數關於風景的抒情散文,看似晶瑩剔透,壹目了然,卻又像壹杯酒,蘊含著悠長而清澈的韻味和芬芳。真正品嘗它的味道並不容易。在這首充滿詩意的《春頌》中,其實飽含了作家在特定時期的思想情感、人生追求乃至人格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裏的傳統文化積澱和對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之後,朱自清壹直在尋找和創造自己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來安放自己“頗為躁動”的拳拳之心,抵禦外界的幹擾,讓自己在幽閉的學習中“獨立”,成就自己的學術。《荷塘月色》無疑是經過苦澀的靈魂掙紮後找到的深邃幽靜的自然環境,在曲折中體現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個人氣節;“初春的野景”使他的夢幻世界走向開放、蓬勃的局面,凸顯了他在春天的指引下“勇往直前”的人生信念。後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續、轉化和提升。但無論這兩個世界多麽不同,都源於朱自清的壹種理想追求,甚至是壹種烏托邦式的幻想。《春》確實描寫和謳歌了壹個郁郁蔥蔥的春天,但卻是朱自清內心世界的生動寫照。

看了朱自清的《春天》,不禁覺得這是壹個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對春意盎然的袁野,他重拾了自信和自尊,編織了自己的理想夢想。這是壹個經歷過“精神煉獄”的知識分子。在大自然溫暖的懷抱中,他陶醉其中,他的詩歌充滿想象,感受到壹種“天人合壹”的奇妙境界和“做壹個好人,自強不息”的精神沖動。他從時代的“十字路口”退了出來,在這裏找到了自己的“安身之所”。總覺得朱自清的“春色”不是家鄉江浙溫暖濕潤的春色,也不是北郊壯闊豐盈的春色,更不是畫家忠實臨摹的速寫,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靈感和啟發下醞釀出來的藝術畫面。在這幅圖中,隱藏了太多的心靈密碼。

朱自清研究專家吳先生說:“在許多散文中,朱自清對詩歌意境的經營是慘淡經營的,把人格美的‘情’與自然美的‘景’融為壹體,創造出情與景、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的立意從整體上表現自我人格,以美妙的意象作為人格的外化手段,於是在他的作品中,自然美成為自我人格的精神擬態或象征性寫照;由於對自然美的依戀,個人特定的情感和思想被詩意地描繪,或被模糊地象征。如何創造這種意境,完成自然美與人格美的附著與連接?在這方面,朱自清繼承和發揚了以形傳神、重在神似的藝術精神的整體審美把握,在‘詩可怨’的審美理想指導下,生成了隱秀的色彩和恬靜的風格。”(吳·《詩教理想與人格理想的融合》,《文學評論》第3期1993)朱自清散文的深意,我覺得這幾句話是深刻的。朱自清屬於那種對感情感情特別敏感細膩真摯的人,對大自然的四季變化、山水、花鳥等等都有著獨特的親和力和欣賞力。他的山水往往以山水中的“我”,山水中的“我”,山水中的“我”為特征。所以他要調動自己所有的感官、思想、情感,反復品味,謹慎選詞,“用筆如舌”。正是把他的全部生命和人格投入到自然的形式和精神中,使自然之美和他的生命之美融為壹體。與魯迅不同,他在描寫自然時采取了超然的批判態度,甚至寫出了自然的醜惡。與周作人不同,他沈迷於描繪自然而忘了自己,希望成為自然的壹部分。朱自清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是投入的、虔誠的,但同時又是自覺的、清醒的。從這壹點來說,他是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壹”、“中庸之道”中的佼佼者。在簡潔明了的散文《春》中,也體現了他的個人氣節和審美理想。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臨近了。

壹切看起來就像剛睡醒,我欣喜地睜開了眼睛。山潤了,水漲了,太陽臉紅了。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似乎很少能看到開頭如此清晰、歡快、精彩的作品。這不是壹個沒有經驗的少年的作文,而是壹個吃過很多苦的中年知識分子的精心之作。作者有這樣的心境和情緒,壹定是因為他在經歷了最黑暗的日子後,找到了壹種光明未來的感覺。他在通過美麗的春光表達自己的心境。“期待,期待”,動詞的重疊,顯得突兀,有力,急迫,暗示著他那段黑暗壓抑的歲月,以及他在那種煎熬中對未來的苦苦追尋。現在光明終於到來了,他怎麽能抑制住自己的喜悅之情呢?“我剛睡醒,高興地睜開眼睛。”這是初春朦朧的壹幕,但這不正是他此刻的內心體驗嗎?

朱自清在作品中展現了壹個欣欣向榮、多姿多彩、全方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的綠草地,田野上是盛開的桃樹、杏樹、梨樹,在盛開的花叢中,成群的蜜蜂、蝴蝶在飛舞;晴朗溫暖的天空中,輕柔的柳風吹來,帶著泥土、青草和鮮花的味道,充滿了各種美麗的鳥鳴,還有牧童響亮的笛聲...作者在這裏生動、全面、徹底地、詩意地寫出了大自然。在這充滿詩意的春景中,作者卸下了所有的思想和情感包袱,壹頭紮進了這個春天的世界,就像壹個孩子投入了母親的懷抱。他想在茂盛的草地上打滾、踢足球、賽跑、做遊戲,盡情體驗生活的活潑與自由。他用他的視覺、嗅覺、聽覺、想象力和幻想全心全意地享受大自然的美麗和愛撫。在這裏,大自然如此美麗,人們的生活也變得如此美好。在美麗的大自然中,朱自清深刻地體驗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光輝,展現了他童真的情懷和天真無邪的人格。

但這種美好的人生體驗畢竟是暫時的,甚至是虛幻的。朱自清信奉“瞬間主義”,視其為醫治精神創傷的良藥,並且深知自己是壹個知識分子,作為壹個普通人有著許多不可推卸的義務。他想追求有前途有價值的人生,他想細致甚至刻意的提升自己的道德和人格。所以到了《春》的後半段,作品歡快的基調突然變得舒緩而寧靜,出現了綿綿春雨,朦朧的晚景,為生活奔波的人們,辛勤勞作的農民。超然的自然景觀被巧妙地轉化為現實的畫面,朱自清也從夢幻世界回到了濕地。“放松筋骨,精神飽滿,各司其職。”“壹年之計在於春。”我才剛剛開始,我有的是時間和希望。“朱自清在這裏寫的是春天裏奔波勞作的人們,也寫了他們自己的心理、決心和希望。

文章寫到這裏,其實可以停了。但朱自清卻給了我們壹個意想不到的結局,讓春天的形象更加完整壯美,讓朱自清的人生和人格更加光彩奪目。他用了三個比喻來歌頌春天,並把它描述為壹個新生的洋娃娃,壹個美麗的女孩和壹個強壯的年輕人。使舒緩安靜的風格突然蒼勁清新,與作品開頭緊密呼應;滑向平淡的現實情境壹下子推進到作品前半部分營造的明快歡快的意境中,整個意境又連接了起來。春天的“新”、“美”、“勁”註入了朱自清的整個身心,朱自清也融進了整個春天,在春天的指引下執著。朱自清被賦予了“新生”。

在朱自清的所有散文中,春天是文體演變中壹個特別明顯的標題。這種演變的原因是什麽?這篇散文在朱自清的創作中有什麽特殊的意義?還是很值得探索的。

被告:蕭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