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樂十二音。古代的音樂術語是古代的調音方法。即以三分盈虧法將壹個八度分成十二個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法度。規律從低到高依次為:黃忠、魯大、太簇、賈忠、古曦、中路、、林忠、壹澤、南路、五社、仲英。
十二律分類法
十二法分陰陽,其中六奇法稱為陽法,六偶法稱為陰法。此外,奇數律稱為“律”,偶數律稱為“律”,所以十二律也簡稱“律”。
必應
原名花,是壹位民間音樂家。由於眼疾而失明。他刻苦學習,精益求精,廣泛吸收民樂曲調,壹生創作和演奏了270多首民樂。有二胡曲六首,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和昭君出塞。
趙元任是壹位語言學家和音樂家。鐘藝出生於江蘇武進(今常州)。歌曲約40首,大型合唱歌曲1首,鋼琴小品數首,其中《賣布歌謠》《教我如何不去想他》《海韻》等在社會上影響廣泛。趙元任
趙元任,江蘇金吾人。他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也有著出色的專業素養和音樂創作天賦。他壹生創作了100多首歌曲、大型合唱《海韻》和壹些器樂小品。
他重要的歌都是神,也是魏雲,教我怎麽不去想他,賣布民謠,織布,勞動歌,三八,我是北方人,兩洋壹鏡歌,長江泛舟歌,扛槍等等。
在操作上,趙元任努力創作具有民族風味的音樂。他運用以五聲音階為基礎的“中國派”曲調,根據中國語言的音韻特點處理詞與曲調的關系,從而探索出曲調寫作的民族風味,有的是以接近詩歌的聲調寫成,有的是吸收或吸取民族小調的聲調發展而來。
在和聲方面,他大膽探索了“中國”和聲,包括運用平行四度、五度遞進等。
在音樂形象方面,他非常註重形象刻畫的獨立意義,尤其是鋼琴伴奏的運用,註重表現大眾或外界詩意形象的刻畫。
“趙元任壹直站在民主和愛國的立場上創作音樂。他的創作是對題材的選擇,是對音樂民族風格的探索,是對西方創作技法的借鑒,都表現出難得的大膽創新精神,對中國現代音樂的創作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趙元任出版的歌曲集有《新詩詞歌賦》(1928)、《六壹兒童節歌曲》(1934)、《小莊歌曲》(1936)、《普及教育歌曲》(1939)、《行知歌曲》和。1987在上海音樂學院院長何綠汀的提議和推動下,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了《趙元任音樂全集》(其長女哈佛大學教授趙如蘭主編),歌曲83首,合唱曲24首,民謠19首,器樂隨筆6篇,共計132首作品。
65438-0909,趙元任被錄取為留美正式學生,在康乃爾大學主修數學,選修物理和音樂。趙元任夫婦壹起來到了美國。趙元任是哈佛大學哲學和中文講師,研究語言學。1925趙元任回到清華大學,教數學、物理、中國音韻學、普通語言學、現代中國方言、中國樂譜和西方音樂欣賞。
光明行:二胡獨奏,劉天華。整首歌由四個主要段落、壹個引子和壹個結尾組成。在音樂創作上吸收了西方音樂中的大調三和弦的琶音和變調,演奏技巧也采用了長弓。音樂風格清新明朗,樂觀向上,表達了作者追求美好未來的喜悅之情。
昆山腔:戲曲腔又稱昆曲、昆曲,產生於元末明初的江蘇昆山。原為昆山壹帶流行的南戲清唱調,因其創始人顧健住在昆山附近而得名。明代嘉靖、隆慶年間,歷經十年,魏良輔對昆山腔的曲調、唱法、樂隊進行了重大改革,使之成為明代最成功、影響最大的戲曲聲腔。
李叔同:(1880—1942)學校音樂和歌曲的代表人物之壹。原名陶文,又名岸,字息霜。他的成就涵蓋書法、篆刻、繪畫、戲劇、詩歌、音樂等領域,培養了豐子愷、劉質平、吳夢非等藝術家和音樂家。他壹生創作了50多首音樂歌曲,代表作有《春遊》《送別》等,在社會上有著廣泛的影響。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本名溫韜,又名肖爾,是壹位叔叔。他在詩歌、歌詞、戲劇、繪畫、書法和篆刻方面多才多藝。擅長素描、油畫、水彩畫、國畫、廣告、木刻等。他是中國油畫、廣告畫和木刻的先驅之壹。
他加大了在日本的留學力度,主修繪畫,還留學日本,在日本與蒲小姑創辦了中國第壹個戲劇團體——“春柳社”。
65438-0906,創辦中國第壹份音樂雜誌(僅壹期)。他為當時藝術、音樂、書法、篆刻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他的歌曲多見於《李叔同歌集》,其中著名的有《祖國之歌》、《送別》(兩首合唱)和《初秋》三首,其中《春遊》最為突出。
他的歌曲大部分反映了青少年的生活,有些作品是他的個人作品。他的歌曲大多選自歐美流行民歌,曲調優美,語言流暢,生動優美,富有意境和韻味。無論是在藝術形象上還是押韻上,歌詞和歌曲都結合得很好。他創作的歌曲在藝術水平上明顯超越了同時代人。
1.論學堂樂歌的思想內容、旋律來源及歷史意義。
學堂樂歌是指清末民初中國新式學堂開設的歌唱課中教授的歌曲。學堂樂歌的出現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鴉片戰爭後,中國飽受西方列強欺淩。壹些有識之士認為,要擺脫外國列強的入侵,就必須富庶強兵,推進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改革,於是他們開始呼籲改良,發起了維新變法和洋務運動。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創新也被推到了社會的前沿。1898年,康有為上書皇帝,要求效仿德國和日本的教育制度來設置中國的教育制度,以“促進各省各縣各鄉的學習”。但由於改革失敗,其建議當時未被采納。1901年,搖搖欲墜的清廷宣布“廢科舉興學堂”,實行“新政”。到1904年,《曲定學堂章程》正式出版,新式教育制度開始在全國推行。從那以後,各地都建立了新的學校。新學校大多開設歌唱課,校歌開始逐漸興起。辛亥革命後,隨著新式學堂的普及,學堂樂歌在社會上蔚然成風,最終遍布全國。
學校音樂歌曲的思想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壹是宣傳富民強兵、贊美祖國等愛國思想。這些作品在學校音樂歌曲中占有很大比重,主要作品有《何時醒來》、《中國男人》、《體操-軍事演習》、《黃河》、《祖國之歌》、《長江》等。其中以《中國男人》和《何時醒來》最為突出。
其次,表現了婦女解放的內容。如女子體操、腳之歌、鼓勵女權、纏足痛等。
第三,宣傳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宣揚* * *和推翻帝制。比如歐美兩大傑出人物,演講,革命軍,慶祝和平,紀念光復。
第四,宣傳新的生活方式,反對封建迷信。如地球、碧湛巖、舞蹈、文明婚姻、格致、運動會等。
第五,兒歌。這樣的作品在校歌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比如春遊、竹馬、送別、鐵匠、賽船、龜兔、綿雪、春遊、送別、童年回憶等。
此外,校歌中也有少數忠於君主、尊崇孔子、宣揚封建禮教的作品。如尊孔、演孔子歌、忠君、五德。
學校音樂歌曲的曲調來源基本以現成曲調為主,獨立創作較少。曲調多選自歐美日的校歌或流行曲調,很少采用中國的民間曲調。從整體來看,校歌的曲調來源如下:
第壹,選擇歐美歌曲和曲調。比如廣為流傳的《再會》,就是根據美國人奧德威的《家與母親的夢》曲調改編的。《舞會》是根據英國國歌曲調改編的歌詞;綿雪是根據美國歌曲《羅莎?李的歌詞。
第二,選擇日文歌曲和流行曲調。比如《中國男人》就是根據日本歌曲《送宿舍壹個舊桶》改編的;《何時醒來》也是根據日本曲子《木南宮》改編的;《革命軍》根據日本軍歌《勇敢的水手》寫成。
第三,選擇中國民間曲調。有《鼓勵女權》《采茶歌》《纏足苦》等作品。
第四,創作曲調。有幾首,美麗中國,黃河,春遊,士兵的子彈,采蓮歌。
隨著校歌的發展,西方音樂文化全面傳入中國,包括鋼琴、小提琴等樂器的演奏方法和形式;各種歌曲和演唱形式;五線譜、記譜法等記譜法;西方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出現了、、曾等壹批音樂人,出版了《學堂樂歌集》、《改編學堂樂歌集》、的《國學樂歌集》和曾的《教育樂歌集》等壹批原創音樂和歌曲集。學校音樂歌曲的興起和發展培養了壹批音樂教育人才,這對新音樂的啟蒙和我國新音樂教育體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
學校音樂歌曲
學堂樂歌是20世紀初中國學校“樂歌班”教授的歌曲,源於當時的社會文化關系。清末民初,向西方學習廢除科舉、辦學、改革成為中國人的壹致呼聲。壹些從日本或歐洲留學回來的人在中國的新學校開設音樂課,教授壹些新歌,這在當時被稱為“音樂歌曲”。後來音樂界把這壹時期的校歌統稱為“校歌”。
學校音樂歌曲的內容大多反映了當時中國資產階級豐富歐洲科學文明,實現“富強兵”等愛國主義的訴求。他們的創意主要來自日本。壹些歐美歌曲中充滿了新詞,壹些是書面歌曲,壹些是從中國傳統民歌中采納的。
學校音樂是現代民主音樂文化的開端,是集體歌唱新局面的確立和傳播;普及記譜法、接受五線譜和西方音樂知識;他的《國務卿》體裁對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影響很大;“樂歌運動”培養了壹批音樂人才,所以這壹切都具有啟蒙運動的開拓意義。它直接影響了五四以後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以沈心工、李叔同、曾誌茂為代表。
見第二卷140《新秘法》:《新秘法》科學地解決了三分盈虧法導致的“黃鐘無法復原”的千古難題。朱載堉用平方根法計算定律的長度,使十二定律之間的間隔達到嚴格的統壹,這是他不同於三分盈虧法的“新定律”。《新秘法》是音樂文化史上最早的“十二平均律”法律原則。
明代中國音樂史上出現了壹個劃時代的事件——“新秘率”的發明。新密率是十二平均律,通過計算方法得到12的規律之間完全平均的音高關系,得到規律之間最精確的比值。他的發明比西方早了大約壹個世紀。但由於當時樂器制作的限制,他的發明無法用於音樂實踐。後來連他的理論都逐漸被遺忘,或者說看不到其深刻的革命意義。然而從法律上來說,十二平均律的發明是音樂從古代走向現代的基礎。這位發明家就是被譽為“東方文藝復興人物”的朱載堉。他是科學家、法學家、文學家、音樂家,是明代的科學和藝術巨星,是中國乃至世界音樂史上的偉人。
聶耳的音樂創作主要是群眾歌曲和抒情歌曲,前者如《開路》、《碼頭工人歌》、《義勇軍進行曲》、《前進歌》等。在這些歌曲中,他以強烈的感情表達了當時中國各階層人民高漲的鬥爭熱情和對反帝鬥爭的信心;尤其是電影《風暴之子》的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最終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群眾革命的決心和勇氣,被選為新中國成立時中國人民的國歌。
聶耳
聶耳是雲南玉溪人,出生在昆明。他是左翼音樂運動的主要代表。1931,考入“嶽明歌舞劇社”。後來在聯華影業公司和百代唱片公司工作,正式開始音樂創作。在他短短兩年多的創作生涯中,他為許多戲劇和電影創作了近40首歌曲。代表作品有《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路歌》、《先鋒》、《碼頭工人》、《新女性》、《賣報歌》等。
他善於從生活的基調和歌詞中提取特征性的音調和節奏,善於從民間音樂和外國音樂中吸收有益的東西。他的《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前進歌》等戰鬥性的群眾歌曲,融合了中外作品的音色節奏和體裁;具有很大的影響和鼓舞作用;他的勞動歌曲吸收了相應勞動歌曲的音調和節奏,塑造了各種不同的勞動者形象;在他的抒情歌曲中,如《鐵鞋下的歌女》、《塞外的村姑》、《媚娘的旋律》等,也滲透著民歌、說唱等音調的因素。
聶耳的歌曲不僅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民族風格和流行特征,而且形成了他獨特的清新、活潑、充滿革命樂觀主義激情的音樂風格。(死於1935,時年23歲)
劉天華見卷二142。
趙元任見第二卷147。
黃河大合唱反映了黃河兩岸勤勞勇敢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傳達了廣大勞動者的心聲,表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堅強、不屈不撓的精神,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音樂以群眾歌曲的精髓即音調為基礎,吸收了陜北、山西民間音樂的因素作為創作的素材。作曲家們並不是簡單地照搬這些音樂素材,而是創造性地運用民族音樂風格、民間音樂素材和民間表演來反映當前中華兒女抗日救國的奮鬥生活。作曲家成功地創造了壹種新的富有戰鬥性的民族形式,壹種融合了民族風格和時代特征的大型聲樂套曲形式,為中國音樂創作的民族化奠定了基礎和方向。
在黃河大合唱的旋律創作中,音樂語言簡潔明快,通俗易懂。比如《河邊的堆克曲》就是用陜北、山西的腔調寫的,鄉土氣息很濃。問答式是民歌的壹大特色,在黃河大合唱中輕松有趣。《黃河船夫歌》直接吸收了船夫歌的節奏和韻律,音樂形象生動,富有戰鬥性。
《黃河大合唱》在民族風格上的成就,與作者的科學世界觀和革命人生觀密切相關。作曲家們壹直堅持這樣壹個信念,即創作具有強烈民族風格的作品應該被當作壹個如何與群眾相結合的問題,被公認為是對生活的真實反映,是人們思想感情的表達。因此,在《黃河大合唱》中,它不僅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散發出永久的藝術芬芳。
黃河大合唱:合唱,冼星海作詞。作品以黃河為背景,展現了壹幅波瀾壯闊的抗日鬥爭歷史畫卷,歌頌了人民的戰鬥精神,控訴了侵略者的惡行,塑造了壹個不屈不撓的中華民族英雄形象。這是壹部反映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音樂史詩。在音樂創作上,冼星海采用了獨唱、合唱、輪唱、對唱、合唱等多種演唱形式,還創造性地運用了卡農等西方作曲技法。每壹個樂章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在表演內容、演唱形式、音樂形象等方面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全曲規模宏大,雄壯雄渾,音色吸收了勞動歌曲等民間音樂素材,使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成為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重要的成果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