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中提到的日月星辰包括二十八宿、銀河與牛郎織女、南鬥與北鬥,以及其他著名的星辰。它們不僅具有天文意義,背後的故事更是耐人尋味。
在遙遠的夏商周時期,天文知識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基本常識。比如《詩經》中壹些涉及天象的詩句,都是農民、婦女、衛士、小孩口頭掛出來的。
事實上,在中國詩歌的源頭《詩經》中,浩瀚而神秘的星空壹直是詩歌中常見的描寫對象,後世文學作品中最常涉及的星星基本上都出現在《詩經》中。
清代著名學者顧在其著名筆記《日知錄》中說:“凡知天文者,三代以上。七月火滿,農夫之言也。三星在家,女語也。月出,也是守卒之作。龍威陳輔,小兒之謠。”
這裏的“三代”指的是夏商周,“火”、“三星”、“碧”、“龍威”都是星星的名字。
《七月流火》源於《馮祺七月》,講的是大火星。火星是心宿二,是現代天蠍座蠍尾倒刺上三顆星中直線上的第二顆。它是壹顆著名的明亮的紅色恒星,大小是太陽的2700萬倍,距離地球424光年,尤其是在夏季的夜空中。
“七月流火”原意是到了七月,大火星開始下山,天氣逐漸轉冷。之後開始在“九月衣”裏準備冬裝。甚至蟋蟀也符合節氣和氣候。“七月,它們在野外,八月,在屋裏,十月,蟋蟀進入我的被窩。”
所以“七月流火”的意思並不是現代人字面理解的七月天熱。
《左傳》中也有記載大火星,其中童謠有龍的尾巴是尾巴的說法,就是現在天蠍的整個尾巴,陳是心。
唐體未雨綢繆中的“屋內三顆星”,指的是參宿四的三顆星,是現代獵戶座中間壹條直線上的三顆星,是希臘神話中獵戶座的腰帶。
參宿四三星出現在稀疏的冬季夜空中,非常容易辨認。《唐式未雨綢繆》這首詩,寫的是壹個少女在寒冷的冬天,望著掛在門口的三星,思念著自己的愛人。“什麽場合?見此情人”。
“家有三顆星”還有其他美好的含義。比如古代人經常在新婚夫婦的門上寫“家有三星,五代興旺”的對聯。
參宿四和上述心宿二在天空中180度相對,成對上升下降,永遠無法相遇。心宿二,又名“上星”,是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朋友難相見,至於朝夕之星”,說的是朋友之間因為隔絕而難以相見。
瀟雅《漸石》“月出碧”中的“碧”是二十八宿中的蘇比,“月出使之滂沱”。民間認為當月亮經過蘇比時,會下傾盆大雨。蘇比有八顆星,古代也叫“天口”,看起來像古代打獵用的長柄網,這種長柄網的名字叫“畢”。
在現代,蘇比是金牛座中著名的Y形星,在冬末春初的黃昏出現在南方星空。其中,據說畢宿五作為牛的左眼,也是天空中著名的亮星,是古代航海家辨別航向的重要依據。
古典詩詞中提到的銀河、牛郎、織女,既有天文意義,也有文學意義。夜空中的銀河,像壹股奔騰的洪流,自東北向南橫跨整個天空。
壹年四季中,夏末秋初的銀河最為明亮壯觀。銀河系在古代被稱為“天漢”。“漢”是地上的漢江,天漢是天河。
詩經經常寫田漢。“大雅韓雲”說“妳看韓雲,它就回光返照”,意思是浩瀚的銀河在天空中流動,給本來就熱鬧的星空增添了壹抹浪漫主義的色彩。
織女星距離地球26.5光年,是整個天空中除太陽之外第四亮的恒星。織女星旁邊有四顆小星星組成壹顆鉆石,中國古人認為是織女星編織用的梭子。
牛郎星距離地球16.7光年,與左右小星呈壹條直線,被中國民間稱為“扁擔星”。相傳,這兩顆小星星是牛郎挑的兩個孩子。
銀河系和牽牛織女的聯系也是從詩經時代開始的。《瀟雅大東》是人們對星空的樸素理解:“有漢,獄亦有光。三個中的三個,維加,壹天七次。即使織女很忙,她也織不好壹條條紋。給他壹頭牛,而不是壹個盒子。”
銀河波光粼粼,左岸的織女壹天到晚織不出美麗的圖案,右岸的牛郎星也沒有開車來接她。短短幾句話就有很多故事,已經具備了後世牛郎織女傳說的基本要素。
在感情豐富內斂的古人眼裏,這個在天空中流動的星系成了他們徹夜難眠的對象。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長夜鐘鼓漸鳴,星河漸明,天快亮”是玄宗經歷的每壹個夜晚。
另壹位唐代詩人李商隱在《嫦娥》壹詩中寫道:
雲母屏被粗燭染紅,銀河漸漸傾斜晨星。
嫦娥我壹定後悔當初吃了仙丹,現在壹個人,藍天,夜夜笙歌。
初秋,長河漸落,又壹夜過去。詩中孤獨悲涼的情緒感動著每壹個讀者。
當詩人寫銀河系時,他們總是用牛郎星和織女星來描述它。唐代詩人杜牧的《秋夜》寫道:“秋光以銀燭畫寒屏,卻扇小扇撲螢。晝序夜涼如水,坐看牽牛花與織星。”詩情畫意和李商隱的嫦娥差不多,只不過寫在天上的人是寫在地下的人。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沙上浪濤》中寫道:“黃河九曲,萬裏沙,浪風自天邊吹。現在直接去銀河系,去佩妮和織女的家。”與上述兩首詩不同的是,它們充滿了英雄的浪漫主義色彩。
牽牛和織女的神話傳說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
著名的《古詩十九首》繼承和發展了《詩經》中的故事元素:
遙遠的牽牛星,嬌嬌河漢女。
巧手,做壹臺織布機。
終日無章,淚如雨下。
河水清與淺,有多大區別?
水與水之間,脈脈無言。
牛郎星很遠,織女星很亮,卻不能終日相見。“水多,無話。”詩詞含蓄雋永,回味悠長。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民間傳說中有壹個故事,牛郎織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聚在壹起。在後來的詩人手中,這個悲劇故事獲得了更多的同情。
宋代詩人秦觀《鵲橋仙》寫道:“薄雲靈動,飛星傳怨,銀漢遠。在秋露秋意的第七天,該見面的見面了,多是世間的那些在壹起的人,而是容顏夫妻。共同訴相思,柔情似水,相見恨晚如夢,當不忍睹橋路。兩情若長久,早晚在。”此詞成為對牛郎織女忠貞愛情的最高贊美,流傳千古。
南鬥是六星環繞的鬥形,屬於現代射手座;北鬥七星就是北鬥七星和小熊。南鬥和北鬥中的每顆星在中國古代都有自己的名字。南鬥中的六顆星分別命名為天府、天象、田亮、天童、舒天、天極,北鬥七星命名為舒天、田璇、天極、天全、宇恒、開陽、耀光。
這兩組星星雖然沒有突出的亮星,但由於它們特殊的形狀和所處的位置,能引起詩人的聯想和贊美。對於南鬥和北鬥的描述,當然也要從《詩經》說起。
《瀟雅大東》記載:“渭南有畚箕,不能扇。渭北有鬥,不能舐酒。”“畚箕”因形似簸箕而得名,水桶是南方水桶的水桶。“簸箕在南,簸箕在南,水桶在北,所以說南簸箕就是北鬥。”
但天上的簸箕不能用來簸米養生,鬥勺不能用來舀酒和水。不得不說,古人的思維真的很浪漫,很詭異。
劉是唐代壹位不太出名的詩人,寫過壹首詩《月夜》:
月色更深半戶,北鬥枯南斜。
今夜,透過綠色的紗窗,我知道春天是溫暖的,昆蟲的聲音是清新的。
這首詩描寫的是春末夏初夜晚的悠閑生活,真實再現了當時“北鬥七星慵懶在南”的夜空狀況。
無獨有偶,曾經引起洛陽紙貴轟動效應的左思《武杜甫》也說“要用天上的星星來斟酒。”
相對而言,北鬥的知名度要高於南鬥,因為它位於北天極附近,像指向北極星的時針壹樣旋轉,壹年四季都可以看到,徹夜通明。北鬥不僅是天空中著名的天象,也是古人判斷季節的依據之壹。
百家之壹的《管子》寫道:“桶柄指東,天下為春;鬥柄指南,天下為夏;鬥柄指西,天下秋;鬥柄指北,天下冬。”
意思是在黃昏時分,當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正東、正南、正西、正北時,分別標誌著春、夏、秋、冬的開始。午夜時分,當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正東、正南、正西、正北時,有四個節氣,即春分、夏至日、秋分、冬至日。
古人的觀察非常細致。《古詩十九首》“玉衡指孟冬,群星傳神”,描寫了“鬥柄指北,天下為冬”的景象。杜甫《二十四王侍郎契》“永別星橋夜,三遷鬥柄春”,說鬥柄三次指東,至今三年。
北鬥壹年四季晝夜輪換,所以特別容易讓詩人傳唱。唐代詩人李白抱怨長門:“天回北鬥掛西樓,金屋無螢。月光要去長門廳,暫時不用管了。”與“長河漸落”的黎明現象不同,“北鬥掛西樓”是夏日深夜的壹景。
月亮是古今詩人筆下最喜歡的場景之壹。但是“月有陰晴圓缺”,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筆下的月亮也是不壹樣的,需要區分。
白居易《九月窮三更,露如珠月如弓》講的是壹個新月。農歷年初的黃昏出現在西方天空,兩個尖角斜向上。
唐代詩人張繼寫的《寒夜》是上弦月,但新月越來越圓,看起來像半個月亮,其中直線在上側。
上弦月若進壹步發展,便是滿月,唐代詩人張九齡的“明月,現已長滿海上,天涯* * *此時”和蘇軾的“有明月時,向天要酒”都有這樣的描述。
當滿月逐漸消失時,就變成了壹條直線和兩個尖角朝下的殘月的弦樂,即唐代詩人李賀的《曉月掛玉弓作簾》和柳永的《楊柳岸,涼風殘月》都是殘月。
二十八夜是古代中國人對黃道附近星星的劃分。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黃道,但在古人眼裏,明明是太陽繞著地球轉,所以叫黃道。我們稱之為“二十八招待所”。
《二十八宿》因其在我國民間的廣泛基礎而被詩人反復書寫。上面列舉的詩經包括心宿、夜宿、夜宿、夜宿等等。
唐代詩人王波《王騰亭序》:“張羽舊郡,洪都新居。群星分翼,地接魯恒。”滕王閣所在的南昌,對應的是天上的星星,分別是廂房和芙蓉房,所以被稱為“分星廂房”。
宋代詩人黃庭堅寫了壹首詩《二十八夜之歌免罪》,把二十八夜全部收錄在壹首送別詩裏。
天上的星星每年都在變化,而月亮每個月都在運行,所以在古人眼中,星星變化不大,仿佛月亮在星辰間穿行。
宋代文學家蘇軾在《千赤壁賦》中寫過壹段話:“秋意無窮,七月在即。紫蘇和他的客人在赤壁下劃船...小顏,月亮升到東山之上,徘徊在鬥牛之間。”寫的是月亮好像在鬥蘇和牛蘇之間徘徊。
要說最著名的星星,恐怕就是北極星了,因為北極星是天空中星星圍繞其旋轉的中心點。
子曰:“以德治國,如北辰居其所,群星處處。”《王騰亭序》寫道:“地勢極南深,天柱高,北辰遠。”杜甫《登樓記》寫道:“北極庭不改,土匪不敢從西山冒險。”足以說明北極星在古人眼中的地位。
地球繞地軸旋轉,地軸以斜角指向北天極。由於地軸的輕微極化,北極星並不總是相同的,而是地軸所指的小區域內的恒星輪流出現。
目前的北極星是小熊座的阿爾法星。預計14000年後,織女星距離北天極最近,但會是織女星。
《詩經·瀟雅大東》記載:“東有祁鳴,西有長庚。”意思是東方有壹顆亮星叫“晨星”,西方有壹顆亮星叫“長庚星”,很早的時候人們就知道這兩顆星其實是壹顆。
《韓詩列傳》解釋:“太白朝東出為悟,西昧為長庚。”太白是金星。金星是天空中除太陽和月亮之外最亮的天體。黎明時出現在東方,黃昏時出現在西方。
在黎明和黃昏,太陽和月亮消失,星星沒有出現的時候,天空中只有壹顆金星像鉆石壹樣閃耀。
在李白的詩詞歌賦中,有壹句“孤月滔滔江水清,北鬥錯落長庚明”。據說李白母親懷孕時夢見太白星在懷,所以父親給他取名“李白”,太白了,所以李白對太白星有特殊的感情。
他這樣形容太白星:“太白蒼白,星宿於林上。”上天三百裏,必死無疑。“這顆驕傲的亮星也是他自己。
在另壹首詩《登太白峰》中,李白寫道:
西登太白峰,日落時登峰。
維納斯向我打招呼,為我打開了海關。
壹首詩中有三座太白峰、太白星辰、李太白,妙趣橫生。
金星是壹顆行星,天空中除太陽外最亮的星星是天狼星。
蘇軾《江城子密州獵》寫道:“我能弓如滿月,望西北,射天狼。”
天狼星位於大犬座,通常與獵戶座壹起出現,位於獵戶座左下方。在西方天文神話中,它看起來就像是帶著獵犬的獵戶座,準備用嚴密的壁壘對抗迎面而來的金牛座。
在我國古代天文體系中,天狼星是代表侵略和戰爭的星。在蘇軾的詞中,代表的是剛剛與北宋發生戰爭的西夏。所以“望西北,射蒼狼”這句話表達了詩人制服侵略戰爭的美好願望。
總之,古詩中提到的月亮、太陽、星星,既有天文意義,也有文學意義。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當代學者在進行“夏商周斷代工程”時,借助古籍中的天象記錄,進行了多年的考證。
根據現代先進的科技水平,我們可以推斷出幾千年前或者幾千年後的某個晚上發生了什麽天象,或者那天晚上的天象是什麽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