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詞藻優美,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為“杜麗”。原籍湖北襄陽,後遷居河南珙縣。為了區別李商隱、杜牧和“小杜麗”,杜甫、李白也被稱為“大杜麗”,杜甫常被稱為“老杜”。?
少年時期,杜甫先後遊歷吳越和趙奇,其間還到過洛陽。三十五歲以後,在長安考第壹,最後壹名。後來,他向皇帝獻禮,贈送給貴族。官場失意,見證了唐代上層社會的奢靡和社會危機。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陷,杜甫遷居多地。
甘源二年(759),杜甫棄官入川。雖然逃離了戰亂,過上了相對安定的生活,但他仍然關心整個人生,關心國家大事。創作了《上山》、《春望》、《北伐》、《三官》、《三別》等名作。杜甫雖然是現實主義詩人,但也有狂放不羈的壹面。從他的代表作《飲酒八仙之歌》中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和幹雲。
杜甫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著“使君堯舜上位,進而使風俗純潔”的宏願。杜甫在世時名氣雖不顯赫,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的詩大約有65,438+0,500首被保存下來,其中大部分被杜工部收藏。
大歷五年(770)冬,杜甫病逝,享年59歲。杜甫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是深遠的,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人稱他為杜士毅、杜工部,也稱他為杜少陵、杜草堂。
2.杜牧
杜牧(803-約852),牧之樊川人,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Xi)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和散文家,宰相杜佑之孫,杜之子。唐文宗大和第二年是26歲的秀才,被授予弘文館職。後赴江西察使幕,轉淮南察使幕,入察使幕。任國史館編修,任食部、比比部、司勛,黃州、池州、周目刺史。
因晚年住在長安南樊川別墅,後被稱為“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主要是詠史抒情。他的詩英俊瀟灑,從世俗的事物切入。他在晚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杜牧被稱為“小杜”,以區別於杜甫和“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杜麗”。
3.杜宇
杜預(222-285),京兆(今陜西東南)人,西晉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學者,滅吳戰爭的指揮者之壹。先後擔任過曹的、西晉的何南寅、安西軍分區、刺史、尚書、鎮南將軍,以及校尉關雎。
太康五年(285年初)十二月,杜預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謚號南將軍,開福義統第三師,謚號成侯。武功成敗亡後,他潛心鉆研經典,學識淵博,成就斐然,被譽為“杜武庫”。著有《春秋左氏經典傳》、《春秋釋文》。他是明朝以前唯壹壹個既進文廟又進武廟的人。
4.杜詩
他是河南省薊縣(今河南省衛輝市)人。光武帝時,任謀士。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陽知府時,創造了水排(液壓鼓風機),用液壓驅動機械不斷開合皮鼓風機袋,將空氣送入冶鐵爐鑄造農具,省力多效。
他還主持了惡性池塘的培育和農田池塘的廣泛開放,使該縣富裕起來。有“杜牧”之稱。南陽人稱贊:“稱父(稱信臣)前有杜牧”。
5.杜余明
杜(1904—1981)陜西省米脂縣人,紫光亭人。著名抗日將領,國民革命軍中將,黃埔系骨幹。
1924年6月入黃埔軍校壹期。畢業後在國民革命軍討伐陳炯明中出道。歷任軍校副排長,武漢分校總隊中尉連長,中央陸軍軍校中隊長,17軍25師教導營長兼團長,旅長兼副師長。參加過北伐戰爭、長城抗戰、淞滬會戰。
1939年6月,11任第5軍軍長,率部參加桂南戰役,指揮桂南昆侖關對日作戰,重創日軍第5師團,有“鋼鐵軍團”之稱。1978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文史研究委員會軍事組副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