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散文最基本、最樸素的審美特征。這裏所說的散文的“真實”,首先是指作家感情和氣質的真實。散文有很強的抒情性,是人的壹種學問。好的散文,無論是風景還是敘事,都要註入情感。只有在情感的照射下,風景和事件才能顯示出它的美。沒有熱情的浸潤,散文就不會有動人的力量。總的來說,散文寫風景、記人、記事的目的,永遠是為了表達作者自己對生活的感受,永遠是為了表達作者的內心感受和這種風景、事件、人物所引起的魅力。散文是關於“我”的。我們的閱讀經驗告訴我們,好的散文永遠是那種能以其坦率自然的談吐把我們帶入作者內心的散文。作者毫無阻礙地向讀者敞開心靈之門,讓讀者走進去,傾聽他對社會、人生、自然等的看法,分享他的喜悅,感受他的苦悶,和他壹起思考。從這裏開始,散文最重要的是壹個“真”。
這使得散文成為最有氣質的文本文體。作者在通過散文與讀者坦誠對話的過程中,其實是在向讀者透露自己的氣質,讀者可以從散文中看出作者的性格、興趣愛好、談吐、風度乃至學識修養。尤其是散文,除了情感因素,還應該有作者對世界和人生真實而深刻的體驗和感悟,以及從這種體驗和感悟中對世界和人生的真理發現,讓讀者得到深刻的啟迪。這也使得散文中的情感總是依賴於明顯的理性的深刻性,表現出壹種理性的依賴,這應該是散文的抒情與詩歌的抒情的壹個非常顯著的區別。這使我們不僅能從他的散文中看出作者的氣質,還能看出他對社會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以及思想境界的高低。簡而言之,作者的個性、性格、聰明、趣味都會在散文中呈現出來,讀者也能從散文中真正看到作者是壹個什麽樣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散文確實是各種文體中最具“個性”的。
散文的真,在於它的表達不虛,完全取決於它的真性情。要有真情實感,要有真正的領悟,包括對世界、對人生的真理的發現,這其實是所有藝術作品的特點,只是在散文中表現得更為直接。散文與其他文本類型相比,有壹個更顯著的區別,那就是它的表達完全取決於作者實力的真實性質。小說和戲劇通過虛構的人物和情節來表達自己。顯然,這裏有很多技術因素,比如視點的選擇,意識流手法的運用等。這些技術因素在傳達作家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發現時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壹方面,詩歌使用壹種明顯是重新創造的語言來表達自己。這裏也有很多技術因素。雖然分支、格律、押韻等。造成壹種嚴格的限制,他們也賦予詩歌壹種脫離日常語言規則的自然語境,以至於完全不需要用邏輯的方式“說話”。散文完全沒有小說和詩歌可以依賴的技巧。它必須是“真實的”。它的風景必須是真實的,它的敘事永遠是真實的,它沒有虛構的自由。在語言上,它沒有類似詩歌語言的技巧,無話可說,只能遵循壹般的語言規則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思想,說該說的話。在這裏,“情感的量是無法從散文中掩飾的。”而且作者“真實感受和思考的質量直接決定了散文本身的質量”。(王安憶:《情感生活——我看散文》,《流浪的語言》,第453頁)這就使散文成為壹種真正的藝術,是無法造假的。
第二,散文的“美”。
散文是“優美的文字”,是人的壹種學問。壹篇好的散文,總能把我們帶入壹個充滿詩情畫意,或妙趣橫生的世界,讓我們被作者的真知灼見所折服,像品嘗陳年老酒壹樣,享受那種韻味悠長的美與美。當然,詩歌也是美的,小說和戲劇文學也是美的,但是散文,因為它的自然屬性,給人壹種如聽天籟的美,這大概是為什麽人們總把散文稱為“美麗的散文”,而不是“美麗的詩”、“美麗的小說”、“美麗的戲劇”的壹個很重要的原因。
散文的美首先是指它的情感之美、趣味之美、神韻之美,用壹種更通俗的說法,就是散文的雅趣。古代文學很重視“趣”字。這個詞說到底就是不管妳怎麽寫景,怎麽敘事,怎麽詠物,怎麽辯理,都要看到豐富的情感和韻味,要有底蘊和壹切,要把心和自然融為壹體,要看到人們有趣的生活和靈感。我們前面說過,散文中的風景是真實的場景,敘事是真實的故事,論點是真理,大部分的東西都是實物。但是,描述風景,討論事情,壹定要有趣。具體來說,散文的風景是有趣的,敘事是有趣的,理論和對象是充滿理性和物質趣味的。比如蘇軾的《承天寺夜遊》只有80多字,其中“庭院空如水,水中滿是竹柏影”,寥寥幾筆就點出了壹個清澈空靈的詩意境界。而且風景筆記融為壹體,寫了壹派閑適、閑適、閑適。再比如錢鐘書的《吃》:“吃有時候很像結婚。名義上最重要的往往是附屬品。就像壹個小姐求壹個有錢人,目的不是女人。這種主權的下降,包含了壹種有些不成熟的人生觀。”這是推理,但讀起來很有趣,很有意思。關於景物的散文寫作,絕不是景物和事物的“博物學”的“標本”,它的論證和推理也絕不是高頭大馬的說教。飽含情感,生動勵誌,讓人賞心悅目,在它優雅的“趣”的熏陶下,讓人獲得情趣和氣質的陶冶。
散文的美,也是指文字的美。散文的語言是壹種自然語言,它的壹個重要特點是簡潔、自然、流暢、幹凈。無論是畫風景、記敘文,還是用筆寫字,幾乎都是用“寫生”。但散文的語言經過了情感的註入和寫意的錘煉,也是壹種非常功夫化的文字。壹個語言功底高超的作家,總能賦予平凡的文字壹種不尋常的魅力和情調,使其能畫風景看情懷,能“傲”物,能敘述有趣,能讓人著迷,但能樸實而不笨拙,能平淡而見美,能靈動而逸,能芬芳。好的散文語言總是在看似平凡的地方蘊含著豐富的底蘊和高雅的趣味,呈現出脫俗精致的味道。
三、散文“散”。
散文的第三個特點是“散”,確切地說是“自由”。從直接感受的層面來看,散文的“散”主要體現在選材範圍的無限性和表達方式的缺乏章法。從選材上看,從社會宇宙、日月星辰,到沙質植被、花鳥蟲魚、山川河流、地理歷史、人文,壹切都可以進入散文,真正做到“壹瞬間看今昔,壹瞬間撫遍天下”。(陸機:、張《註》北京出版社出版1984,第22、25頁)從形式上看,是最不拘壹格的文體,它順應了“意服”的潮流。散文沒有詩格、節奏、韻律等限制。,也沒有小說、戲劇文學等結構性限制。敘事推理、景物書寫、抒情隨意穿插,收放自如,像天馬行空,又像漫不經心的“散步”,表現出壹種無“法”無規矩的自由如行雲流水,以至於有人幹脆稱之為“行雲流水”
尤其是散文的“散”,不僅在於其選材的無限性,還在於其表達的靈活性和自由性。眾所周知散文散在這個層面,“聚形聚神”成為人們總結散文特點的壹個非常通俗的成語。這當然符合散文的面貌。但從作家主體來說,散文的“散”就是“自由”,更多體現為作家無拘無束的心靈的自由。文藝理論家錢谷融主張將散文“散文”定義為“散文”,即壹個作家可以在自由自在的心境中“保持自己的本真”;“任何時候,我都能保持理智,做官,記住人民。寫文章可以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沒有矯情,也沒有故作姿態。”這的確是壹個很有啟發性的意見。散文以自由靈活的“散”的形式體現,實際上來自於作家特立獨行、天馬行空的表達。如果壹個作家沒有自由的思想,說話的時候東張西望,當然就不會有所謂的選材自由和寫作自由。從這個角度看,“散”的散文其實是其“真”的壹種表現形式,散文形式的自由靈活也是作家精神自由的壹個精彩“註腳”。
以上,我們從三個方面概述了散文的審美特征。從文本欣賞或解讀的角度來看,正是因為散文的“真”、“美”、“自由”,散文的閱讀才成為讀者與作者“隨意”而真誠的交流方式。散文家李廣田在《論散文》中曾把散文寫作比作壹個隨意行走的人。“走了之後,我就回家了。”其實散文的閱讀就像散步壹樣。法律的形成沒有限制。讀到壹種坦誠的感覺,感受壹種真實的生活,欣賞壹種美麗的風景,從中得到壹種情趣,就足夠了。
“形散而神不散”是很多散文作家的體會。散文必須是“散”和“富”的,也就是說,在表面上,在形式上,它像風壹樣,不拘小節,看似漫無邊際,寫作時斷時續,有時速寫,有時倒敘,有時感情生成,有時侃侃既講天文地理,又講倫理情懷。這壹段寫在壹個地方,那壹段寫在壹個地方。但它的“精神”始終是執著的,始終如壹的,表現了作者的某種思想感情。“神收”和“不雜”,是指文章始終緊緊圍繞壹個中心,貫穿壹條紅線,做到結構緊湊、層次分明、細節得當、要點突出。比如秦牧的散文《鄉村祭壇上的抒情》,既“散”,又“廣”。然而,它雖然包羅萬象,卻始終圍繞著“歌頌和贊美養育了我們的土地,創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文化歷史的勞動人民”這壹主題。所以在形式上,散文貴,但在立意和組織上,散文是大忌。散文寫作的特點是辯證統壹,這是它區別於其他文體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