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1101)字子瞻,字何中,號東坡居士。梅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壹。和他的父親、哥哥壹起被稱為“三蘇”。
他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努力學習。年輕時,他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知識,並表現出許多藝術才華。仁宗嘉祐二年(1057)考進士時,大師歐陽修看到他的文章連呼“快!加油!”65438年至0059年任大理鳳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在宗申統治期間,他被任命為太常大夫和開封官員。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被判杭州,改知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禦史臺有人引用了壹首批評新法的詩,以“謗瀆國事”的罪名入獄,也就是所謂的烏臺詩案。出獄後,他被貶到黃州應永,五年後,他被任命為汝州應永。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復為朝廷仆從,任登州知府,中書秀才,翰林秀才,任仆從。但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遂請洋職,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歷任兵部尚書兼仆役、端明堂秀才兼翰林學士、壽禮部尚書。元佑八年(1093),新黨再次上臺。他被貶為徽州安置,後以“譏誚先朝”的罪名被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家、彰化軍安置。惠宗即位,調任連州安置,任副特使兼永州安置。第三年(1101),傅園被大赦,恢復為晁。回北途中死於常州文中,謚號。
=========================================================================
“詩案”前後蘇軾不同詩風概述
在詩案發生之前,蘇軾曾於1071年在杭州擔任法官,並有過突出的政績。他的詩歌作品總體上是大漠中的灑脫,而在內容上則多指向仕途生活以表達政治豪情。
詩案之後,雖然也有為官翰林學士的時候,但作品中很少有豪放不羈的出洋相,反而越來越轉向對自然和人生的理解。至於晚年生活在惠州儋州,其淡泊曠達的心境更是展露無遺。他壹繼承黃州作品的風格,就收斂了壹生,我自由運物,達到壹種豁然寧靜的環境。
以烏臺詩案為界,蘇軾的詩歌作品在創作上既有繼承性,又有明顯的差異性。在貫穿始終的“回家”情結背後,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筆觸逐漸轉向了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越來越老,越來越成熟,變得平淡。
1.不同的主題
首先,在題材上,以前的作品主要體現蘇軾的“特定的政治憂患”,後來的作品則以“廣闊的人生憂患”為主。
蘇東坡,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過去對人生的態度壹直是嫉惡如仇,壹說到惡,就是“像臺灣的蒼蠅,吐出來。”在杭州,在壹首獻給孔文仲的詩中,他表現出對權貴官場的蔑視:“我是麋鹿,但我怕我不高人壹等。”不僅如此,他還為監獄裏的犯人呻吟,為沒衣沒食的老人吞咽。他寫農村田園詩的時候,題目是《吳中天賦談》:“流汗赤膊,價賤如糠。賣牛交稅,拆房子,不像明年餓肚子那麽膚淺”;他在唱《春到山中花遍地》的時候也寫過農民的糧食。農民吃的竹筍不鹹,只是因為“三月無鹽”,直指朝廷壟斷;他寫到被招募的人挖運河接鹽船,他的筆法更犀利:“人如鴨豬,拋泥濺水”;他控訴朝廷貧弱,他渴望“堯舜之王”,渴望有壹天“弓如滿月,望西北,射天狼”。他詢問道:“馮唐什麽時候會被送上雲端?”他輕佻:“誰怕了?壹場煙雨就是壹輩子!”
然而,“世界是壹個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東坡行雲流水的作品引發了烏臺詩案。夢後黃州的貶謫生活使他“諷刺與殘酷,筆鋒犀利,緊張與憤怒,這些都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壹種燦爛的溫暖、善良、包容與和諧。很甜很成熟,很透徹很深入。”下棋的時候,他悟出:“妳下了就有輸贏,下了就什麽都沒有了。”。在幽林幽山之間,他豁然開朗:“千山吹笛夜涼,路暗嬌百花。不知人是不是在改變世界,酒是沒有歸宿的。”他不再執著於“奮鬥有當時之誌”而是“舟楫自此死,江海寄余生。”所以蘇軾漫遊赤壁時,面對“江上清風,山中明月”,感嘆“天地之間,萬物自有其主,非我者,為世人所理解。”他飄然獨立,只想做壹個孤獨的洪:“拾盡寒枝不肯活,孤沙洲冷。”
2.文化差異
前期儒家,後期道家佛教。
前期在做官的道路上急於求成。即使他有“回家”之心,也是“回天地如船”,“功成身歸”。他有儒家倡導的社會責任感,對民間疾苦深表關切:“秋收莊稼不滿眼,麥種奇缺。我總是以這個國家的人民為恥,刺在皮膚裏。人生五千卷,無壹字救饑”;他渴望在戰場上展示自己的偉大。“為什麽不在他的太陽穴上微微結霜?”馮唐什麽時候會被送上雲端?“特別是在密歇根州徐州的時候,他的入世精神壹直很強。蘇軾在政論文章中多次闡述《易經》“天道康健,君子自強不息”的思想,希望“天子終有壹日,發奮圖強”,積極改革,為改革吶喊。後來特別是兩次被貶後,他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回歸佛教,企圖擺脫宗教。他意識到他和宮廷權貴“不是壹家人”。“人們所追求的所謂‘名利’,對他來說已經是‘鶴骨霜化,心灰意冷’了,他只能埋頭苦幹,並沒有‘望西北而打狼’的遠大誌向。”可憐的猿撲進了森林,馬也筋疲力盡了。"對於經歷了宦海沈浮人生的蘇東坡來說,他說出了發自心底的最真實的感嘆,"憂壹場東南雪,人生有多清?”受佛教“平常心即道”的啟發,他在黃州、徽州、儋州等地過著真正的農民生活,並樂此不疲。當王太後允許他住在太湖邊時,他喜出望外:“十年夢裏送西風,此行真是為翁。最後,他可以在船上旅行,他是“徒勞的徘徊”。“久旱之後,蘇東坡像農夫壹樣高興和滿足。他寫了壹首詩:“雨下三尺,自然無心,不可捉摸。我會忘記它,然後去睡覺。我會躺下來聽墻上的人說話。腐儒百年辛辛苦苦,耕田不為大眾所憐。將視為跨越西北山泉千步。大家都知道我沒錢。"
3.不同的風格
從風格上來說,以前的作品氣勢磅礴,奔放不羈,如壹場洪水決堤,瀉千裏;後期作品空靈雋永,簡淡如深柳白梨,幽香遠清。就詞而言,真正屬於豪放風格的作品不多。據朱鏡華先生統計,類似作品約占蘇冕全部詞作的十分之壹,且多集中在當時創作主流的密州徐州:有“文筆有千言,胸中有萬卷,令妳堯舜。這有什麽難的?”妳用理的時候為什麽不躲在我這裏,清閑的看?他長的很健康,但10歲就死了,打架前鋒芒畢露;壹曲《江城子密州打獵》,絕不能用“十七八個持紅獠牙的女人”悠閑地唱,而必須用“東州壯士立掌,吹笛擊鼓為節,頗為壯觀。”這些作品雖然在數量上不占優勢,但卻真實地反映了蘇軾在那個時期積極的為官態度。後期的壹些作品既有當地人情懷的風格,又有待客的韻味。如詠物抒情、緬懷風景、懷古情懷、送禮遠離、田園風光、談禪論理,幾乎包羅萬象,絢麗多彩。這部分約占蘇軾全詩的十之八九。雖然也有“人間如夢,壹瓶還在月上”的大慨嘆,但更多的是“花酒攤來了又走了,壹點酸楚開了花”的小遺憾。他逃離了仕途,開始靜觀自然:“森林破碎,山竹掩映,蟬鳴小塘。”他越來越覺得難以用言語來承受心中的痛:“在人前很難低聲說出其中的深意”;他把自然和人類融為壹體:“春色分三份,塵埃分兩份,流水分壹份。細說起來,好像不是華陽,不過是壹點點眼淚。”其間大有莊子之味而化為蝴蝶,我忘乎所以。至此,他驅逐了所有對現實和政治的不滿,歇斯底裏的咆哮,以及針砭時弊的批評。它的題材越來越廣,風格越來越平淡深遠。
=======================================================================
可以說蘇軾的壹生是不幸的,壹生是多災多難的。宦海沈浮,兩次流放。烏臺詩案是蘇軾生涯的低潮,但卻是其文學創作生涯的重要轉折點。這種對仕途和坎坷現實的不滿,使他走出了市井法庭,把精神世界更多地放在了佛禪之中,從而在更大意義上成就了東坡式的“灑脫、空靈、超脫”。
=========================================================================
附五臺詩案始末:
烏臺詩案是北宋時期的文學監獄。結果蘇軾在五臺被捕入獄4個月。在禦史中,程、、何等人在湖洲協上表中摘取了蘇軾寫的句子和詩詞,以誹謗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蘇軾的詩確實嘲弄了時政,包括政治改革過程中的問題。該案件首先由審查官報告,然後在審查官監獄審判。所謂“五臺”,即玉石臺,因府衙各處都種有柏樹,故又稱“白臺”。烏鴉經常在柏樹上築巢,稱為五臺。所以這個案子被稱為“烏臺詩案”
烏臺詩百科的內容來自:《烏臺詩案》是元豐二年發生的壹次文字獄。在《禦史》中,程、、等人摘錄了蘇軾在《湖洲協上表》中所寫的句子和詩詞,用以詆毀蘇軾。
出自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變法失敗後,元豐年間(1078—1085)從事改制。在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點上,發生了蘇軾的烏臺詩案。該案件首先由審查官報告,然後在審查官監獄審判。禦史臺自漢代起就有“烏臺”的謚號,故本案稱為“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發生在元豐二年。禦史中,程、舒初等人在湖州謝尚表中摘取了蘇軾寫的句子和詩詞,以詆毀新政為由逮捕了蘇軾。蘇軾的詩確實嘲諷了時政,包括變法過程中的問題。
原因
烏臺詩案烏臺詩案的起因很復雜,可以概括為政治上不被政敵接受,言語上給人把柄。蘇東坡,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過去對人生的態度壹直是嫉惡如仇,壹說到惡,就是“像臺灣的蒼蠅,吐出來。”
宋神宗元豐二年三月(1079),蘇軾調到湖州。詩案起因於蘇軾赴湖州任職時所寫的《湖州謝尚表》。表格上寫著:“我.....先帝之錯何被發配三亭,陛下聞令,付二州。陛下.....懵懂的時候很難追上新兵;看他年紀大了還鬧事,要不他可以養王……”蘇軾的牢騷話,作品中的“新進”,指的是王安石變法時為投機謀利而引進的壹批“小團體”。“搗亂”這個詞已經成為保守派攻擊改革派的常用語。這些話自然刺痛了那些還在竊高位謀私利的“小人”。第壹個站出來舉報蘇軾的是何,其次是王安石的學生。被何、、等人百般陷害,只好下旨將蘇軾交給禦史臺,由以為首的“根勘院”負責審理。他的筆法越來越犀利,控訴朝廷的貧弱。他渴望有壹天能平靜下來。然而“天下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東坡行雲流水的作品引發了烏臺詩案。就這樣,壹場駭人聽聞的文字獄開始了。
結果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丁力等人奉命調查,立即派太常大夫皇甫尊才到湖州逮捕蘇軾。八月十八日,蘇軾被押解到京師,關進皇宮。經過兩個多月的“尋根”審判,蘇軾遭受了非人的折磨。禦史臺沒日沒夜地刑訊逼供,真是“屈辱壹夜”。最後,丁力等人給蘇軾定下“四大罪狀”,要求宋神宗處死蘇軾。
宋神宗面對禦史臺的報道,心裏還真有些納悶。當時,宋太祖和趙匡胤有壹個遺囑:除了犯叛國和叛亂,他們不會殺死部長。丁力等人勢必要殺蘇軾,輿論壹片嘩然。他們認為蘇軾沒有犯叛國罪,不應該受到重罰。更奇怪的是,新舊正直的人都紛紛上前相救。迫於各方面的救助和輿論的壓力,宋神宗對蘇軾產生了寬大處理的想法。最終,蘇軾獲輕判,以“黃州團練助教恩寵”結案。
蘇軾步入仕途,初任富昌郡(今河南省伊川縣)主簿。這只是壹個幫助知府處理文書檔案的九品低級官員。這個時候蘇軾的知名度已經很高了,文章寫得真的很好,深得宰相韓琦和王安石的器重。不久又被提拔到鳳翔、陜西、杭州等府任法官。直到宋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才升任密州(山東諸城)知府,後又任徐州、湖州知府。當時官員上任都要謝皇帝的手表,於是蘇軾照例把湖州謝表贈送給皇帝,造成了壹生的災難。
第壹,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此時,新法領袖王安石和呂惠卿相繼下臺,但禦史臺仍由新黨控制。
二是嫉妒蘇軾的才華和高聲望。在《湖州謝表》中,他寫下了這些話:“明知不及時,難以趕上新的進步。看他年紀大了還鬧,要不就餵王。”這是對皇帝說:“妳知道我笨,跟不上時代,我怕我可能和那些新人關系不好。但是知道我老實,也許管管其他縣的百姓就可以了。”這自然是為了攻擊那些宣傳新法的政客。
在禦史中,程對說:“蘇軾說,他被發配到另壹個縣,是因為他沒有鬧事。我們都是留在朝鮮的麻煩制造者嗎?這不是明目張膽地抨擊皇帝實施新政是‘尋釁滋事’嗎?”他還指出蘇軾的四宗罪:1始終堅持自己的錯誤,從不悔改;他的錯誤言行廣為傳播,影響惡劣;他善於強詞奪理,騙人;4對陛下沒有提拔他懷恨在心。這樣的人得不到嚴懲,那法律還有什麽用?
所以他這幾年寫的壹些詩被曲解,牽強附會,罪名羅列。
烏臺詩案牽連70余人,其中29名大臣和名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懲處。對、蘇轍進行了訓誡,對張、、司馬光因未將蘇軾諷刺作品上交公司各罰款20斤。
黃州貶謫之夢對蘇軾的影響,使他“諷刺與殘酷,筆鋒犀利,緊張與憤怒,這些都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壹種燦爛、溫暖、善良、寬容與和諧的理解。很甜很成熟,很透徹很深入。”下棋的時候,他悟出:“妳下了就有輸贏,下了就什麽都沒有了。”。在幽林幽山之間,他豁然開朗:“千山吹笛夜涼,路暗嬌百花。不知人是不是在改變世界,酒是沒有歸宿的。”他不再執著於“奮鬥有當時之誌”而是“舟楫自此死,江海寄余生。”所以蘇軾漫遊赤壁時,面對“江上清風,山中明月”,感嘆“天地之間,萬物自有其主,非我者,為世人所理解。”他飄然獨立,只想做壹個孤獨的洪:“拾盡寒枝不肯活,孤沙洲冷。”
文化上,
前期儒家,後期道家佛教。
前期在做官的道路上急於求成。即使他有“回家”之心,也是“回天地如船”,“功成身歸”。他有儒家倡導的社會責任感,對民間疾苦深表關切:“秋收莊稼不滿眼,麥種奇缺。我總是以這個國家的人民為恥,刺在皮膚裏。人生五千卷,無壹字救饑”;他渴望在戰場上展示自己的偉大。“為什麽不在他的太陽穴上微微結霜?”馮唐什麽時候會被送上雲端?“特別是在密歇根州徐州的時候,他的入世精神壹直很強。蘇軾在政論文章中多次闡述《易經》“天道康健,君子自強不息”的思想,希望“天子終有壹日,發奮圖強”,積極改革,為改革吶喊。
後來特別是兩次被貶後,他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回歸佛教,企圖擺脫宗教。他意識到自己和宮廷權貴“不是壹家人”。人們追求的所謂“名利”,對他來說已經是“鶴骨霜化,心灰意冷”,只能埋頭苦幹,並沒有“望西北而射狼”的遠大誌向。"可憐的猿撲進了森林,馬也筋疲力盡了."對於經歷了宦海沈浮的蘇東坡來說,他說出了發自心底的最真實的感嘆,“憂壹場東南雪,人生何其清?”受佛教“平常心即道”的啟發,他在黃州、徽州、儋州等地過著真正的農民生活,並樂此不疲。當王太後允許他住在太湖邊時,他喜出望外:“十年夢裏送西風,此行真是為田舍翁。”最後,他可以乘船旅行,他是“徒勞地遊蕩。”久旱之後,蘇東坡和農夫壹樣開心滿足。他寫了壹首詩:“雨下三尺,自然無心,不可捉摸。我會忘記它,然後去睡覺。我會躺下來聽墻上的人說話。腐儒百年辛辛苦苦,耕田不為大眾所憐。將視為跨越西北山泉千步。大家都知道我沒錢。”
流行
以前的作品氣勢磅礴,奔放如洪水決堤,溢千裏;後期作品空靈雋永,簡單輕盈如深柳,白梨的花很遠。
後人評價王安石是宰相,心胸太狹隘。他雖然知道當地的風土人情,但也不應該因為蘇軾錯改了他的兩首詩,把蘇關進監獄,然後隨便把他送給別人,就立了“烏臺詩案”。這樣做無異於搞“文字獄”。
郭子之子李儀祉博士和禦史丁力列舉了蘇軾的罪行,聲稱他因對朝廷無禮而要被砍頭。丁力列舉了蘇軾應該被處死的四個理由。他說:“蘇軾初無學術知識,為時惡名昭彰。他偶爾研究不同的科目,所以他去了儒家博物館。”然後他說蘇軾渴望得到高位,他內心是不滿的,這是對權力的嘲諷。
到九月,禦史臺已經抄了大量蘇軾從四面八方寄來的詩。審問時念了100多首歌,牽連39人,其中司馬光是最高官。
蘇軾對大部分指控供認不諱,並在詩中批判新政。
在給王詵的詩裏,有壹句坐聽“鞭撻戒而呻吟”的臺詞,他說“救國無門”他還提到“老虎難以搓手”是對政治貪婪的象征。在給李暢的詩裏,他真的說過,在密州,他“揮淚隨城拾棄兒”,看到路邊餓死的男屍、女屍、嬰屍。在壹首送給孫玨的詩裏,有壹句臺詞是說,他們見面不談政治,真的是在壹次酒席上約定,誰談政治,罰誰壹杯酒。寫給曾鞏的詩說,他討厭那些“聾如蟬翼”的小政客。在給張的詩中,把朝廷比作“荒林之亂”和“荒沼蛙之亂”,他說自己“欲掩其耳”。
在給範鎮的詩裏,他直言“小人”,在給周泰(b和n)的詩裏,把掌權者比作“鸮人”。好友劉舒被罷官離京時,蘇軾曾寫了兩句詩給他:“敢怨清,直忍不得。坐下來談,就怕淮南。當妳回到河北北方的天空,妳不必被黑夜所驚嚇,鳥兒也分辨不出。”
“義是捷徑,詩書是旅亭。誇對方,還是會背麥綠綠。為什麽爛老鼠那麽害怕?高鴻是鬼。不需要喊瘋,喝了還要醒。”上壹首的最後壹句話摘自《詩經》“皆是聖物,誰知鳥之雌雄”,意思是宮廷裏只有壹群烏鴉,難辨好壞。後壹首則表達了對小人爭權奪位的不屑。這些無疑會激怒小小的禦史臺集團,他們是來迫害蘇軾的,所以後者的牢獄生活不會輕松。
蘇軾寫《送子入獄》,說“夢如雲山繞小鹿,魂如雞飛向生命之火”,慘極了。審訊人員經常整夜辱罵他。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蘇軾寫下了壹首悲壯的詩,“與君世世代代為兄弟,而後來無因”。蘇軾入獄後,生死未蔔,壹天驚魂數次。在等待最終判決期間,他的兒子蘇邁每天去監獄給他送飯。因為父子倆不能見面,他們在黑暗中約好:平時只送菜和肉,如果有死刑的壞消息,就送魚來代替,讓他們早做準備。有壹天,因為蘇邁的錢用完了,他需要出去借,所以他委托壹個朋友為蘇軾送飯,但忘了告訴他的朋友這個秘密協議。恰好那天那個朋友送飯的時候送了壹條熏魚給蘇軾。蘇軾見之震驚,以為自己命運多舛,便以極度的悲傷為弟弟蘇轍寫了兩首送別詩。其中有壹句是:“主如天而萬物春,小臣愚而暗死。百年未還,還債更累。埋骨是青山,獨雨傷身。與軍師做壹輩子兄弟更重要。”第二:“白臺霜夜悲,風動月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似雞。額頭的犀牛角真的是君子,身後的牛都以老夫為恥。百歲老人神遊在哪裏?桐鄉應在浙西。”這首詩寫完後,獄卒按照規定把它交給了宗申皇帝。宋神宗很欣賞蘇軾的才華,並沒有要置他於死地的意思。他只是想勸阻蘇軾。看了蘇軾的這兩首詩,我很感動,但也不禁被這樣的才華折服。此外,王朝中也有不少人為蘇軾求情,王安石也勸宗申說:聖朝懲治名士是不妥當的,於是宗申下令對蘇軾從輕發落,降職為黃州疃永璉的副使。轟動壹時的“烏臺詩案”落幕,蘇軾的兩首“絕命詩”廣為流傳。