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所有的古詩是否都是偶數——音韻學的起源

所有的古詩是否都是偶數——音韻學的起源

中國的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其中,近體詩平仄,古體詩相對自由,可以不平仄,但壹定要押韻,要流暢。這與漢語音韻學的發展有關,漢語音韻學是建立在唐代現代詩歌出現的基礎上的。

本來古人的詩是不講平仄詞的,因為壹千多年的詩歌早期沒有“平仄詞”這個概念。詩歌從最早的民歌形式到後來的貴族上流社會的交流,直到上流文人開始普及,壹直是以歌唱的方式發展的。也就是說,早期的詩詞是用來唱歌的,有自己的音樂屬性,與漢字原本的聲調不同。後來文化開始傳播,詩歌大量出現,開始獨立於音樂而存在。但是背誦發音還是沒有標準。

直到魏晉文學天才曹植的出現。

曹植開創了文字修改的先河,他的文字雕刻精美。在詩歌創作中,他的詞華茂,深情高潔,鶴立雞群。他的“神仙才子”也和李白、蘇軾壹樣為世人所知。同時,他認真研究東漢時期傳入的佛經。為了使印度經文翻譯成中文後更適合梵文誦經的表達方式,他用自己的文學知識對佛經進行了復譯。在此期間,他發現了漢字的壹些發音規則,並創造了“白凡”。白凡是中國音韻學的開端。

曹植的散文潤色了流派和音韻追隨者,詩人開始註重文字的美和吟誦的語氣,詩歌的創作開始美化文字和語音。魏晉以後的南北朝,佛教在南朝開始流行,甚至成為國教。基於白凡的音韻學研究如雨後春筍,出現了許多押韻的書籍和研究者。

其中,沈約既是壹位偉大的詩人,又是壹位音韻學家。他的《四聲韻》提出四聲是“上入”。當這些四音詞在詩中間隔使用時,就形成了壹種抑揚頓挫、朗朗上口的感覺。這種用四聲標記漢字的方法很快在詩人的創作中傳播開來。並創造了註重修辭、美化語音的宮體詩,即“齊梁體”,成為唐代現代詩歌的基礎,即格律體。

初唐宮廷詩人在宮體詩的基礎上,結合用韻、對仗、字數的要求,創造了絕句和格律詩兩種格律形式。當時的宰相許發現這四種韻文與格律詩相比還是比較復雜的,於是在武則天的授意下主持編纂了壹部《韻文》。這本書直接把反對格律詩的四聲韻腳簡化為平仄,把四聲中的“平”和“上聲入聲”分為平仄。這就是今天的平的由來,也是南宋末年劉淵的平雲水的基礎。

直到那時,格律詩才正式形成。為了將嚴格遵循格律的現代詩歌與古人的詩歌區分開來,唐人將格律體稱為“近體詩”。後來宋代整理唐詩時,自然不可能稱之為“近體詩”,於是格律體被稱為“近體詩”,這個名稱壹直沿用至今。不遵守平仄格律就是“古體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古風”。

這是問題的關鍵點,平權的概念是武則天時期才形成的。那麽,按照平仄格律寫出來的現代詩,肯定是平仄的,否則就不能叫格律詩。但在這之前和之後,文人不遵循平仄規律創作的大量古體詩(遠不止格律詩)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平仄。

但即便如此,古典詩詞如果不平仄,也會自覺不自覺地符合漢語音韻的四聲律。否則句子不抑揚頓挫,哪裏會有氣勢?如果不朗朗上口,怎麽傳播?音韻和平仄的關系會讓妳的詩更有調性和美感,避免很多常見的發音組合錯誤。如果妳想寫好詩,妳需要學會技巧。當然,學不會寫格律詩是另壹回事。

平仄是專門針對現代詩歌的音韻規則。所以古人的近體詩都是平仄的,而古詩相對松散,不壹定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