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中華民族氣節的典範

中華民族氣節的典範

正直的品質,堅持正義,在敵人或壓力面前不屈服。“聞道可死於夕”,揭示了正直的來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概括了誠信的拓展;“英雄生老病死,不過是遊泳的時候”,這是整體性在抽象中的升華。培育、發揚、代代相傳的氣節和信仰,是支撐中華民族千百年的靈魂和脊梁。

相關數字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原名孫雲,字宋瑞,冀州(今吉安縣)蘆嶺文山人。他是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寶祐四年(1256)中狀元,因父親去世未能入仕。文天祥邀董斬以振民心,獻禦敵之計,未被采納。後來在刑部任郎官,知州等職。鹹春六年(1270),因得罪漢奸賈思道被革職。德佑元年(1275),文東進,文天祥在贛州組織起義軍。當時是南宋的首都)。次年,被任命為右丞相兼唐朝使節。當時元軍已進逼臨安,被派往袁穎談判,被扣留,押往北方。2月底,天香和他的客人杜虎等12人於夜間在周振去世。之後又由海路南下福建,與張士傑、盧秀福會合,堅持抵抗袁。京燕從軍兩年(1277)。將士犧牲很大,天翔卻獨自逃脫,於是退守廣東繼續抵抗袁。後遭漢奸襲擊,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省海豐縣)被俘。袁逼迫張弘範向張士傑投降,這是《過零點與》壹書中的壹首詩。句末說:“自古無人死,惟留其心,以顧其史。”次年,他被押解到大都(今屬)大無畏,他於1283年從容辭世,終年47歲。文天祥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散文作品,其中詩歌100多首,成就斐然,包括《文山先生全集》,其中《過零丁洋》、《義歌行》是千古佳作。

嶽飛

嶽飛[宋](1103 ~ 1142),襄州湯陰(河南)人,宋朝名將。母親最孝順,家裏窮。他的母親在他的背上紋上了“精忠報國”四個字,嶽飛以此為人生的準則。北宋時,征兵轉投宗澤麾下,屢敗遊牧民族,宋高宗手書“忠嶽飛”二字,並立旗賜之。又大敗李成,夷平劉玉,斬首楊幺,累官至秋微,授少保,招募豫北各路使臣。

公元1129年,金兀術渡河,攻克建康。嶽飛堅持抵抗。次年,在鹽城收復建康破金兵“拐子”,收復鄭州、洛陽。來自兩河(淮河和黃河)的叛軍連續響應,並希望再次進入朱仙鎮,珍惜總理秦檜的努力,使和平。

嶽飛率領的軍隊叫“嶽家軍”,金兵很怕“嶽家軍”。都說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1162年,宋孝宗復職時,武穆被謚殺,寧宗時被謚為鄂王,謚為忠臣,有《嶽武穆集》。

蘇武

蘇武(140 ~公元前60年),本名青子。淩渡(今陜西Xi中西部)人,西漢時期著名的忠節之士。父親蘇建,曾跟隨著名的衛青多次北擊匈奴,後擔任戴軍知府。當時的官僚制度規定,如果父親是官員,兒子可以先從較低的官階進入官階。蘇武也是先郎官,後逐步提拔。漢武帝在位元年,即公元前100年,奉命護送匈奴使節回國,任中郎將。當蘇武到達匈奴,準備啟程回漢時,意外發生了。匈奴國的勾踐王和漢朝的奸臣於昌正在策劃壹場叛亂,準備聯系他投降匈奴時魏律帶來的前漢兵,綁架匈奴單於的母親逃回漢朝。於昌對漢朝非常忠誠,痛恨魏律叛國求榮的可恥行為。蘇武和張勝被派往匈奴,宇昌非常高興。漢朝時,於昌與張勝交往頻繁。俞昌偷偷走近張勝說:“我聽說漢武帝非常討厭叛國罪的防禦法。我可以秘密伏擊某人來除掉他。我媽和弟弟都在漢朝。我若有個三長兩短,望妳回漢後照應他們。”張勝同意了裕昌的計劃,並給了裕昌壹些錢和東西來支持裕昌的行動。沒想到,於經常被人告發,單於派兵追殺。越王勾踐等人被殺,禹經常被活捉。因為匈奴國的勾踐王密謀綁架可汗的母親閼氏歸順漢朝,漢朝使者張勝也牽涉其中,蘇武也受到牽連。

為了迫使蘇武投降,匈奴單於最初把他關在地窖裏。蘇武餓極了,吃了雪和毛偉生,但他從不投降。可汗帶他去了北海(今蘇聯貝加爾湖),蘇武更是不為所動。他仍然手握漢朝的傑夫,以放羊為生,表現出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氣節。後來趙迪登基後,漢朝下嫁匈奴,要求匈奴歸還蘇武等使臣,可汗卻謊稱蘇武等人已死。

後來漢朝的使節到了匈奴壹帶,終於得知蘇武還活著,於是揚言說漢朝皇帝在上林苑射了壹只大雁,雁腳上有絲,明確說蘇武在北方的沼澤裏。單於只好還蘇武等九人。

蘇武在匈奴待的時間很長,前後有19年。

趙迪在位的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81年,蘇武終於回到了長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被控謀反。蘇武與上官、桑弘羊關系很好,兒子也參與其中。蘇武被免職。昭帝死後,蘇武因參與建立宣帝而被封為海關關長。

屈原

楚國是戰國末期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他叫平,字子原,是熊通之子屈先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是中國第壹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到個人獨立寫作的新時代。他是中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創始人,是“世界文化四大名人”(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意大利的但丁)之壹。

屈原壹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清襄王三個時期,主要活動在楚懷王時期。這壹時期是中國即將統壹的前夕。"秦始皇是橫的,楚王是豎的."屈原出生於貴族家庭,善於治亂,所以早年受到楚懷王的青睞,是左派。為了實現統壹楚國的大業,三閭博士積極輔佐楚懷王改革國家。楚國壹度出現國富民強,諸侯難望的局面。但由於屈原與楚國腐朽的貴族集團在內政外交上的尖銳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被壹幫小人物陷害,被楚懷王疏遠。

王懷十五年(前304年),張儀用壹大筆錢收買了晉商、子蘭、鄭袖等人為奸細。同時,他欺騙王懷斷絕外交關系。被騙後,惱羞成怒,兩次出兵秦國,都被打敗。於是屈原奉命出兵齊國,重建齊楚之間的良好關系。在這裏,張儀又壹次從秦國走到了楚國。

王懷三十年,屈原回到杜瑩。同年,秦約見武官,被秦扣留。最後死在秦國。王祥登基後,繼續執行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流放到江南,在袁和項之間徘徊。在二十壹年(公元前278年),秦國將白城攻破。

屈原的作品有《離騷》、《田文》、《九歌》(11)、《九章》(9)、《招魂》等,共23篇。此外,《蔔居》和《漁父》是否為屈原所作,學界尚有爭議。它用問題連續向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諸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壹組以民歌為基礎的祭祀神的音樂歌曲,詩中塑造了大量的神的形象,其中大部分是人與神的情歌。

屈原的作品記錄了他對“美麗政治”理想的堅持和對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鬥爭。他的“美政”理想在作品中有所表現,即“養才而賦能,惟隨索而不十分滿足”(《離騷》)。所謂“養賢任能”,就是選拔真正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國家,來反對天下的貴賤。說明選拔人才不分地位是合理的。所謂“遵法而不十分滿意”,就是要完善法度,即法不貴,限制舊貴族的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對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反對,表達了他擺脫不良政治的進步要求,其最終目的是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富強。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也深刻地揭示了楚。同時,他表現出了關心國家和人民、熱愛國家、獻身祖國的決心。屈原雖然被流放甚至流放,但他始終想著祖國的興亡和人民的疾苦,希望楚王悔過自新,奮發圖強,做復興的主人。他知道忠於誠實和坦率會招致災難,但他總是“隱忍”。明知自己面臨重重險境,在“用楚料”的時代,他本可以遠赴他國尋找出路,但他卻不肯離開楚國,這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和“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誌。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者,屈原熱愛祖國和人民,堅持真理,視死如歸的精神,以及“日月爭光”的崇高人格,千百年來激勵和哺育了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在國家和民族危難之際。作為壹個偉大的詩人,這種精神更加明顯。它不僅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從集體唱和到個人原創的新時代,而且他的新詩風——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詩歌創作開辟了壹片新天地。後人也把楚辭和《詩經》合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的詩。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最受人民敬仰和愛戴的詩人。根據隋書延續和地理的和諧,屈原在農歷五月初五投江自盡。中國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包粽子的習俗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38年至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壹,受到好評。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尤安這個詞,沒有。稼軒,生於歷城(今山東濟南)。出生時,山東被遊牧民族占領。21歲加入抗金軍隊,不久回到南宋。他曾出使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和浙江東部。

在任期間,他采取積極措施,招募流亡者,訓練軍隊,獎勵農耕,打擊腐敗,重視安定民生。他壹生堅持抗金。在《美琴十評》、《九評》的註釋中,詳細分析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有力地駁斥了誇大遊牧民族實力、主張妥協投降的謬論。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舞士氣,以恢復中原。他的反金建議沒有被采納,受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離崗,居江西上饒、鉛山。

晚年曾經用過,不久就病死了。他的詞力圖還原國家統壹的愛國熱情,傾吐壯誌難酬的悲憤,揭露和批判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也有很多作品是歌頌祖國河山的。藝術風格多樣,以大膽為主。熱情慷慨悲壯,筆法剛健,與蘇軾並稱“蘇信”。辛詞繼承了蘇軾豪放的詞風和南宋初愛國詞人的戰鬥傳統,進壹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拓展了詞的題材,幾乎達到了無事無心的地步。它還創造性地綜合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多種文學形式的優點,豐富了詞的表現形式,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格。辛詞豪放,但兼收並蓄,沈郁,明快,勵誌,嫵媚。他善於運用具象的手法和奇特的想象,賦予自然界的山、水、風、月、草、木以情感和性格,並寄予壹些希望。他還善於吸收民間口語,尤其善於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的詩詞句子,經常稍加改造,創造新意。但有些作品因為典故和論據太多,晦澀沈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其言慷慨而狂傲,為樂師之突然變調,能脫穎而出。”吳的《蓮子詩》說:辛稼軒獨用詩,不論古今,顯示其筆法深厚,如論、孟、詩序、左氏春秋、南國、離騷、史書、韓、世說、玄學、李、杜甫。"

以破陣聞名,贈壯詞陳同福憶往事,永遇樂,京口,顧北亭,水龍吟,鄧建康,上心亭,菩薩滿,著書築江西墻。但有些作品也流露出因抱負未能實現而產生的負面情緒。還有“賈和的短句”。現代人編了《辛稼軒詩話劄記》。

丁常茹

丁(1836-1895),安徽廬江縣北鄉丁家坎村人。他從小受貧窮之苦。65,438+08歲時加入太平軍程學啟部,後與程學啟壹起加入曾國荃部下湘軍,向錢總表示敬意。1862被李鴻章賞識,編入淮軍“明”營,授大將之職,統率騎兵。1874年,他所在的3營被裁撤,於是他回到了戰場。1877被重新激活。1888被正式任命為北洋水師提督。丁雖出身軍旅,對近代海軍壹無所知,但他好學多讀,虛心求教,盡職盡責,任勞任怨。在他的統壹指導下,北洋水師煥然壹新。在黃海海戰中,他身先士卒。雖然身負重傷,但他拒絕出艙,壹直坐在甲板上監督戰鬥。威海衛戰役中,他面對敵人的引誘和壹些反動官員的脅迫,堅定不移,誓死抗敵,最後奉鴉片為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