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形象分析

《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形象分析

論劉蘭芝的悲劇性格

《孔雀東南飛》最早見於《魚臺新詩》,名為《焦仲卿妻古詩》。全詩353句,1765字,既是漢樂府民歌中的敘事長詩,也是我國詩歌中不可多得的長詩。孔雀東南飛是封建社會常見的愛情悲劇。劉蘭芝是《孔雀東南飛》中的叛逆英雄,是中國文學史上少有的叛逆女性形象,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個成熟的覺醒女性。這壹形象突破了個人和家庭的狹隘圈子,具有廣泛的社會典型意義。因此,許多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劉蘭芝的形象,也從不同的方面探討了劉蘭芝的價值,如歷史價值、現實價值和藝術價值。關於悲劇的討論,更多的人側重於從社會的角度來討論,側重於以焦木和柳雄為代表的封建禮教對悲劇的破壞和迫害,肯定它是壹種社會悲劇,總結它的悲劇意義。甚至有人用心理學、戀母情結等西方的批判方法來分析人物和悲劇的生成。這些觀點和看法都有道理,但也不盡如人意。例如,他們要麽過分強調封建禮教對當時劉蘭芝的影響,要麽完全脫離社會來討論人物。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忽略了劉蘭芝性格的主要方面,即她叛逆的性格對推動這壹悲劇情節的意義。相反,這是劉蘭芝的鬥爭和命運所在。因此,深入分析劉蘭芝叛逆性格的形成及其在這場悲劇中的作用,也是理解這壹性格和社會的壹種思路。而我們壹定要把握好這壹點,以免有失偏頗。

(2)

任何作品和人物的分析都離不開人物本身。

劉蘭芝是壹個集善良與叛逆精神於壹身,以反抗為主體的女性形象。這種叛逆精神形成的土壤是封建社會的封建禮教及其封建制度。這直接體現在正文中。

首先,詩前的序言是:

“漢末,廬江府小吏鐘卿之妻劉,被鐘卿母親發配,立誓不嫁。他的家人強迫他斷水而死。大清聽說了,就在庭樹上吊死了。人受了傷,便是詩。”

從這篇序言中,不難發現這是壹首基於事實的悲歌。從研究的角度來看,序言的最大意義不在於講述主人公焦仲卿和妻子劉蘭芝的愛情故事,而在於指出故事發生的時間。從這裏我們可以知道,主人公劉蘭芝的死,在中國地主階級中是大有前途的,東漢末年封建制度處於上升期。從這壹點來看,劉蘭芝不愧為封建禮教的早期反叛者,因為她沒有屈服於封建禮教。死亡和臣服是封建禮教對她的摧殘。但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毀滅。如果她屈服了,那麽雖然她的肉體還活著,但她的靈魂和她的愛情理想已經不存在了。而死亡則表現了她堅持愛情理想的掙紮,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贏得了後人的同情和尊重,成為後人粉碎封建枷鎖的精神鼓舞。因此,劉之死突破了個人和家庭的狹隘範圍,具有很大的典型意義,揭露了極其普遍的社會問題。劉蘭芝的鬥爭只是他自己的合理的人性要求和違背這些要求的封建倫理之間的無意識和無望的沖突。所以她的死是人格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這種要求事實上無法實現的產物。她的死是對封建道德邪惡本質的控訴。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她充滿人性的叛逆性格。

其次,從文章的主體部分來看,劉蘭芝也是壹個集善良與叛逆精神於壹身,以反抗為主的女性形象。

從表面上看,悲劇的事實是焦仲卿的母親不喜歡她的兒媳,焦仲卿經常出差,期間婆媳矛盾相當激烈。劉蘭芝向丈夫抱怨說,她無法忍受婆婆的苛刻。焦仲卿試圖說服她的母親,但她罵了她,並迫使他與妻子離婚,並再婚。焦仲卿被夾在母親和妻子之間,所以他建議劉蘭芝回娘家住壹段時間,等他辦完事再來接她。劉蘭芝含淚離開,回到家人身邊。過了壹段時間,縣令、知府先後派媒為兒子提親。劉蘭芝的哥哥強迫她答應,劉蘭芝在絕望中暗暗下定決心去死。婚禮前壹天,得知消息的劉蘭芝和焦仲卿痛哭流涕,約定“在墳墓裏相見”。在太守家族婚禮的當晚,劉蘭芝和焦仲卿雙雙自殺,兩家將他們合葬。

這個悲劇其實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女性只能讓別人決定自己命運的不幸處境。在這樣的社會裏,這樣的悲劇發生是因為劉蘭芝的叛逆性格。劉蘭芝當時面臨的選擇只有兩個:要麽向焦劉牧熊屈服,打破愛情誓言;或者用死亡捍衛他們的愛情誓言。劉和焦不能隨意造反。第三種可能。因為他們所處的社會條件不是自己選擇的,而是過去建立和繼承的。劉蘭芝的死,當然有外部壓力,但也有其內部原因。這是主要原因,也就是從她身上透露出來的叛逆性格。試想,如果她屈服於封建禮教,還會有人記得這個悲劇和這個悲劇中的人物劉蘭芝!

第三,劉蘭芝的叛逆精神和叛逆性格在壹場迫害與反迫害的鬥爭中逐漸表現出來。

是第壹次沖突,鐘卿向母親要了壹段話,刻畫了焦木的跋扈和鐘卿的軟弱。蘭芝從濕婆的辭職是第二次沖突,比第壹次沖突強烈得多,反映了焦木的無情和蘭芝的掙紮。蘭芝拒絕結婚是第三次沖突,這是沖突的進壹步發展。它在蘭芝和他的兄弟之間展開,突出了蘭芝對財富和不道德的忠誠性格以及他兄弟的吝嗇。鐘青告別了母親,寫下了母親的倔強和鐘青的信守承諾。這四次沖突壹次比壹次激烈,直到雙雙殉情,沖突終於達到高潮。在所有的沖突中,主人公劉蘭芝及其堅決的鬥爭和反抗精神影響並決定了鐘卿的態度和鬥爭。在這些鬥爭中,她的叛逆性格在她的語言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全詩為“* * *壹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壹長詩。陰雨綿綿的思緒,不斷重復,用中文雜講了十幾個人,而每壹個蕭的聲音,不就是化工之筆嗎?(1)在貫穿全篇的對話中,尤其是在劉蘭芝的語言中,我們可以看到劉蘭芝在與鐘卿對話時的態度和語氣,聚焦於她的母親、她的嫂子、她的哥哥和母親是不同的,也正是在這種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的勤奮、善良、壓迫和叛逆精神。在詩中,蘭芝和仲卿死前,蘭芝假裝同意復婚,仲卿見到蘭芝後,回家與母親告別。他們此時此刻的話語非常適合各自的身份和處境。陳若明的《采吉堂古詩選》曾經做過這樣詳細的分析:“蘭芝不是白媽媽,是白媽媽,女人是媽媽,兒子是媽媽。感覺不壹樣。壹個跟著老公的女人,也怕媽媽防著,媽媽有個哥哥,卻能死。兒子和妻子,哪個比母親更重要?而母親的死算什麽,能沒有白?與死者,愛也。不要辜負對方,女人用死來付出,她們不就死得心安了嗎?妳們在壹起的時候,母親很後悔,也很歡迎女兒,但還是有可能兩個人都沒死。然而,塔拉拒絕歡迎壹個女人,她不能死。所以白媽媽的話是有差異的。今天,孩子已經用四個字說清楚了。時至今日,寒生如磐石,不明所以。我也怕我媽感覺到,對我有防備。如果官方是白人母親,母親沒有防備,那麽這個女人很久就沒了。他明天不會死,但今天孤獨地死去算什麽?但是,要說這種怨恨是真的,也未必。所以,我和老板的女兒壹起回答,安慰她。不過政府官員都是白媽媽,也沒說女性會改健身。他們不說女人想死,就拒絕改變,歡迎女人。如果他們表現出真實的感情,他們會阻止我死去。”②試想,蘭芝如果說到死,這個弱女子必然會受到暴力的束縛,被迫結婚當公雞在外面啼叫時,新娘化著嚴格的妝。我繡壹裙,萬物四五路”,寫出了離開焦家時的矛盾心理。天壹亮就想起床,可見她不在焦家生活的決心。嚴格的化妝是她對焦媽媽的抗議和示範。打扮的時候,壹切都是五味雜陳,可見她愛焦仲卿又舍不得走的微妙心理。”和小姑子說再見時,眼淚掉了下來。“她嫂子的關系不好相處,蘭芝和她嫂子關系融洽,說明她懂禮儀,容易相處。這和焦木的形成對比。此外,蘭芝的固執也可以在她放棄母親的眼淚和她嫂子的眼淚時看到。蘭芝死的時候,毫不猶豫地“脫下裙子和絲綢鞋,把自己舉到池邊”;抒情插曲少於動作描寫,但也是成功之筆。當蘭芝和鐘卿第壹次分手時,作者不禁感嘆,平添了壹份悲壯的氣氛。”生即死,恨即成”,這句話畫龍點睛,激起人們對劉蘭芝遭遇的同情。甚至在全詩的結尾,都有強烈的抒情意味,充滿了作者的同情和期待。這些來得自然、不著痕跡的抒情插曲,為塑造人物形象錦上添花,增添了全詩的情感色彩,突出了人物尤其是主角劉蘭芝的叛逆性格。

我們為什麽要塑造劉蘭芝性格中好的壹面?劉蘭芝回到自己的家庭後,她受到了家長主義的欺淩。但是劉蘭芝從根本上反對這些封建教條嗎?正如上面提到的對劉蘭芝叛逆性格的分析,並不是她缺乏叛逆精神,而只是印證了魯迅先生所說的:“悲劇就是把對人有價值的東西毀掉。”劉蘭芝的正直、善良越深刻,人們就越能感受到悲劇的力量。這篇文章中的劉蘭芝勤勞能幹,孝順婆婆,體貼丈夫,默默忍受婆婆的折磨,對未來的生活有著模糊的期待。但這不是主要方面,主要是她的叛逆精神,讓她有了清醒的認識。她壹旦意識到婆婆要驅逐她的意圖,就自動提出“譴責”,“嚴格假裝”上路,非常坦然地面對自己的命運。當阿熊在嚴峻的時刻被逼婚時,她既沒有離開,也沒有爭辯,表面上順從,但內心卻抱著以死偏袒的想法,冷靜地“把自己舉到清泉”,用生命與黑暗勢力做最後的鬥爭。就這樣,她的悲劇逐漸顯露出來,她的個性在專制力量的碰撞下產生火花。通過這壹悲劇,《孔雀東南飛》的巨大思想價值呈現為:以劉蘭芝殉情的愛情悲劇,生動地揭露了中國封建社會早期的吃人封建禮教,熱情地歌頌了劉蘭芝夫婦忠於愛情、反抗壓迫的反抗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眾對愛情婚姻自由的熱烈向往。

(3)

綜上所述,這是壹個性格的悲劇,是劉蘭芝的叛逆性格與強大的封建勢力和封建禮教的矛盾沖突下的悲劇,表明劉蘭芝不僅是中國典型的女性形象,而且是壹個充滿叛逆精神的反封建形象。正是這兩者的完美統壹,構成了劉蘭芝永久的人格魅力。悲劇的魅力在於它的毀滅之美;悲劇的不幸在於,往往不只是悲劇,而是永生。在中國文學史上,作者第壹次從這場悲劇中發現了深刻的人生教訓和社會意義,並以漢末成熟的五言詩體作了完美的體現。這首詩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技巧上都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至今不斷被改編成各種劇目,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總之,劉蘭芝對愛情是忠誠的,他對封建禮教的反抗是徹底的。正是劉蘭芝性格中的這種主要性格(叛逆性格)決定了她的奮鬥和命運,也是她的形象能夠流傳千古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